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对《学术研究》的回忆与期望雷强(中山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教授)说起《学术研究》,我认为还应该先讲一下《理论与实践》杂志。好几位曾经当过《理论与实践》及《学术研究》的编辑同志对我说过《理论与实践》是《学术研究》的前身。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1958年1月... 相似文献
2.
前些年来,社会上隐约传出两句话:文科无用论,文科危险论。广义的文科应该包括社会科学,所谓“无用”大概相对于应用学科而言,因为基础学科很难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至于“危险”,有人说自然科学在实验中无论失败多少次,最后成功还是得到肯定;而社会科学的文章一次出错,受到批判后就难以翻身,严重的甚至给人身带来政治风险。与此相联系,社科类理论文章较难作出评价,有时甚至“早晚时价不同”,往往随政治风向而定。亦有人称之为风派文章,难有持久生命力。正因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评价上有点是非难定。同是一篇文章,有人作高… 相似文献
3.
对《学术研究》的祈望古远清(中南财经大学港台文学研究所所长)每次参加评职称的会议,都碰到这样的问题:评者交来的“中央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怎样读都感到学术价值不那么突出,甚至还不如同一作者在地方级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当然,“中央级”学术刊物发... 相似文献
4.
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领域是极其广泛的,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題又是多方面的。但是,对我们地方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来说,又经常遇到一个问題: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題一般都是带有普遍性的,需要占有全面的材料才好进行研究。而处在地方上又往往难以掌握全面的材料。这是普遍感觉到的一个问題。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題呢?我认为,这里面有认识问题,也有一个方法问題,或者说从哪里出发的问題。我的意思是,地方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主要应当从地方实际出发,去进行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5.
《学术研究》复刊追忆张绰我与《学术研究》这个刊物,真是结下了不解之缘。50年代我在南方日报担任政治文化学术部副主编时,就经常参加省社科联和《理论与实践》的一些活动;60年代我任光明日报驻广东记者站负责人时,也经常和《学术研究》编辑部打交道。没想到7...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12.
13.
《学术研究》老友的话管林(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学术研究》创刊以来,我就是它的忠实读者。它不仅给我提供大量的学术信息和学术研究成果,而且也是我的科研成果发表的重要园地。最令人难忘的是:在它初创阶段,就开展了学术研讨活动。记得在1964年2月,《...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18.
19.
谈谈《学术研究》的特色陈胜(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学术研究》即将庆祝她的40岁生日了。40岁,在人生是壮年,是经过艰苦磨炼而到达成熟的时期。回顾40岁的《学术研究》,它究竟形成了怎样的特色呢?我想在这里谈谈自己的浅见。一首先,她是一个“名优产品”... 相似文献
20.
我对《学术研究》高品位的几点感受黎学玲(中山大学法律系教授)《学术研究》创刊40年来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高品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编辑部同志质量意识的不断强化,刊物的高品位尤为鲜明、突出。从总体上看,我的感受主要有三点:一是《学术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