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茂静 《民族论坛》2011,(6X):61-63
根据对四川Y镇农民的调查,从事的职业不同,中国农民分化为传统农业收入和乡镇企业务工农民、从事乡村管理的农民、外出打工的农民、个体户或私营企业主农民等四类职业群体。这四类职业群体农民在劳动方式、消费方式、休闲与交往方式上出现了差异,但是超过一半的中国农民对自己的生活状态感到满意。当地基层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应考虑到农民生活方式差异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职业分化是劳动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指标 ,职业非农化是农村现代化的终极目标之一。改革开放为金竹寨壮族大规模的职业分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金竹农民主要是通过国家的“农转非”政策、内部非农产业的发展 ,以及劳力外流逐渐实现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 ,这种转移使金竹寨壮族社会发生了转型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从越南民族起源传说、历史故事,民俗风情、生产生活以及语言现象等方面解读越南水文化的特点,研究越南人的文化特色和思维方式,认为越南是一个具有鲜明的水文化特色的国家,水与越南人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地理位置、生活环境、劳动条件、思维方式都影响到越南人对水的理解、感知方式和深厚情感.  相似文献   

4.
石德生 《西藏研究》2008,(4):93-103
文章通过急促城市化过程中三江源生态移民生活状态和社会适应的分析,讨论了制度性急促城市化带给生态移民观念的影响与变迁.认为虽然两年多的城市化进程导致生态移民的"心理振荡"和"边际人格",但由于生态移民的社会流动与分化现象较少,职业分化与异质性不深,观念的理性化、世俗化进程较慢,生活方式的现代性、多元化特征尚未成型,移民的生活方式仍然有着浓郁的传统性特征,城市化进程尚处于初级状态.  相似文献   

5.
舟山渔绳结     
<正>渔绳结,浙江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于浙江省舟山市,是海岛居民生产和生活的手工技艺,是渔民长期在劳动、生产、生活实践中经验的积累。它产生于海岛的特殊环境和劳动生产条件,悠久而广泛地传承于海岛民间,遍及海岛各地,并根据不同海岛地域渔民的海洋作业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海岛绳结逐步丰富完善,最多时达上百种之多。但由于渔业生产和海岛居民生活的方式改变以及渔用工具、材料的发展变化,许多绳结因长期不用而濒临失传或失传,只有部分仍然被渔民们使用。近几  相似文献   

6.
图像是重要的文化表征形式,也是儿童最熟悉的沟通方式,因此儿童图像世界的民族志研究可以成为了解儿童意义世界的重要方法。通过对一个傈僳族村寨儿童整体生活方式的田野调查和对儿童读图、画图、说图的参与式观察,文章发现儿童基于当地的生计方式建构了钱、父亲与未来自我的概念:他们洞察钱的生计逻辑,对父亲和未来自我的期待基于劳动的社会角色,对生产劳动性意义的分类更精致,消费审美性意义则存在“漂浮的能指”,意义编码的逻辑超越了固化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7.
湘西苗歌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记载着劳动和生活方式的印记。本文立足湘西苗歌与苗族历史、人文生态的关联,从历史文献、文化功能、文化认同三个视角剖析了湘西苗歌的衰微与复兴,对梳理湘西苗歌历史渊源具有现实意义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西藏民居建筑刍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次多 《中国藏学》2004,(1):80-83
根据不同的地势、自然环境、植被种类和生产劳动方式,西藏高原西北地区多为牧区,广大的东南地区多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东部地区基本为林区.千百年来,以藏族为主体的高原各民族,以农区、牧区、林区的分布方式进行生产生活,因此,这三个区域的建筑也就形成差异,各具特色,本文主要从这三个区域入手,对西藏民居建筑进行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9.
从发生学角度对人类科学理性的产生作详细的考察,指出主体从客体中分化,个体从总体中分化,个体在观念中的自我对象化是科学理性因素产生过程中的三个不同方面.而劳动实践既是科学理性产生的起点,又是其重要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0.
中华传统民俗艺术往往“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台州三门湾劳动人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其独特的石窗文化,历史久远、种类繁多、富含寓意。台州三门石窗纹样体现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审美爱好。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致使石门窗雕逐渐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将传统石窗纹样进行提炼、解构,再融合现代的艺术审美和设计方式进行转型设计,才能更好地传承并推广石窗纹样的艺术美,并将其推向特色化、品牌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白裤瑶族的劳动生活方式正在由传统农耕向开发性产品农业经济转变,绝大多数群众基本上解决温饱,生活质量提高;生活形式初步趋向多样化和时尚化;传统生活关系模式开始转向社会化、开放化;民主自治意识开始出现并逐步增强.文章认为,这种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变迁与过去传统经济形态下的生活方式变迁有着本质的不同,是向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和进化,是历史性跨越的开始,是一种自觉的实践活动.文章还论述了这种变迁给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2.
西藏民歌,为藏族人民所创造,是一种很有特点的文学体裁,是藏族劳动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千百万首不同时代的西藏民歌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历史、时代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文学艺术发展变化的基本概况。西藏民歌的内容纷繁,题材广泛,主题鲜明,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超的艺术性。有的民歌,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繁重的乌拉差役,对奴隶主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强烈的控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内涵和底蕴,是中华民族的根,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思想,具有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强调劳动育人的功能,为劳动教育提供重要的思想文化支撑和动力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时代劳动教育相结合,可以深层次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自觉培养热爱劳动的意识,养成正确劳动价值观,提升劳动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的生活技能,满足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作者深入喜马拉雅山区并利用文化人类学和宗教学之研究方法 ,对至今仍然在堪巴隆地区流行的古老宗教信仰、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等社会宗教文化现象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调查和分析 ,比较系统而详细地总结和介绍了在当地所举行的各种既古老而又鲜活的祭拜战神的宗教仪式、农牧业生产情况、随季节变化而进行的人畜迁徙之规律以及宗教祭祀与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等。同时 ,作者对生活在中尼边境上的堪巴隆人的族源、社区的形成、治理状况及其历史归属问题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调研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藏族民间爱情故事也正是如此,尽管在旧社会,藏族劳动人民处于三大领主的统治之下,使劳动人民处于痛苦的深渊。但是,越是这样,他们越想往自由幸福的生活,而爱情故事便是他们这种理想和愿望的自然流露,也是藏族人民的重要精神营养之一。它深深植根于藏族劳动人民之中,生动地表现了过去藏族青年男女在爱情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以及对恋爱、婚姻、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等方面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虽然它表现的是藏族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生活,但也表达了广大藏族人民共同的意愿,为广大藏族人民所深深喜爱和广为流传;它形象地启示人们,不知道藏族劳动人民被奴役的苦难深  相似文献   

16.
仫佬族社会教育的方式主要有民歌传唱、民间故事的流传、生活习俗的浸染;仫佬族社会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伦理道德教育、历史教育、感恩教育、生产劳动教育、文学艺术教育、宗族观念教育和勤俭教育;民歌传唱受到冲击、传统节日活动的内涵发生变化、传统生活习俗日益消失、民族文化传承人难觅是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所面临的困境;导致困境的原因主要有经济发展落后冲击着文化自觉,社会发展与部分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存在背离趋势,政府组织的民族文化传承活动对民众的吸引力不够,没有充分发挥现代传媒技术在仫佬族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物是古代人类在长期生活生产中产生的物质产品,是智慧和劳动相结合的产物与结晶,是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有力见证。文物充分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下的教育情况、生产情况、生活情况以及经济情况,通过文物研究能够帮助人们了解特定历史阶段下社会的发展进程、重大变革、生活状态以及社会制度。文物研究和文物保护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相关部门需要对文物保护给予高度重视,并且采取有效措施优化相关工作。本文主要对基层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对策,希望给予相关部门些许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苗歌浅探     
<正> 苗歌是苗族人民自然流露的思想感情,它生动地表现了苗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史、哲学史;也生动地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特点和习俗。它是伴随苗族先民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而诞生于远古社会,它由一种原始的哼叹而逐步形战了各种唱腔。但始终以生产劳动实践为  相似文献   

19.
民歌,就是民间的歌,劳动人民的歌。这是历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为了适应劳动与生活的需要,表现思想感情,而集体创造出来的一种世代口耳相传的歌曲形式。民歌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生活的土壤中,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丰富、完善。蒙古族是个勇敢、英武、热爱...  相似文献   

20.
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少数民族往往是某种主要因素影响的产物。物质资料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构成中国少数民族形成的物质基础;政治因素(特别是政权)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起着铸造和凝聚作用;民族迁徙往往促进中国少数民族族体的分化或聚合;地理环境为中国少数民族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地域基础;思想文化则对中国少数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起着凝聚作用。这些因素有时又会交互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