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延安的民间文学与五四以来的民间文学不同,它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展开。新中国成立后,延安的民间文学传统在全国文艺界推广和发展。民间文艺家赵景深、蒋祖怡等将“民间文学”等同于“人民文学”,遭到批驳。围绕“人民文学”的“人民性”学界展开了论战,最后,以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学”为目标,一度遭到颠覆的传统文学地位略有回升,民间文学与传统文学共同分有“人民性”的特质,达成了和解。  相似文献   

2.
研读周作人《人的文学》、《自己的园地》和《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可以看出他一贯坚持的自然人性、个体自由、艺术独立等人本文学思想。周作人把文学分为“人的”和“非人的”、“为艺术的”和“为人生的”、“即兴的”和“赋得的”,再通过比较、选择、整合,构建一种理想的合乎人性的文学样式。  相似文献   

3.
章炳麟在其代表作《文学总略》中,对阮元“沈思翰藻”的文言说进行了尖锐批驳,并从现实出发,从文字学角度对“文学”和“非文学”各类文体作了重新界定。这种文学观对“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发韧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4.
批驳了布热津斯基关于到 2 1世纪“共产主义将不可逆转地在历史上衰亡”的谬论 ,详细地论证了共产主义必胜的道理  相似文献   

5.
驳论文和其他文体一样没有定法。就常见的驳论文来看,大体可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作为下文批驳的靶子。 例如,《“友邦惊诧”论》《“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的开头就是如此。 第二步,针对错误或反动的论点,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加以驳斥,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驳斥的方式有三种: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李洪志及其“法轮功”反科学、伪科学的谬论,从科学史、哲学史的角度对其进行了批驳。作者认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是拒绝、远离邪教和伪科学的基础和保障。  相似文献   

7.
梁实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有重大影响的“人性论”者。他是反革命的国家社会党的党员,“新月派”的首领,曾以秋郎的笔名主撰过《时事新报》副刊《青光》,当过青岛大学图书馆的主任。后来,留学美国,是美国哈佛大学白璧德教授的门徒。一九二七年前后回国,一方面当教授,一方面打着“新月”的旗帜,走进了中国文坛。一九三八年梁实秋曾主编《中央日报》副刊《平明》,大肆散布“文学与抗战无关”的谬论。一九四九年人民武装力量把蒋介石反动集团赶到了台  相似文献   

8.
巴金的人道主义思想是追求真善美的完美人性和人的自由平等幸福。这一人的理想源于成长经历和时代因素。他将文学作为实践这一理想的途径。从《家》、《寒夜》到《随想录》 ,其思想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过程。巴金以自己的方式为文学注入了人的因素 ,达到对人的生存状态的关注和人性的开掘 ,从而为中国文学“现代性”的获得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巴金作为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既属于历史又属于中国 ,既属于当下也属于世界的。  相似文献   

9.
简评韩非对先秦儒家“德治”学说的批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早在“百家争鸣”时期就已成为显学的儒家的“德治”学说 ,韩非从法家的立场 ,进行了尖锐的批驳。韩非以其“人性自为论”批驳了构成“德治”学说理论前提的“人性善”论 ,以其“德化无用论”批驳了构成“德治”学说核心的“道德教化论”,并以其“道德虚伪论”揭露了“德治”学说的内在矛盾及其在实践中表现出的苍白无力。韩非的这些批驳 ,切中了儒家道德至上思想的要害 ,对于后世指正儒家“德治”的弊端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跃文的《爱历元年》表明其创作出现了有意识的转向,他的小说实现了从“政治”和“性爱”这两个基本维度进入文学、探索人性的创作构架;在此意义上,《爱历元年》既是“情爱之书”更是“人性之书”。《爱历元年》的写作动机缘于既是作者的也是小说中人物的“中年危机”,对“中年危机”的破解则是道德出轨和感情突围;故而,爱情更多是一种精神修行和安顿灵魂的方式,对爱情“迷失”之后“回归”的只能是婚姻。  相似文献   

11.
历代研究《楚辞》者,多在王逸影响下,认为《天问》“文义不次序。”胡适则说“《天问》文理不通,见解卑陋,全无文学价值,我们可以断定为后人杂凑起来的。”(见于《读楚辞》)这些论点均受到了郭沫若有力地批驳。但近有谭介甫的  相似文献   

12.
在拉萨尔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中,有一条“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的反动谬论,而在林彪反党集团炮制的反革命政变纲领《“571工程”纪要》中,也有一条诬蔑社会主义积累是“国富民穷”,使人民“变相受剥削”的谬论。两相对照,很明显,拉萨尔是搞倒退,林彪是搞复辟,时代不同,货色一样,可见拉萨尔和林彪都是一丘之  相似文献   

13.
《“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写于一九三○年四月十九日,最初发表在《萌芽月刊》第一卷第五期上,后来由鲁迅收入“比较锋利”的《二心集》中.一九二七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原来依附于北洋军阀的“新月派”看到封建法西斯王朝的建立,蒋介石一时得势嚣张,便立即改换门庭,于一九二八年三月创办了《新月》这一反动刊物,积极充当新军阀蒋介石反革命文化“围剿”的急先锋.“新月派”的干将梁实秋,在一九二八年六月号的《新月》上抛出了《文学与革命》一文,竭力鼓吹地主资产阶级“人性论”和“艺术至上论”公开断言:“文学是没有阶级性的”,而“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并露骨地诬蔑工农群众和颂扬人民公敌蒋  相似文献   

14.
《金锁记》是张爱玲作品中唯一一篇充满斗争激越、呼应“五四”主题的文章。改写后的《怨女》则成为超越时代局限 ,走向人性深处 ,带有普泛性和恒定性主题的文章。在张爱玲的文学趣味向传统复归的背后 ,是作者对“五四”文学的反思 ,以及对中国文艺的表现方式、表现题材的寻求。  相似文献   

15.
前言《名贤集》是一本由一批反动儒生收集孔孟的反动言论和所谓“名人”、“贤士”的谬论拼凑而成的,所以叫《名贤集》。全书共收集反动成语、谚语一百五十多条,一千八百七十八个字。这些反动成语、谚语大致来自三个方面:一、抄自儒家反动经典《论语》、《孟子》、《易经》等书;二、抄自唐宋以来反动儒生、无聊文人写的“笔记”、“小说”等著作;三、抄自宣扬孔孟之道的“宋人话本”和“元、明杂剧”等。它以“克己复礼”为纲,大肆宣扬儒家反动的“天命论”、“人性论”、“中庸之道”、“学而优则仕”、“三纲五常”以及剥削阶级腐朽没落的人生观和“鬼神报应”等谬论,是一本浸透了反动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华尔特·阿伦(Walter Allen)是英国的批评家、小说家,著有《作家论创作》、《论英国小说》和小说《七十年》。他的一些“理论”,经常受到英国进步作家如阿诺德·凱图的严正批驳。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了他的谬论。从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今天英国的资产阶级作家是多么的敌视进步文学,他们不惜颠倒黑白,把劳伦斯写的那类黄色、淫秽的东西强加在工人阶级文学身上,以达到污蔑英国工人阶级文学和欺骗读者的目的。据我们知道的,英国工人阶级在文学上远不是作者所形容的那样默不出声的。50年前,英国罗伯特·特列塞就写过一部描写工人阶级的最好的小说《穿破裤子的慈善家》,它被誉为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在英国的巨大成就。至于本世纪30年代前后,我们就看到了R·福克斯,C·考特威尔,A·威斯特这些进步作家的作品,而在目前,我们不仅看到了杰克·林赛、奥尔德里奇、A·凱图等人的创作,还看到了一些真正出身工人阶级如兰·多赫蒂(《矿工的儿子》的作者)、H·施米斯、D·兰姆勃特等人的反映当代工人阶级斗争生活的作品,他如苏格兰诗人休·麦克台尔米德,威尔斯小说家格文·托玛斯都是当代有名的进步作家。但作者却把这些事实全都抹杀了。本文的一个最恶毒的论点是把英国工党说成是代表英国工人阶级的,而绝口不提英国共产党,企此使人们看不见今天英国的阶级斗争现实。英国工党是欺骗工人阶级和出售工人阶级利益的一个政党;它的领导人都是些“工人贵族”,所代表的仍旧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而本文里面所捧的那些所谓“工人阶级作家”,尽管我们没有读到他们的作品,肯定也是些受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而丧失了自己工人阶级立埸的人。  相似文献   

17.
长篇小说《罪与罚》中的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位具有典型的“二重人格”的文学形象,批评热点曾一度表现为性格研究和哲理研究。但如果从人性角度进行探讨,拉斯柯尔尼科夫多层面的内心世界则体现了其人性深层中的全部奥秘.作者陀思妥耶夫斯基以残酷无情的人性解剖术现出这一形象的自在自主性、动态人性和非意识层次等三个人性层面,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毛主席指出:“《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这一光辉指示动员和鼓舞我们深入批判投降主义路线。解放以来,关于《水浒》有不少荒谬评论。谬论之一,就是“《水浒》具有强烈的人民性”。这种谬论至今还在一些文章中流露出来。例如,有的  相似文献   

19.
《北方的河》,若按题材把它划归“反思文学”、“知青文学”或“改革文学”都是不甚恰当的。但当你随着作家为你描绘的意象瑰丽的北方的河流:额尔齐斯河、无定河、荣河、湟水、永定河,黑龙江而激动不已时,你胸中没有回荡起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吗?一种朝向未来的冲击力吗, 小说的题记说,《北方的河》试图写出一代人“独有的奋斗、思索、烙印和选择”。这是一代首先被愚弄、被耽误,继而遭到蔑视并几乎被遗忘,但却不甘沉沦,从沉痛的历史反思中汲取了巨大力量,放眼于社会美好前景,于广阔天地间奋发崛起的人,一代大写的人。  相似文献   

20.
人神恋爱主题在《九歌》中表现为单向的情感,造就出浓郁的悲剧氛围。汉魏以来,这类文学主题更受到推崇,其中曹植的《洛神赋》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吸收并继承了先秦以来人神恋歌这一文学传统,并结合创作主体在现实生活中的感受,提炼升华出集“美与爱”、“神性与人性”于一身的审美形象,使这一文学母题得以丰富、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