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卫峰 《唐都学刊》2007,23(3):81-83
英国早期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和经济掠夺遇到了困难;同时在与中国发生的贸易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承受着巨额贸易逆差。通过英国与印度;英国与中国;印度与中国在鸦片战争前贸易关系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活动下,英属印度对华贸易加大,利用原棉和鸦片吸收了中国大量的资金,形成了英、印、中三角贸易,彻底解决了英国在印度和中国进行经济入侵的主要难题。  相似文献   

2.
沙俄对中国的鸦片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历史上葡萄牙、荷兰、英国、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都向中国贩运过鸦片。近二十多年来,某些苏联学者在对华鸦片贸易问题上一再宣扬沙皇俄国特殊化。茹科夫院士主编的一本书表明了他们的基本观点,这就是:“与鼓励向中国私运印度鸦片的不列颠政府不同,俄国没有向中国输入鸦片,而且还是在一八四一年鸦片贸易就被禁止了,此事当时就曾通知中国政府。”其他一些有关著作也一再重复上述观点。人们要问:俄国商人的双手果真这么干净吗? 历史的回答是否定的。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前,正当英美等国竭力扩大鸦片走私活动的时候,沙俄就一面出兵侵占巴尔喀什湖以东的中国哈喇塔拉地区,派人从石勒喀河非法闯入中国内河黑龙江,一面也就借对华贸易之机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  相似文献   

3.
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一个对英国工业革命的资本积累起过重大作用的商业组织,在英国17-18世纪的对外贸易公司中,它是最著名的。从1607年起,英国几乎每年都有船只驶往印度进行贸易。1623年东印度群岛的安汶岛事件后,英国东印度公司基本上退出东印度群岛,全力经营在印度的商馆和贸易。在从那时起至1757年普拉西战役止的长达130多年的时间里,印度一直是它主要的贸易对象,它同亚州贸易总额的3/4是与印度发生往来的结果。客观地分析这场贸易的商品结构及其成因,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这一贸易性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对外贸易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有重要的影响。在印度这样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的发展中国家里,对外贸易同样具有重要作用。但是,1947年独立之前,在英国殖民当局统治下,对外贸易在印度的作用,主要只是保证宗主国稳定地掠取廉价原料和农副产品,并且保证英国工业品独占印度市场,因此发展极为缓慢,结构也很不合理。只是在独立之后,印度才逐渐发展起自主的对外贸  相似文献   

5.
在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史上,垄断是公司坚定不移地实行的首要的一项基本政策,这项政策是伴随着茶叶在公司对华贸易中日益重要而逐渐形成的。进入18世纪后,这项政策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在这种垄断政策之下,东印度公司逐渐建立了独特的贸易机制,而这种贸易机制反过来又进一步促进和巩固了公司的垄断政策。正是这项长期实行的垄断政策,直接保证了东印度公司对华茶叶贸易的蓬勃发展,使茶叶成为“一个世纪以来在东印度公司的垄断之下和中国通商的记录”。  相似文献   

6.
一 经理行制是19世纪印度在殖民地条件下现代工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产物。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资本输出稳步上升,欲寻找更多的海外投资场所。那些曾在印度任职告退还乡的英国人更乐意向印度投资。同时,在印度的英国商业资本已经把业务从贸易扩大到工业。这两种英国资本都发现在印度由英国人经营代理商行(Managing agency firms)对它们在印度投资和经营工业很有用处。这种经营代理商行是1833—34年在控制印度商业、银行以及保险业的英国代理行解体后产生  相似文献   

7.
1853年6月,马克思在《纽约每日论坛报》上发表《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一文,说:“内战、外侮、政变、被征服、闹饥荒——所有这一切接连不断的灾难,不管它们对印度斯坦的影响显得多么复杂、猛烈和带有毁灭性,只不过触动它的表面,而英国则破坏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这就使它的居民现在所遭受的灾难具有了一种特殊的悲惨的色彩,并且使不列颠统治下的印度斯坦同自己的全部古老传统,同自己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从纯粹的  相似文献   

8.
一个多世纪以来,英国人一直宣称:英国之所以能够对印度进行殖民统治,其原因之一是印度人不信奉世俗主义,因此不懂得如何团结在一起,而英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强国,是得益于真正的世俗主义精神。对于这种说法,过去印度人似乎也将信将疑。在世界形势飞速变化的  相似文献   

9.
在南亚地区,由于特定的地理条件,尼泊尔同印度的贸易与经济合作关系向来相当密切,但是这种关系是不平衡的:一方面,尼泊尔虽然一直是印度在南亚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和援助对象之一,但它在印度整个对外经济活动中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另一方面,在尼泊尔对  相似文献   

10.
正美国一直担心"中国技术威胁",一直黑中国的英国《经济学人》却说了实话:在科技领域的博弈,中国如今势头正猛,特朗普你能不能有点远见?曾经不放过任何中国"黑料"的《经济学人》,在当地时间2018年3月17日发表了"封面故事"。以《问鼎科技领域之战》为题,英国人指出,中美之间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有些地方还被中国超越;文章拿"收购案"为例,向特朗普发出警告:不要计较微利,要顾全大局。  相似文献   

11.
正他没能将印度打造成世界制造中心,一直以来精心维护的廉洁奉公典范的形象也遭到了空前的质疑。印度总理莫迪一直以来都是稳健的长者形象,但在过去的2018年,他虽说不上过得水深火热,但也没有达成让印度从"积极印度"转型为"激进印度"的新年目标。众所周知,莫迪是"印度制造"运动的发起者,目标是将印度打造成世界制造中心,确保全国经济稳定增长,摆脱对中国进口商品的依赖。但印度英文杂志《今日印度》的一篇文章指出,在莫迪发起"印度制造"的过去3年中,印度对中国产品的依赖度不降反增,印度对中国的出口却停滞不  相似文献   

12.
与法国和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相比,英国的中国学研究一直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法国通过17世纪在华的耶稣教会积累了大量的对华研究著作、报告和有关翻译作品,从而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具有辉煌传统的中国学研究。而美国战后的对华研究在质量上颇受西方各国的重视。相比之下,英国方面的中国学研究的确十分薄弱,且影响不大。但从中英关系史来看,无论对于中国的近代史来说,还是对于英国的近代史来说,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国作为中国近代史中的当事者,在许多方面并未放弃对中国学研究的兴趣。特别是英  相似文献   

13.
《社科纵横》2015,(10):51-53
马克思在撰写《资本论》时,参考了亚当·斯密的部分理论,但马克思不是简单的借鉴,而是在斯密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升华和探求,如对商品中的劳动判断、金银价格变动的影响、商品价值的认知分析等,都比斯密认识的更加深入,分析得更加符合客观事实,而这也当是《资本论》一直为人们奉为经典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4.
英国在印度推行西方教育的初衷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梅 《南亚研究》2000,(1):91-96
莫卧儿帝国时期 ,印度谈不上有任何由政府组织和支持的教育制度。由于宗教目的和范围的狭窄 ,受教育阶层的影响是相当有限的。在英国殖民统治的将近二百年中 ,英国所推行的西方教育 ,使印度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 ,在受教育的中产阶级专业人员队伍中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社会力量 ,从而对印度的社会变革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 75 7年 ,当东印度公司开始它在印度的政治生涯之际 ,无意中把一个西方化的教育制度强加于印度 ,既然东印度公司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贸易 ,就不希望以任何方式干预社会和宗教机构 ,而只是需要精通梵文、波斯文、阿拉伯文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对印度古代社会土地所有制的观点是很明确的。1853年,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一封信中说:“贝尼埃完全正确地看到,东方(他指的是土耳其、波斯、印度斯坦)一切现象的基础是不存在土地私有制。”恩格斯完全赞同马克思的观点,并对“东方各民族为什么没有达到土地私有制,甚至没有达到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呢?”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一观点在马克思写《资本论》的时候,在1879—1880年间研究了科瓦列夫斯基的《公社土地占有制,其解体的原因、进程和结果》一书后,基本上没有改变。在《资本论》第3卷中,马克思指出,古代亚洲的土地所有制是国有制,他写道:“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象在亚洲那样,国家既作为土地所有者,同时又作为主权者而同直接生产者相对立,  相似文献   

16.
在印度现代文学中,描写印度民族独立斗争题材的作品寥若晨星。尤其是在印度独立之前创作发表的文学作品中,敢于触及这类题材的现实主义小说更是凤毛麟角。阿基兰的中篇小说《女人》就是这类优秀作品之一。小说《女人》创作于1945年,发表在1946年的泰米尔文学刊物《文艺女神》上,并获得该刊举办的小说竞赛一等奖。当时,印度国内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空前尖锐激烈,民族独立运动日益高涨,英国殖民统治者已经预感到末日的来临,向印度人民疯狂反扑,正在作垂死  相似文献   

17.
当前,尽管中印两国贸易绝对额增长迅速,但是双方贸易相互依赖程度以及贸易的互补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SMART模型测算的结果显示,中印FTA的建立会让中国和印度同时获得贸易增长带来的好处,并且减让前关税水平越高的产品将获得越大的贸易增长。为此,中国与印度应该携手共同推进双边FTA建设,具体采取的对策包括:推动中印多层次交流、不断提高两国市场的透明度、尽快建立贸易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和临时保障机制、优先解决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积极推动中印贸易投资便利化等。  相似文献   

18.
印度近代哲学发端于18世纪末,它与古代哲学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但又不仅仅是古代哲学自身单独演化出的形态;它受到近代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但也不完全是这种冲击造成的体系。从根本上说,印度近代哲学是印度从沦为英国殖民地到取得民族独立这近二百年间社会经济、政治变迁的产物。一、印度近代哲学的产生 1、西方文化的传入欧洲人发现通往印度的海路是在15世纪末。最先来到印度的是葡萄牙人。随后,荷兰人、英国人、丹麦人、法国人、奥地利人等相继而至。他们来印度的最初动机是发展欧洲大陆与印度的贸易或进行探险。但当他们觉察到展示在面前的是一个处于涣散和没落状态的帝国  相似文献   

19.
18世纪,随着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苏禄作为南中国海东南部海域的商贸中心,成为欧洲国家商业势力和殖民扩张的竞逐目标。苏禄为发展海洋贸易和维护国家独立,周旋于欧洲商业殖民势力和中国清朝之间。为抵抗西班牙的殖民侵略,苏禄恢复已中断数百年的对中国的朝贡关系,甚至向清朝提出“输诚向化,入附版图”的请求,试图在朝贡体系下寻求清朝的保护。在被清廷明确拒绝以后,苏禄接受了英国东印度公司签订商约的要求,与英国人缔结同盟,以提供海上航运便利和出让贸易垄断权为条件,争取军事外交上的援助与支持。苏禄的左右逢源与外交转向,既体现了朝贡体系和条约体系的碰撞,也反映出近代早期东西方国家在东南亚地区的互动。  相似文献   

20.
江南地区是我国蚕桑业最发达地区之一。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被强辟为商埠,附近的江浙地区受商品化经济影响,蚕桑业发展迅速。它促进了江南地区自然经济的瓦解、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近代新式丝厂的产生,对江南地区以至整个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江南地区蚕桑业久已有之,但在五口通商以前,并不十分发达。清顺治时,曾下植桑之谕,康熙、雍正、乾隆诸朝,亦迭申农桑之令。可是“蚕业终不大兴”,并以内销为主,外销所占比重很小。东印度公司对华贸易专利权撤销后的几年中(1833—1837年),每年出口也不过10,000担。直到上海开埠后,才正式开始与外商交易。“辑里丝在海通以前,销路限于国内,仅供织绸之用,即今日所谓之‘用户’丝,其行销范围既小,营业不盛。……逊清道光二十二年,中英《江宁和约》既成,上海辟为商埠,辑里丝乃运沪直接销与洋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