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论“海源阁”藏书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源阁”是清晚期山东聊城杨氏的私人藏书楼,其藏书之宏富、版本之精善,(?)名中外,与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浙江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浙江吴兴陆氏“皕宋楼”并称清末四大藏书楼,而杨氏和瞿氏藏书特点是多藏有宋元刻木和名人手抄本,更有“南瞿北杨”的美称。“海源阁”经过了聚散无常的痛苦历程,已不复存在了。  相似文献   

2.
1907年6月,我国文化史上曾发生一件震惊中外的皕宋楼事件。清季四大藏书家之一,浙江归安陆心源皕宋楼之藏书被其子陆树藩以十万元的代价全部卖给日本三菱财团岩崎氏的静嘉堂文库。这批珍贵典籍流入异邦已有八十三年了。陆氏书藏的输入,不仅弥补了日本原藏汉籍的缺陷,提高其藏书质量,而且完备了日本所有的四部书。目前国内研究皕宋楼及陆心源的文章还不多见,而关于这位著名藏书家之史事的记述却又常常舛误互出。笔者在此就阅书所见有误之处略加考订,以就教于博雅。一、关于陆心源的官职之误  相似文献   

3.
海源阁是一座私人藏书楼,因藏书浩翰而闻名于世,藏书顶峰时期达3236种,计208300卷。它与江苏常熟县瞿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百百)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海源阁藏书楼位于山东省聊城原万寿观街杨宅院内,由杨以增建于清朝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为一座坐北朝南的4间2层中国古式建筑。下层为杨氏家祠,上层为宋元珍本及手抄秘籍收藏处。楼檐正中悬有杨以增手书“海源阁”扁额,旁题跋语。阁下正中两柱上题有“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的楹联。阁前有长廊式书亭两  相似文献   

4.
《皕宋楼藏书志》是晚清著名藏书家陆心源的藏书目录,书前题曰“归安陆心源刚甫编”、“乌程李宗莲少青校”,李宗莲在书前序中亦明言“(陆心源)则出巨稿三尺许,嘱为参定同异,乃翻缉疏录,从事黄墨者三阅月”。但诸多学者皆认为是书为李宗莲所代撰,笔者认为,这一说法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5.
旧藏丁丙的一把折扇,因此对此君特别留意。丁氏在中国数千年藏书史上是享有盛名的,其"八千卷楼"与"嘉业堂"、"铁琴铜剑楼"、"海源阁"等合称晚清四大私家藏书楼。杭州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得以保存,也赖丁丙与其兄长丁中的功劳。丁丙(1832—1899)是杭州人,在清末的杭州,他是很有威望的。他既是文人,刻书,藏书,从事地方文化的保护工作;他同时又是商人,洋务运动的积极参与者,与胡雪岩等人同道,在江浙办了不少企业。  相似文献   

6.
清末有四个大藏书家,即:杭州丁丙的“八千卷楼”、浙江陆心源的“(百百)宋楼”、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和聊城杨绍和的“海源阁”。丁丙的“八千卷楼”为四大藏书家之  相似文献   

7.
旧中国政府公报的编辑和发行,始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终于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清末时期统称之为“政府官报”,民国时期则统称“政府公报”。 旧中国政府公报从性质上看,它是旧政府的各级各类机关下达公文政令、宣示官方意旨、传递政事要闻和交流行政业务的一种有力工具。所以,它起着为当权阶级和执政当局维护并实现治权的作用。从形式上看,它是近现代期刊(杂志)的一个特殊类别,同政府机关报(报纸)和官书(政府法令政策文书汇编集)合为政府三大出版物。所以,它和期刊一样均具有固定的名称,统一的刊期刊型,连续的卷期号和特定的发行范围。其名称,均以编印者的机关名或主管行政事务命名;其刊期,有日刊、双日刊、三日刊、五日刊、周刊、旬刊、半月刊、双月刊、季刊、年刊等多种;其刊型,有十六开刊型或大三十二开书型,页码二十几至百多页不等;其卷期号,有总卷期号或年期号;其  相似文献   

8.
清末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驰名中外的私人藏书楼。海源阁成建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创始人杨以增,字益之,号至堂,道光二年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平生无他嗜,一专于书。”其子杨绍和,字彦合,号勰卿,同治四年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学士。他“禀承家学,一专于书,搜罗典籍,不遗余力,孤本珍籍,精校名抄,乃悉集于聊城。”杨保彝,字奭龄,号凤阿,以增孙,同治九年举人,曾任京师总理  相似文献   

9.
书院藏书楼是中国古代四大系统图书馆之一。它从中唐诞生以来,到清末更名为学堂图书馆,有一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在中国图书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书院藏书楼的盛况书院之名,原为藏书之所,后来虽然演变为授徒育才的教育机构,但藏书仍然受到重视,与讲学、供祀合称为书院的“三大”事业。可以说没有藏书,就不能称其为书院。所以,古代书院都非常重视藏书楼的建  相似文献   

10.
<正> 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清末光绪年间(一八七五——一九○八),随着改良运动的发展,出现了繁荣的势头,在数量上,据《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统计,有翻译小说四百种,创作约一百二十种。《小说界发行书目调查表》(载一九○七年《小说林》东海觉我作),就一年著译统计,有一百二十余种,阿英认为:“实则当时成册的小说……至少在一千种上,约三倍于涵芬楼所藏”。在质量上,既出现了揭露官场黑暗的谴责小  相似文献   

11.
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是我国晚清著名的私家 藏书楼,以藏书宏富而驰名中外。 在海源阁藏书中,杨氏视宋版“四经四史”为镇阁之宝,别辟书室以珍藏,额其室名为“四 经四史之斋”。本文对海源阁所藏“四经四史”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2.
2014年8月29日,“民间藏书研讨会”在南湖藏书楼(南湖藏书楼为余三定的私家藏书楼,坐落在岳阳市南湖畔)举行,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湖南大学、黄河科技学院、广西民族大学、岳阳日报社、平江县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湖南理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期刊社、图书馆等单位的人士总计20余人。下面是发言选登。  相似文献   

13.
日本著名史学家内藤虎次郎(湖南)与我清末进士出身的金梁(息侯)等人,本世纪初于沈阳故宫崇谟阁首先发现《满文老档》,使这部珍贵史料在被束之高阁尘封了百余年之后,为世人所知。1931年2月,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从内阁大库档案中又发现《满文老档》数套,以及《满文老档》的底本即“原档”37册,始悉乾隆四十年至四十五年(1775—1780),曾依据原档缮抄过正,付、草本三部,每部中又各备两套,有“照写本”和“音写本”之别,照写本册面签署老满文为“无圈点字档册”;音写本册面签署新满文为“加圈点字档册”。庋藏于北京乾清宫的是草本和正本,册  相似文献   

14.
红色惠东     
范勇 《源流》2010,(21)
中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所在地——高潭中洞中洞百庆楼位于惠东县高潭镇中洞村,距惠东县城112公里。百庆楼原为中洞戴姓民居,始建于清末,上三下三两头横布局,砖木结构,具有东江地区客家民居建筑的特色。早在1922年秋,被毛泽东称为农运大王的中国农民运动领袖彭湃到高潭点燃了农民运动的烈火;1923年,高潭全区24个乡成立了农会;1925年,高潭成立了中国共产党特别支部.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我国古籍丛书发展的繁荣时期,除著名的官修《四库全书》之外,许多私刻丛书也竞相而出,其中黄丕烈所校刻的《士礼居丛书》是清代前期的一部很有特色的丛书。黄丕烈、字荛圃、江苏吴县人,是清代乾嘉时期的著名藏书家和校勘家。黄丕烈藏书注重版本,遇有善本不惜破产而购之。他尤其喜爱宋板本,自号“佞宋主人”,并称“余生平无他嗜好,于书独嗜好成癖。遇宋刻,苟力可勉致,无不致之以为快。”即使是宋刻残本,虽残鳞片甲也不放过。经过多年的努力搜罗,得宋刻百余种,以“百宋一麈”名其藏书之室。宋本之多,名倾海内。王芑孙在《黄荛圃陶陶室记》中称:“今天下好宋板书未有如荛  相似文献   

16.
杨锐真假维新辨宋兴华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四川绵竹人。1874年,17岁,中秀才,得时任四川学政张之洞赏识,“亟奖拔之,过入幕襄校。”①1875年春,清末四川最高官办学府—成都尊经书院成立,被选入院学习,学业“尝冠其曹。”②1...  相似文献   

17.
五桂楼考述     
五桂楼是清嘉庆十二年(1807)浙东余姚黄澄量构建的一座藏书楼,完整保存至今,时有“藏书之富甲越中”之誉,它在藏书思想和编排体例方面对后人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对唐宋词的立体观照——评《唐宋词论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海明同志的《唐宋词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5月出版),是当前词学研究领域的一项新成果。它的开拓性,主要在于提供了对唐宋词立体观照的一种新范式。自宋以来,词学研究可分“词史之学”、“批评之学”、“校勘之学”、“目录之学”、“声调之学”等门类。(参龙沐勋《研究词学之商榷》载《词学季刊》1卷4号)《论稿》基本属于“批评之学”。而“批评之学”自宋代至清末民初,大都详于艺术形式方面的论述而略于词作的思想价值之分析,又着重于  相似文献   

19.
清末四川北部地区乡村经济的极大发展,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乡土建筑遗存,南部县宋家大院即是其代表。作为依血缘而建的小型亲属组织聚居地,它的建造直接与这个“家”的繁衍生存息息相关,是对其生活的记录。宋家大院在建筑格局及装饰图像两个方面反映出儒家文化与俚俗文化的融合,而融合的基点是对生活富裕和家族兴旺的期望。透过宋家大院的建筑格局与图像,我们能窥见清末民初时期,四川北部地区的乡土历史和乡土文化。  相似文献   

20.
常熟翁氏历经六世、160年的家族藏书在2000年4月28日入藏上海图书馆,结束了海外漂泊,划上了中国传统私人藏书楼的句号。这是中国藏书史、文化史上的大事,更是吴地藏书史、吴文化的壮举。本文通过阅读《常熟翁氏藏书图录》,对常熟翁氏藏书的源流加以梳理和辨析。翁氏不少藏书原本就是吴地藏书名家如汲古阁毛晋、稽瑞楼陈揆、百宋一廛楼黄丕烈的珍藏精品。正是它们在吴地文献名家或世家之间的辗转传藏,确保了吴文化的典雅品位以及吴文化在明清中国文化的重心地位。翁氏藏书对于吴地和中国文化典籍的保藏贡献极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