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林乐昌 《唐都学刊》2013,29(2):20-23
仁,是孔子思想的最高价值观念;仁学,则是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部分.至北宋,包括张载在内的理学家对孔子仁学做出了种种有价值、有深度的新诠释.其中,张载对孔子仁学的诠释尤其令人瞩目.以“仁智”统一这一问题为中心,主要讨论三个问题:一是张载哲学对儒家传统仁爱观的突破,二是张载对“欲仁”与“致学”关系问题的诠释,三是张载对“仁”与“礼”关系问题的诠释.  相似文献   

2.
一、沈家本思想核心沈家本一生治律,同时“从事经史考证之书”,兼治经史,融经史于律。法律学识之渊博,中国法律史上鲜有能与匹敌者。翻开他的著述,举凡法律所及的方方面面,无不为其所考论。对这样的融合中西法学大家,如果不把握他的思想基点(或思想核心),就很难对他的整体思想和历史作用作出正确的评估。沈家本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 通观他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他的思想核心就是儒家仁政和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在中国历史上,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是“仁”的首创者,“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仁政”是“仁”的滥觞,由孔子的继承者孟子创立并系统化。“仁政”“仁学”是儒家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由于孔子纳“仁”入“礼”,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又一步步“纳礼入律”。因此,中国封建法律包容了孔子以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其中包含了许多伟大的精神,其中“仁”的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占据着中心的统治地位,而“礼”“中庸”等思想则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仁”共同构成了伟大的孔子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墨子的以“三表法”为核心的方法论思想远较其文学和美学的“尚用”观念富有独创性。如果说孔子的仁学方法思想尚紧裹在其仁学本体的内核之中,那末墨子则已开始将方法论作为相对独立于本体论之外的一种研究对象进行思考了。本文比较了墨子和孔子的思维方式之异同,认为墨子正是在对孔子方法思想的反思和持异基础之上建构起他的方法学说的。  相似文献   

5.
刘强  Wang Xiaonong 《孔学堂》2023,(3):60-68+153-168
古今学者对孔子之于“心学”的开创之功,一向注意甚少而论述乏人。事实上,孔子之仁学,本与心学不二,《论语》《孟子》中所见孔子论“心”诸说,早已为后儒埋下建构心学之种子。本文从“仁”与“心”的即离关系、《孟子》所载孔子“论心四句”的心学价值、孔子忠恕之道的心学内涵、孔子“用心”说及其余绪四端加以论析,认为孔子论“心”,乃有显、隐二端,显者出之以“仁”,隐者证之以“恕”,二者本同而末异,殊途而同归,对于后世心学之本体论、认识论、修养工夫论之建立,实有先导发轫之功。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道"的语义内涵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在孔子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儒家著作中"道"的阐释,对于深化孔子思想的研究以及诠释中国古代哲学中儒、道学说极具重要价值.儒家经典文献<论语>是集中孔子思想主张的重要典籍,其中,孔子论及"道"的地方多达90次,且与"君子"、"天下邦国"、"德与仁"、"义"、"礼"等诸多概念相联系,也是指导和衡量这诸多后者的准则.结合<史记·孔子世家>、<礼记>、<淮南子>等史料中有关孔子"行道"的记载可见,前人"忠恕观"、"仁、义观"、"自然规律观"、"统治工具观"等对孔子"道"的解释偏于狭隘,不利于对孔子"道"之丰富内涵的体认和诠释.  相似文献   

7.
张申府的儒学观并没有单纯地停留于对传统文化的解读,而是赋予其积极的现代价值取向。张申府认为,科学所关注的工具理性带给人们的是物质世界的满足,而民主所代表的则是人更深层次精神世界的需求,两者的核心精神皆在于理性。而理性是与孔子儒学的核心思想“仁”相契合的,理性是“仁”之外化,科学与民主亦是“仁”之现代性表征,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在于人,即都建立在对人的关注与关怀之上,可说是对“仁者,人也”最为生动的现代诠释。而这也正是张申府所极力推动儒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8.
孔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弄清孔子思想的一些基本范畴、尤其是其诸多道德范畴的真正含义,乃是正确评价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搞好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之最基本、最关键的工作。本文旨在此方面略尽薄力。 孔子在政治上注重德教,与此相应,他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范畴体系。 一、仁 孔于所谓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仁是最高道德范畴,它是包括许多道德范畴的全德之称。种种道德范畴互相制约、互相结合,形成一个完美的全体,此即广义之仁。勿怪乎孔子不以仁自居,也不轻易以仁许人;贤如颜渊,仅许其“三月不违仁”。春秋时期,孔子以…  相似文献   

9.
《孔学堂》2015,(2)
宋儒提出的"一体之仁"的命题,是对先秦原始儒家仁学思想的一次新发展,张载、二程、朱子等人对于"一体之仁"的理解并不完全相同,但都认同这一命题,体现了宋儒在仁学思想方面的一致性。宋儒"一体之仁"的思想经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发展,再经过王门后学的一支"泰州学派"王艮的发展,中经李贽,再穿过清代,到晚清谭嗣同的解释,发展出"仁以通为第一义"的新命题,从而与近现代的人道主义思想发生了内在的关联。这一命题在当代仍然可以与生态主义思想发生联系,并且可以为生态主义提供中国式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10.
通过舜与上甲微的故事,《保训》表达了儒家的中道政治理念。早期儒家具有强烈的弘道意识,但对于道的认识是开放的,与后世的道统说有明显的不同。中国古代虽然存在一个源远流长“中”的思想传统,并形成中正、中庸、中和等一系列概念,但古代的“中”源于宗教性的礼仪活动,是古代礼学的重要范畴。孔子之后,真正全面继承“中”的传统的是主要是苟子。儒家道统是仁学与礼学的结合,儒家之道乃内圣外王之道。  相似文献   

11.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作出了深刻的阐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的重大论断。立足“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改革,由于儒家仁学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精华,其育人目标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立德树人的目标一脉相通,而且儒家仁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相互契合,因而推动儒家仁学思想深度融入课程教学是落实“第二个结合”的最佳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与我国古代行政观刘仁鹏,刘仁坤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中国社会急剧变革的历史时期。他适应历史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如何管理国家、选贤用人的思想。认真总结孔子的管理思想,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极其有益的。一行政,就是行其政事,是国家管理的重要职...  相似文献   

13.
郭明浩 《社科纵横》2011,26(5):95-98
"述而不作"是孔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且这一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影响极为深远,被众多传统士人奉为不易法则。孔子"述而不作"思想也可以进行现代转化,对中国当下的文化建设有不可忽视的意义。经典的传承问题是学界长期以来关注的焦点,各种理论主张层出不穷,"述而不作"作为有着悠久历史和巨大阐释张力的思想主张,它在当下的经典传承中也可以扮演其特定的角色,它对于经典阐释和如何推进经典的传承都有着其特殊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孔子之"德"在其"政"面前,是方法而不是基础,"德"以"政"为取向和目标,"为政以德"不是政治伦理而是伦理政治。因此,对于《论语》中的政治与道德,我们不能从道德的视角去观察政治,而要从政治的视角去观察道德才符合孔子的思想逻辑。具体到孔子思想的核心概念"仁",我们可以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伦理思想基础,而不能由此推论说"仁"的思想是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正假如为中国历史名人举办一场“粉丝”见面会,孔子登场,亮出头衔,必定秒杀众人。但作为老师、圣人、王者的孔子,其实都是“被需要”的。“包装”孔子就这样成为中国古代历朝的“公关”大戏。“流水的皇帝,铁打的孔子”,历朝历代为表“尊孔”,在赋予其称号上煞费苦心,孔子几乎坐稳文化圈第一把交椅。循循善诱的师孔子,名丘,字仲尼。仲,是说孔子在  相似文献   

16.
在伟大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曾创造出灿烂的思想文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发展中,孔子是一个继往开来的人物。他的学说涉及到人生、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为政、治国、立身处世的一切方面,是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形式的完整思想体系。孔子包罗宏富的人生思想中,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的确夹杂不少糟粕和消极的东西,但也确实在中华民族共同思想文化和心理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该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该给以总结,继承这一份珍贵的遗产。”笔者认为,认真研究孔子的人生思想,吸收其中精华,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人生科学,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并非全面评价孔子的人生思想,仅就仁爱思想、人际关系、人生态度、治学精神等问题,谈点管见,以期求教。  相似文献   

17.
中国以及世界人文科学现代化发展中的一种重要的推动力就是古典仁学和现代符号学的有机结合。仁学和符号学的互动具有重要的意义、可能性和可以描述的运作方式。仁学和符号学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克服。仁学和符号学的互动关系研究属于“新仁学”内涵的一个重要部分,它也是新仁学走向世界学术主流的重要渠道之一。  相似文献   

18.
讨论中国人的观念系统在很大程度上离不开儒家思想,分析儒家思想要从孔子开始。孔子因“德命”受挫而形成“时命”观,“时命”观挑战了“以德配天”的思想,这需要更为本源的终极观来应对。孔子在内外心理框架的互动中,反思体悟而形成“仁”的终极观。在此理念的支配下,向内修德凝道而“内圣”,向外践行“仁政”而“外王”,内外并重以获得充沛丰盈的生命意义感。  相似文献   

19.
安会茹 《唐都学刊》2013,29(5):125-128
“为己之学”是儒家的一个核心思想,意义是指求学的目的,不在于功名利禄,而是在于成己成物,即在自身修养提高的基础上,为他人和社会作出贡献。这种思想有其深厚的心性基础,即孔子的“仁”学思想和孟子的“性善说”。这种本善之“心性”成为儒家“为己之学”的“源”与“本”,正是此“本”使得儒家的“为己之学”呈现出了旺盛的生命力,显示出它对社会、对自然的无限大用。  相似文献   

20.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美学思想发展进程巾的一个重要时期。此时,人们审美活动的领域空前扩大,审美感受的能力大大加强,对自然美的认识日渐深入;“畅神”说的出现,标志着自然美理论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畅神”说的提出中国古代的自然美理论,可溯源至先秦时的“比德”说。儒家学派“知者乐水,仁是乐山”的“比德”审美观,反映了先秦两汉时期人们对自然美的理性认识。“比德”说是指:自然物之所以为美,在于作为审美客体的自然物象可与人“比德”,即可从中意会到审美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