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政不仅仅是一种约束公共权力、建立有限政府的制度安排,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应表达观念性的宪政精神,体现民众的主体意识、宪政态度和宪政情感,蕴含一种正义性的现实关怀和世俗性的终极关怀。近代中国宪政努力的失败,正是因为宪政精神在近代中国的缺失。  相似文献   

2.
余永和  鲁涛 《云梦学刊》2009,30(3):60-64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学界以唯物史现为理论指南,带着强烈的现实关怀,重视比较研究的方法,对中古英国宪政史进行了日益深入的研究,在宪政制度、“宪政王权”与宪政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仍存在严重不足。  相似文献   

3.
人性:宪政的基础与终极关怀——西方国家宪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宪政是西方国家的产物.人性的预设是宪政之基础,即从人性恶的基础上产生了宪政;宪政的终极关怀是为了人性,即为了人性的自我完善,为了人性的真正自由.从人性的双重性来考虑和分析宪政--以人性恶的预设来对待执政者,以人性善的视角来关怀民众,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宪政都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蒋传光  李乾宝 《学术界》2007,19(2):25-34
不管“宪政是民主政治”的观点,还是“宪政是宪法的具体实施状态”的观点,或“宪政是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制衡及对人权保护”的观点,都无法得出“宪政是什么”的满意答案;而传统的三种综合回答“宪政是什么”的思路,也陷入了“宪政客观属性回答法”。鉴于此,以马克思、迪尔凯姆和韦伯的理论为依据,通过对宪政价值的分析及分类,对“宪政是什么”进行了回答。  相似文献   

5.
论民主与宪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利 《江汉论坛》2003,2(9):56-60
宪政即民主是我国长期流行的一个观点。本文通过对民主与宪政历史、内容等问题的探讨,认为民主与宪政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渊源、内涵、价值取向和人性预设。民主是一种有关主权归属的理论,价值取向偏于平等,蕴含着人性善的假定;宪政是一种有关控制国家权力的理论,以自由为其价值取向,蕴含着人性恶的假定。在某些方面,民主与宪政存在紧张关系,但两者更多的是一种相互补缺、矫正和强化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宪政: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宪政是一种制度体系,也是一种价值体系;它以政治权力的宪法化为逻辑前提,以政治过程的法治化为核心任务,以社会生活的民主化为基本内核,以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自由为终极关怀。其中的每一项都可以成为政治文明的基本标志,但是只有其中的每一项都得到实现才构成政治文明建设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政治文明、宪政与违宪审查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政治文明意味着现代政治的文明化 ,这种文明的政治是政治的人文关怀与宪法和法律理性秩序的统一。现代政治文明首先是宪法文明 ,更是宪政文明。宪政文明的本质特征是宪法治理下的政治秩序。要实现从宪法文明到宪政文明的历史进步 ,关键是宪法的权威 ,而宪法审查机制的建立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 ,即人权保障原则、权力制衡原则和宪法审查权独立原则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应该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和谐社会应该有一整套的宪政制度安排.如环境保护制度、顺畅的社会流动制度、合理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制度、安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宽容与有效的社会矛盾化解制度等.我国宪政建设的目标是生态宪政建设、人本宪政建设、和谐宪政建设.生态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人本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人的和谐问题,和谐宪政建设是要解决人与社会的和谐问题.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宪政建设,最后达到的目标就是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9.
由于“华夷之辨”所固守的礼义及其外在化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的宪政移植之路充满了苦涩。由于西方恃坚船利炮而来,使中国在移植宪政之时,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屈辱。近代中国人在立宪的时候涌起的情感,与其说是对宪政的爱,还不如说是一种爱国的义愤。宪政,究竟是一种文明的荣光?还是一种苦涩、屈辱或必须予以消除的国耻?在中国立宪的长时期内,这实在是一个好好斟酌后也不能确定答案的问题。因此,便有了种种对宪政的抵抗:拖延、抗拒立宪;对宪政核心价值的排斥和代换。  相似文献   

10.
丁萍 《理论界》2008,(6):90-91
宪政从根本上说就是不排斥任何人的民主政治。它指向一套确立与维持对政治行为和政府活动的有效控制的技术,旨在保障人的权利与自由。本文从什么是宪政这一问题出发,对我国近百年的宪政进行反思,探讨我国目前的宪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