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字媒体艺术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交叉学科和艺术创新领域,近年来在学术界和教育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从媒介发展的宏观角度探索了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介艺术"延伸的演化历程。借鉴媒体考古学、媒体演化史和麦克卢汉、鲍德里亚等人的观点,认为媒介理论和符号学应该是理解和构建数字媒体艺术理论的钥匙。在此基础上结合逻辑分类与信息视觉化的方法,提出了一个数字媒体艺术作为媒介产品的学科框架与应用领域的模型。同时指出,将语言学、符号学理论引入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不仅有利于明确该学科在科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而且对于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北美媒介环境学派是继经验学派、批判学派的第三大传播学派。该学派各理论家聚焦媒介技术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但对媒介技术发展的态度却差异甚大。第一代理论家以英尼斯和麦克卢汉为代表,主要揭示媒介技术本身的特点规律和带来的社会影响,以悬置主体的科学主义态度给学界呈现被传播学界忽视或遮蔽的问题。第二代理论家以波斯曼为代表,对媒介技术发展深感恐惧和无助,站在文化批判的立场上,面对媒介技术对现代文明与秩序的颠覆与破坏深感忧虑和悲观。第三代代表理论家莱文森则对媒介技术发展给人类信息传播、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构建一种崭新的价值观念而欢欣雀跃,呈现出一种极强的乐观主义态度。北美媒介环境学派针对媒介技术的态度转向,既是特定理论家的媒介技术态度观构建的个体呈现,同时也彰显了该学派对媒介技术认知的历史与逻辑,展开了该学派的丰富性和立体面相。  相似文献   

3.
"中国军事威胁论"作为关于中国军事的一种认知思维、意图判断和话语建构,正在以意象和定见的方式在西方媒体中强势传播,使媒介话语成为"中国军事威胁论"诸多成因中的一个关键性考察节点。媒介话语逻辑陷阱、媒介话语权力失衡和媒介话语策略组合为其中的重要促成因素。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对中国军事威胁的二元定型化表征陷阱在进入21世纪后呈现为媒介议题的事件化、戏剧化、常识化和利益化,加之维护性、协调性和对抗性三种媒介话语权力存在交锋失衡,虚拟与真实交织、肯定与否定并存,主流与边缘共进、合唱与独奏更替的"组合太极拳"正在挑战中国军方的媒介话语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4.
纵观艺术发生、发展和传播的历史,可以说一部艺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媒介演进史。但是传统的媒介理论和艺术理论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和艺术的媒介之维都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当下对此研究最深的当属媒介环境学派。艺术的媒介之维不仅是媒介环境学派长期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且是其传播研究的一条重要线索。从静态/本质的角度看,艺术媒介的讯息本质问题、环境与感知问题等是媒介环境学派探讨的重要议题;从动态/历史的视角看,媒介环境学派研究了媒介演进与艺术发展的辩证关系等问题。正是因其对于作为媒介的艺术的研究,才使其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媒介理论和艺术观念,进而形成了一种既区别于经验学派又有别于批判学派的艺术传播研究新范式。这种新的研究范式不但拓展了媒介研究和艺术研究的理论空间,而且丰富了人们对媒介的人文内涵与艺术的媒介本性的理解,对我们研究多媒体时代纷繁复杂的艺术传播现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艺术引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呈现出强劲势头。与新媒体艺术的欣欣向荣相比,新媒体艺术批评理论建构和新媒体艺术批评实践却显得相当滞后,新媒体艺术实践与艺术批评呈现"失衡"状态。新媒体艺术与艺术媒介显现亲密关系,新媒体艺术凸显媒介(媒材)的作用。媒体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影响着艺术观念、艺术形态和艺术审美的革故鼎新,新媒体艺术实践亟需艺术媒介批评予以观照和引导。对艺术媒介和艺术媒介批评的分析,有助于建立新媒体艺术媒介批评理论。  相似文献   

6.
"90后"大学生的个性化影响着他们与其他社会成员的人际交往。以分析"90后"大学生特点为基础,介绍"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持的基本特点,探索性地论述手机媒介对"90后"大学生人际关系建立与维系所起到的正效用和负效用,同时阐述了手机媒介的工具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国内外和新媒体有关的艺术实践,特别是对中国的当代艺术纷繁复杂的创作手段的观察和探索来论证和探讨的新媒体艺术中"再媒介化"问题.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和个人实践进行分析,从而达到梳理艺术创作的新方法,理解再媒介化对新媒体艺术的影响,通过再媒介化从而把新媒体艺术中艺术创作与它本身原初语境的分离,此所谓"重置语境".艺术传播和媒介技术带来的语境的分离和重构,用媒介手段创造了比现实更真实的"超现实"或"超真实",并起到理论指导创作的作用,进一步展开对艺术媒介的探索.  相似文献   

8.
媒介融合发展与新闻资源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数字技术与网络传播的推动下,媒介融合发展成为大势所趋,“融合媒介”与“融合新闻”成为新闻传播领域的国际性前沿课题。本文通过对中外新闻传媒最新变化的观察和研究,分析了媒介融合发展对于新闻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章借鉴和吸收传播学"5W"模式的理论成果、研究方法和实践经验,对现代德育过程中的基本要素依次展开分析。通过对教育者图像再刻画、德育符号再透视、德育媒介再分析、德育对象再思考和德育效果的再研究,探寻现代德育在理念建构和实践定位中,要尊重受者的主体性和个体差异性、体现传者的主导性和示范性、注重内容与方法的现实性与互动性、把握新兴媒介的时代性与规律性,使现代德育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当代视听工业高度发达,强势的电子媒介裹挟技术理性浸入大众传播领域,改观了大众对文化和社会的想象,因此关注大众媒介的身份和立场问题就显得十分重要。笔者以德波意义上的号观社会理论为视角,来检审当下媒介社会的景观幻象,并立足媒介本体来分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立场和身份,以揭示媒介号观背后的传播技术资本主义与政治权力的合谋。  相似文献   

11.
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1990年代以来的电影改编理论研究相对冷落。尽管对"电影改编"这一术语本身进行了思考,对"忠实"与"创造"的认识更加透彻,并从媒介层面拓展了电影改编理论研究的空间,但由于缺乏电影改编理论体系的建构意识和对当前改编实践的引导意识,研究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代艺术现象已然成为最复杂的媒介现象之一,但今天的媒介在经历了实体化的历史后却开启了虚拟化的道路,媒介技术早已走出分子和原子的羁绊而进入到比特时代,它是各种虚拟技术的流行和实践,在这种新媒介架构中,美与艺术元素的生成带来独特的现代经验,这几乎成为当代艺术思考的必然前提.  相似文献   

13.
T.S.艾略特的"非个人化"理论在文学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文学翻译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从"非个人化"的理性角度来探讨优秀文学作品的翻译问题。翻译是"非个人化"的行为;译者是传达原作艺术情感的媒介;译者要不断地牺牲并超越自我的主观个性。"非个人化"理论让我们深刻反思翻译的性质、过程以及译者的任务和译德等。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以来,随着新科技与数字化的快速发展,跨媒介的现象日渐普遍,跨媒介研究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跨媒介研究不能只注重跨媒介现象的形式分析,而是要将跨媒介现象问题化,将跨媒介的形式与相关的人文议题紧密结合起来。研究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跨媒介形式的存在价值和适用性,而是要借助适当的研究方法揭示形式和内容之间的互动和统一。关于跨媒介性有不同的解释和分类,目前倾向于将它划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分别是跨媒介混合、跨媒介指涉、跨媒介转变,以及超媒介性。结合一些典型的跨媒介文学与艺术的作品分析,从理论的角度对每一种跨媒介类型加以比较细致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从媒介视角审视艺术的存在方式,也就是从艺术存在的现象出发,探讨艺术是如何存在的,进而思考艺术的意义价值的生成。艺术存在的媒介间性是立足于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来思考艺术的存在方式,是艺术研究的新视角。在整合前人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将媒介间性理解为艺术媒介与媒介之间的关系。艺术存在的媒介间性主要包含这样几个方面:互为传播、互补增生、互渗互融、互竞共生等原则。  相似文献   

16.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华裔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为中学西传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探讨华裔汉学家王际真对"三言"的翻译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7.
媒介环境学派以文化、科技与人类传播三者之间的互动共生关系为研究导向,从其理论溯源层面来说,城市生态学理论与技术哲学是其立论的基础;媒介即环境是其核心命题,亦即其本体概念;而从因果型和实践型两种解释路径,可阐释媒介即环境命题中诸要素之间的动态联接;媒介/技术至上和人文主义价值观则是其贯穿始终的研究原则,体现了媒介环境学派宽广的知识视野、厚重的价值关切与细腻的理论情怀。  相似文献   

18.
作为数字媒体时代的基础技术,算法推荐有其双面性,而是否导致“回音室”效应则成为学界和业界的争论焦点。本文以实证方式探究用户使用行为和媒介素养对“回音室”效果的影响,一方面验证算法推荐和“回音室”之间的关系,更重要的是从积极受众的角度,以用户行为和媒介素养为切入口强化用户行为和能力主动性,避免算法推荐可能强化的“回音室”效应。结果表明:转载的社交行为,媒介素养中的寻找能力、分析能力和利用能力与“回音室”效应负相关;媒介素养作为综合能力变量在使用行为和“回音室”效果的关系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即网络媒介使用越频繁,媒介素养弱化“回音室”的效应越明显;专业、年级、性格、使用频率、管教方式和媒介素养相关,媒介素养可通过教育和实践进行培养提升。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泛化,人类进入一个信息和文化微交往、微传播和微循环的新时代.针对纷繁复杂的“微媒介”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高校应该通过转变“微”观念、搭建“微”平台、倡导“微”媒介等手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接收美学属于文艺理论的范畴,它揭示了文学翻译的审美本质和最终目的。本文以接受美学理论为指导,对如何正确把握好译者的创造性叛逆行为及其限度问题进行探讨。文学翻译是接受美学视角下的"度"的艺术;作为特殊的读者,译者能否像普通读者那样去确定原语文本的具体意义,取决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否对文学作品进行有"度"的、合理的创造性叛逆。如何运用接受美学理论去把握好"度"的艺术,是每一位文学翻译工作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