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冯建志 《南都学坛》2013,33(1):137-140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和受众欣赏方式的变化促使传统戏曲舞台艺术寻找合适的传播途径。电视作为最为普及的现代大众传媒,其传播特征能够使戏曲这种综合性艺术形式更为立体、光艳地展现给广大受众,契合了受众的某些审美需求,因而成为传统戏曲由"小众艺术"转变为大众艺术的必然选择。戏曲艺术与电视的结合,使戏曲艺术的传播范围更广,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影响力更大,戏曲艺术达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程度。但是也应注意到二者的结合还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现代电视传媒手段给传统戏曲艺术带来诸多挑战;而电视传媒方面也因为其强烈的可视性、快餐化、过度娱乐化等特征而无法诠释传统戏曲艺术本身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传统戏曲和现代电视传媒完美结合就必须做到:传播内容在注重品质的基础上要有所创新;传播形式上要灵活多样但不应媚俗;受众要不断提升审美水平。  相似文献   

2.
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京剧风格钢琴音乐创作是当代多元化艺术生态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合力”生成的新音乐形象,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原作品的艺术魅力,赋予了京剧戏曲艺术崭新的内涵。在文化语境下思考,京剧艺术是中国传统民族文化遗产在当代进行的传承和演变的重要体裁,是中国传统戏曲在当代舞台呈现的形式变体,为西方钢琴艺术“中国化”提供了更宽阔的创作视野。同时,京剧艺术的钢琴化也表征着作曲家们转化中国传统音乐形态,致力于追求中国化“民族文化新音乐”的创作理念,使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3.
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是中国电影音乐世界性的根本路径。中国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音乐,也要有属于自己的电影音乐传播。中国电影音乐的民族性是中国电影音乐传播的沃土,也是中国电影音乐传播的灵魂。发现并培育拥有本土民族文化资源的电影音乐艺术品牌,使其在文化的形式和内涵上具有无可替代的独创性,它就必然会在世界电影乐坛闯出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传播学的兴起为戏曲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理论视野。新媒体的繁荣发展进一步消解了戏台在戏曲艺术传播过程中的意义,电影戏曲、电视戏曲和网上戏曲为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接受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从传播学角度审视戏曲艺术的属性,分析电影、电视和互联网给戏曲传受带来的新的特点,可以反思戏曲在现代媒体下的生存状况和前景。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电影的民族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电影应该是吸取本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根植于民族现实的土壤,用一种积淀了民族审美经验和感情的艺术形式去关怀民族和民族个体的生存、发展和进步。由于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差距,中国电影在一种不对等的状态下被放置于全球语境,不可能脱离边缘化的处境。因此,中国电影更需要走向世界,更需要一种民族自信自强自尊意识,更应该争取民族文化的平等性,发掘中国民族文化之中具有现实生命力的文化精神,感染、影响当今世界的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6.
戏曲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写意、传神的美学特征。与其相反,电影艺术的美学特性则是纪实、逼真。在戏曲电影这种新的艺术载体出现之后,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作为其两大构成元素,二者此消彼长的构成比例也成为权衡戏曲电影安身立命的一个重要的考量。本文将对戏曲电影《七品芝麻官》的场景设置、镜头运用以及审美追求的特性的分析,来探索戏曲电影中舞台艺术与电影艺术完美融合的可行性及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姚一苇戏剧创作的强大根系,他不但在戏剧形式上借鉴传统曲艺,将采茶戏、莲花落、道情、数来宝、快板(书)、木偶戏、皮影戏、相声、京剧、地方戏等中国元素,创造性地糅入自己的戏剧创作,实现了中国传统曲艺/戏曲的现代转型,而且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呈现在舞台上。民族之“根”成就了台湾剧作家姚一苇,而姚一苇对中国民族之根的形塑,则让优秀的传统艺术形式和民族精神在舞台上鲜活起来。中国传统文化之所以对姚一苇有着吸引力,与他的生命体验及创作的使命感有关。  相似文献   

8.
作为民族传统艺术,中国戏曲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其生存和发展受到了电影、电视等新兴艺术形式的严峻挑战。中国戏曲固然应该承担起传播民族文化遗产、演绎民族优秀经典的责任,但也应该创造新的时代经典,将现代生活的新题材融进戏剧艺术形式之中,跳出传统艺术形式演绎老题材的圈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短视频等先进技术与载体更好地传播与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是基于时代特征以及正视传统艺术发展局限所进行的必要选择。研究发现,从短视频的内容表达入手,更新运营方式,孵化定位宣发团队,进而引导多元化用户参与,从徽剧艺术传播源头进行变革,同时对于内容与形式的多样与多元化进行相应创新,建立版权保护机制,进一步创新传播与发展策略,来完成徽剧的传承与发扬。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电影文化也应与世界文化相接轨,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文化成果来展现和传承本国文化,这已成为世界各国传播自己民族文化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电影《赤壁》的视听语言来分析其中的电影叙事方法,主要从细节、人物、节奏和台词四个方面来展开分析,探讨在地球村的时代背景下,拍出为世界观众所喜爱的电影,把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1.
新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日渐繁荣,并逐渐形成了官方与民间、本国与海外共同构建的海外传播机制。日益丰富的海外传播实践使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更深刻地置身于民族性与世界性杂糅的文化维度中,造就了海外银幕上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多元驳杂的文化图景。本文通过梳理新世纪以来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海外传播历史,观察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在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方式和发展路径,并研究在跨地域、跨民族、跨文化语境中,海外银幕上中国少数民族电影文本的话语构成和文化症候。  相似文献   

12.
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但是,先进文化不是一个时间性的概念。坚持向先进文化学习,同时以“文化的馈赠”的态度积极开展文化交流,才能葆有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持文化的多元性特征。这不仅是文化交往的出发点,也是从事国学教育与传播应该持守的立场。国学教育和传播需要一种文化向度,其含义首先是在国学教育和传播过程中须要坚持本民族文化的自主性和主体意识;其次,文化向度还包括国学教育和传播的目的或者取向,即以培养和提高青少年的文化素质为目标,增加其心智结构中本民族文化传统的底蕴;第三,国学教育和传播的方式应该具体化、生活化。国学教育和传播只有融入到百姓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他们生活方式的基本要素,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否则它就永远只是书本上没有生命的死知识,或者硕儒大师们的高头讲章,而和继承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无关。  相似文献   

13.
艺术电影因其特殊的国际交流性而成为各国向世界展现自身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在近年来上映的中国艺术电影中,《长江图》因其将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长江——作为影片的时空背景与呈现对象而具有了典型性。文章通过分析《长江图》“中国式”的艺术呈现方式背后所暗藏的文化意识,以及由此而塑造出的民族形象,反思中国艺术电影在电影艺术之外的文化困境,进而探讨相应的解决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中国的戏曲艺术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在全球化时代,戏曲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多问题,戏曲艺术必须在学习、借鉴、兼容、创新中不断丰富和壮大,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精神需求,使我国这一传统民族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5.
《定军山》的诞生,具有丰厚的历史价值、文化内涵与现实指向,对它的研究不能仅限于目前学界所示的中国电影(戏曲片)滥觞的具体的感性描摹。《定军山》的诞生,有其艺术发展规律和文化传播规律的可能性与必然性,是民族文化心理结构、艺术雅俗转换机制与京剧的兴衰历程、电影的艺术本性及特定时代和文化景观诸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必然产物。《定军山》的诞生,不仅是电影的中国本土化的特殊范本,更是中国电影的民族化的已然"存在"——奠定了中国独有的"影戏"传统,包含了迄今为止中国电影的全部遗传基因和文化代码,不仅指涉到新时期"电影与戏剧离婚"等电影观念的大讨论,也为新世纪以来的国产大片提供了历史的镜鉴与启迪。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戏曲在20世纪50 年代的戏曲改革之后,使专业化分工的艺术生产方式得以实现.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戏曲的生命力在以西方流行音乐传播为主要基础的大众文化消费方式的冲击下日渐式微.由此,中国流行音乐人在不断探索一种使戏曲融入流行音乐的新形式,虽然当前略显凌乱,但仍昭示了一种新的、独到的艺术欣赏原则正在崛起.因此,只有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母体生长,中国流行音乐才能在当代流行音乐的图谱上开掘出具备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新音乐类型.  相似文献   

17.
西部电影曾经是中国电影艺术化探索的主力军,也创造过走向世界的辉煌,但是新世纪以来西部电影逐渐衰落.西部电影如何重新崛起与振兴?需要从传统的地域范畴与类型范畴,乃至上升到“生态文明”这样一个艺术美学高度和意识形态高度,将生态电影作为其振兴发展的新内涵与新使命,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的建设,传播生态文明的思想,培育生态文化,打造健康有益的中国生态电影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电影对陕北民歌的两次演绎和传播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9年以后的中国电影创作中,曾出现过两次比较集中的对于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的演绎和传播现象,先后在银幕上出现了"红色陕北民歌"和"原生态陕北民歌"的代表作品及其全社会流行热潮;与此对应,陕北民歌及其地域文化又对中国电影的审美特征、文化指向具有反向渗透和影响作用.两者互动融合生发,最终塑造和建构了特定时代下中国电影的民族性以及民族文化的当代性、大众性,并在当代文化史上影响深远.全球化视觉文化语境下,这种大众电影与民族艺术文化互动传播的现象与模式,值得我们继续关注、探讨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古代戏曲是文学、音乐、舞蹈的艺术综合,也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十六国北朝时期集中出现的一批古剧,促进了唐代古剧的繁荣,形成了以参军戏为标志的主流艺术,从而加快了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为古代戏曲的正式形成,做出了巨大的艺术贡献。十六国北朝是古代各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时期,古剧艺术的集中兴起,得力于各民族文化融合这一历史契机,仅靠中原传统文化的自身发展,只能限制古代戏曲形成的艺术进程。  相似文献   

20.
戏曲与动画具有一系列的共性,它们可以融合为戏曲动画这一新的艺术形式。河南省开发戏曲动画有助于传承其优秀传统戏曲艺术,提升青少年对戏曲文化的兴趣,加快河南省动画产业发展。在戏曲动画开发过程中,应加强理论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整合资源,设立中原戏曲动画创意研发基地;吸纳受众意见,用现代动画语言表述传统文化;拓展传播渠道,扩大戏曲动画的影响力;打造经典戏曲动画形象,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