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作为一部优秀的哲理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探讨了人的生存本质,歌颂了创造生活意义的自由选择.小说中,男女主人公都在一系列的积极选择之后得到了自由和独立.文章从存在主义角度解读《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个体的孤独,个体与他者,个体的自由选择.文章揭示了小说中包含的存在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2.
《尘埃落定》是"用汉语写作的藏族人"阿来极具影响力的一部小说。它以一个"既傻又不傻"的"傻子"视角描述了在土司制度即将瓦解的非常态社会里,为了生存,人与人、人与命运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各种人性本相,在人性异化的土司社会里,这一群人注定是要失败的,最终,人、人生、战争、欲望、财富都变成了尘埃,走向虚无。通过运用萨特的存在主义相关观点,从这一个"傻子","傻子"与他者,"傻子"的存在与自由等三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中这一个"傻子"形象的个体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存在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暴力与欧茨的悲剧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欧茨以暴力书写及多产而闻名.从悲剧入手,探讨了欧茨童年经历对其暴力与悲剧文学创作的影响,并分别从悲剧的两个层面分析欧茨对暴力的书写.用暴力这一媒介创作的悲剧,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悲剧式存在的关注、对个体激情、生命本能的讴歌以及对人类美好未来的希望  相似文献   

4.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的许多著名论断中都提到,从马克思的论述来看,人的全面发展不是"个体"与"类"单一方面的发展,而是个体的人与整体的人(类人)之间的双向运动.从逻辑的角度来分析,人的全面发展是个体生存的需要与实践追求的目标,是超越个体人之外的类人的全面发展.然而,在个体的全面发展与类的全面发展的双向运动过程中,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原因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呈现阶段性的特点,并且也表现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相对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5.
《丰乳肥臀》是莫言长篇小说中文化意蕴复杂、争议颇大的一部。这部小说以人为核心,表现与人的存在相关的诸多因素,将中国式的言说方式上升到人类普遍哲学的高度,探讨人的存在的真理。《丰乳肥臀》在人与存在的价值言说上与西方存在主义哲学产生了视野融合:"孤独个体"无法统一的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同历史悲剧的必然性;自由承担责任的绝对性和人物喷薄欲出的生命力;摆脱物的存在与缺失自我的复归。基于存在主义视阈解读《丰乳肥臀》中人的存在、自由、担当与尊严,以期实现对人类生存共性的哲学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存在主义文论不仅是一种理论建构和知识资源,更是成为关注人性的启蒙话语,并敏锐地发掘主体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种种"异化"场景。存在主义文论契合了中国20世纪的理论"焦虑",并作为重要的知识学资源被译介和引入中国。尼采的"酒神精神"和"强力意志"都极大地肯定了主体个体的存在价值和文学艺术的独立精神,这给中国"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以及20世纪80年代的新启蒙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理论资源。海德格尔理论则通过理论思辨、艺术自律、美学独立等方式与中国现代文论产生"融通"与"共鸣",推进了中国文论的现代性进程。与此同时,萨特存在主义"人学论""自由观""介入论"等思想与中国新启蒙的时代诉求进行联系,成为推进现代人道主义思潮的知识学资源。存在主义文论深刻影响了中国20世纪文化现代性的进程,并作为一种有效的知识学资源渗透到当代文学、文论、美学和文化研究中,促进了知识本体论和方法论层面的调整。  相似文献   

7.
海派小品散文是20世纪20至40年代中国文学的时代生命意象,本文试图把海派小品散文归入现代散文的大视野中,就"个体与自我"、"个体与社会"的问题,与闲适派及太白派作比,去把握海派小品散文的文学生命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8.
四维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所基于的物质维次越高,认识结果与事物的本质就越接近。个体与系统是物质世界的两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个体之间的作用关系,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层次关系是物质三维形态的最基本关系。物质四维形态是由"原因+运动形式=结果"这一公式构成的若干循环过程。  相似文献   

9.
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所阐述的辩证的、经验的、可理解的"整体性"和"整体化"结构历史观,是萨特留给世人的最重要的思想,也是他最有代表性的思想之一.他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对他以前的哲学思想作了一些重大的修改和总结,一定程度上抛弃了他此前曾坚持的主观唯心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转而信奉马克思主义,并力图通过他对存在主义的改造,使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用存在主义来补充、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而事实上,他在其中所阐发的思想还远远谈不上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完善和发展.但他的"整体性"和"整体化"概念、"多元复合性"的"个体实践"和"共同实践"概念,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就是富有创意的新概念,值得我们批判地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CNKI和读秀学术搜索中收录的1980-2010年国内的欧茨研究论文从年代分布、期刊分布、主题范围和主题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从而为欧茨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有效的参考数据,回顾了欧茨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归纳国内欧茨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欧茨早期出版的《他们》为她获得了诸多荣誉,在书中她开始思考造成个体命运悲剧的原因,但欧茨并没有给予读者这方面的答案,而是提出了多种可能,引发读者思考。2004年,欧茨出版了自认为“迄今为止最好的作品”《大瀑布》,文中欧茨对走出命运悲剧做出了回答,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社会价值观与伦理观。至此,欧茨开始回归“人性”母题,她所提出的观点及看法,对我国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王小波和村上春树的创作相似性为出发点进而发掘其存在主义的意义蕴涵和艺术特质,是对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更为严谨而合理的探索途径.事实上,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作品中的存在主义倾向有其共同的历史文化及思想资源:同处于东亚文化圈和都遭逢现代性民族生存危机;他们的创作表明了东方式存在主义文学的成熟并表现在:首先,他们的小说作品展现了一个"荒谬"世界,这种"荒谬"已不再仅仅是人的一种生存感受,它充盈着的是时人的严酷压制,它所带来的是人的激剧异化.其次,他们的作品体现了对"孤独个体"的强烈关注,作为人物形象主体出现的"孤独个体"既接受了"孤独"的客观存在又从内心拒斥"孤独"加诸于人心的苦闷和郁结.其三,他们的创作呈示出特定的诗性诉求方式,即凭借想象力和幽默品质来表达对存在主义"诗"之"思"的艺术言说.  相似文献   

13.
"义利之辨"本质上是一种人生观之辨,它具有深厚的人学底蕴;在人学意义上,"义利之辨"涉及的是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者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一个人如何对待"自我"、如何对待"他者"的问题;在个体认同意义上,"义利之辨"所内蕴的"自我伦理"和"他者伦理",形塑一种特定的自我观和社会观,为个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提供一种道德框架.  相似文献   

14.
在萨特强调个体价值的存在主义伦理学中,普遍的伦理道德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理想.因此,存在主义伦理学被称为"模棱两可的伦理学".萨特伦理学模棱两可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个体生存处境、伦理选择和价值判断三个方面,个体往往面临着生存悖论和道德陷阱.模棱两可的伦理学并不是悲观与绝望的,而是鼓励人们敢于实现个体的存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先锋文学是新时期最重要的文学现象之一,其因受存在主义深刻影响而具备"颠覆性"和"超越性"品格,在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却在90年代初开始衰微。然而存在主义对这些作家的影响并不限于他们在80年代的创作中,同样表现在90年代以至新世纪的创作中,前者的影响在于"虚",也即形式层面;后者的影响在于"实",也即意义层面。该文将"江南三部曲"作为后者中的典型文本,通过探讨文本中"史诗性"和"寓言化"因素来看存在主义对先锋作家的持续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主义精神分析是萨特进行传记批评的基本方法,该方法深受现象学影响,主要表现为对他人经验的理解。萨特的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继承了胡塞尔的"同感"理论,并发展成为具有主体间性的"审美同情"。存在主义精神分析通过对个体命运进行追溯和还原,努力实现对他人经验进行整体化研究的目的。萨特撰写的精神分析传记作品开辟了作家研究的独特视角,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崭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四十年代是冯至创作的一个高峰。该时期作品带有强烈的个人思辨的色彩,也表现了他对个体存在本位的坚持。与此同时,冯至开始更多地强调个体对外物的关情,更多地转向对现实与集体的关注。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在冯至四十年代的思想与创作中交锋,表面融合而实际背离,影响着冯至在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的转向。从对冯至个体自觉与集体意识之间关系的分析,可窥见中国现代知识分子在启蒙话语中个人主体性建立的需求与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国族救亡、集体主义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阎真作品因反映知识分子的生存状况引起广泛关注,但少有人注意到其作品所蕴含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实际上,阎真创作与存在主义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主要体现为三个维度:一是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呈现;二是对"荒诞"的"孤独"存在的敞显;三是表达向死而在的存在之思。在对生活原生态刻写的基础上,作家对个体生存境遇的深描与对个体生存价值的追求,都彰显存在主义内涵,把其作品从人的生存推向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以一位农民的个人搬迁史为例,展现了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至今,农民在国家政策的变动下,实现从乡村向城市的迁移,也实现着从"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身份转变,表明个体总是会在社会制度限定的范围内,在不断变革的新机遇中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相似文献   

20.
解救现代人生存危机的三种取向及其在当代中国的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现代人的生存危机的解救依其意义指向可分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和可持续发展观三种取向。马克思关注工人阶级的生存境遇的"阶级意识",被列宁和毛泽东等继承和发展,并赋予了更多的"民族意识"。存在主义以解读孤独个体生存的"个人意识"为主题。可持续发展观的兴起意味着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意识"的觉醒。当代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充满矛盾和困难的工人阶级生存与发展的"阶级意识"、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民族意识"与尊重和保障个人生存与发展权利的"个体意识"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整体意识"整合的可能有望向现实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