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者按:本刊上期发表了<老青岛的俄国人>后,很多读者表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当年,青岛是哈尔滨和上海之外,俄罗斯人在中国的第三移民城市.青岛的近代城市文化中,除了受德国文化的影响,也浸润了不少俄罗斯的风情.比如青岛的欧式建筑中,俄罗斯风格的不在少数.青岛最早的涉外婚姻中,俄罗斯人是第一位.作者鲁继勇在1996年到2005年留学俄罗斯,获俄罗斯文学博士学位,深谙俄罗斯历史和文化.另外,他从年少时起,颇受热衷研究青岛近代文史的爷爷和父亲的影响,对岛城的史、事、人物查询资料,考竟源流,较有独自的见地.他将为读者陆续带来<老青岛的俄国人>,也带来一种我们不常见的青岛近代文化和一个别样的经典市南. 相似文献
2.
1898年清政府与德国签订了<胶澳租借条约>,将胶州湾周围作为德国殖民地.德国立即大力开发青岛,欲建为远东"小柏林",美国、英国、日本、俄国人来青岛发展,美、英、俄先后建立了领事馆. 相似文献
3.
4.
在老青岛居住的俄国人中,很多从事与医、药有关的工作,有的行医、有的做医护人员,有的开了药房。可塞廖夫从俄国延西伯利亚铁路乘火车到了中国,他选择了青岛作为居留的城市。因为在这里住有很多同胞,城市是熟悉的欧陆风貌,他依稀感觉还是生活在欧洲。可塞廖夫在中山路南段9号开了一家药店,他的家住在中山路8号,就在药店对面。 相似文献
5.
6.
8.
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老青岛喝牛奶的中国人越来越多,再加上西方人士不断迁入青岛,牛奶业(当时的习惯叫做牛乳业)成为青岛的一大产业。1940年北京《中华周报》一篇《青岛早晨》的散文写到:朝霞在海面上升起,送奶人的自行车行在起伏的马路上,牛奶瓶碰撞着,叮当作响,这是每天清晨青岛的音乐。 相似文献
9.
如果缺少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八大关,青岛就失去了今日的这般风韵;如果没有街头巷里不经意间停驻的古式洋楼别院,青岛的城市之美就要大打折扣.因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青岛的美显得与众不同,让人留恋.那些暗藏在城市褶皱中的幽幽的老建筑,耄耋老人一般安然无争,固守着一分静谧、一分时光的沉淀,兀自静视着今日之现代的熙攘.因为它们的存在,青岛演化成个偌大的建筑博物馆,风光无限;它们是我们这个城市最可宝贵的一笔财富,一笔失去了就再也找不回来的财富. 相似文献
12.
15.
16.
17.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