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图运用拉康的欲望理论和三界理论解读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论述《洛丽塔》中的男主人公亨伯特作为欲望的主体在拉康所谓的三界中挣扎的经历,想象界是他进入象征界的突破口,经过在象征界的苦苦追寻之后,最终回归了真实界。  相似文献   

2.
严歌苓在其作品《扶桑》中再现了第一代华人移民在异域的生存和精神困境,基于对拉康三界论的释读,剖析小说中三位主要人物的主体建构历程,发现他们皆遭受想象界中“小他者”的映像之欺和象征界中“大他者”的异化规训。小说人物在象征界屡受重创后,陷入主体建构的僵局;透过知觉的缝隙,认知到符号秩序的荒谬,企图回归实在界实现自由。这无疑在警醒主体需要保持反思的意识,审视虚妄的他者映像和既存的符号教化,从实在界中积攒力量,超越不合理的秩序。  相似文献   

3.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从实在界、想象界和象征界这三方面,阐述了关于个人主体发生和发展的三维世界,说明了自我是一个虚无、是错误地知觉身体与自我的关系所造成的幻象。  相似文献   

4.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它讲述一名黑人女孩佩科拉为得到周围人的关爱,迫切渴望拥有一双白人女孩才有的蓝色眼睛,并最终走向疯癫的悲剧命运。文章试图从拉康结构主义精神分析中的三界理论,即想象界、象征界和实在界来分析小说女主人公佩科拉的主体心理结构,并说明佩科拉的疯癫实际上是主体在象征界中构建主体失败和完全异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5.
《暴力夺取》中的主人公塔沃特拒绝成为一名先知,在经历精神和身体暴力后最终回归耶稣接受自己的命运。从拉康的三界理论来看,塔沃特经历了三个层次的心理历程:在想象界中想成为一名舅老爷式的先知,之后理想自我遭到破坏;来到象征界城市,由于对父亲法则的拒绝,陷入代表想象界的南方宗教文化和象征界的现代世界之中,成了分裂的主体;最终,在暴力和失语的帮助下,进入实在界,完成主体的同一性,同时实现自我救赎。  相似文献   

6.
陈克华以惊世骇俗的身体表达成为华语诗界的标志性诗人.身体美学是陈克华诗写的出发点和最终旨归.他对肉体尤其是男体做了全方位的测绘,试图打破符号和意义给身体设定的陷阱,通过肉身化呈现自我主体.他以"败德者"的姿态,来审视自我,突破性别阈限,拆解异性恋霸权,释放自己的生命激情,倔强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在本质意义上讲,他的诗歌创作是其纳西色斯情结的外化.陈克华有待于以身体的"在场"为基点,从"个体化生存"拓向"社会化"生存,在更大的场域中建构起诗人的自我形象.  相似文献   

7.
人性探索一直是村上春树致力的文学主题之一。他的长篇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一出版问世,便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褒贬不一的评价。在这部充满幻想与隐喻的神化式小说中,作者在解读了现代社会暴力及人的主体命运的同时,再次暗示了"另一世界"的存在。面对人在现实社会中的主体性迷失,以及应以何种姿态应对生存,作者却试图以"另一世界"的形式来逃避。  相似文献   

8.
《灿烂千阳》讲述了两位女性主体-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社会和家庭的重压下,逐渐缔结母女般的情意和怀抱希望,努力实现梦想的故事。笔者以拉康的镜像理论和主体三界说对她们的生活经历进行理论关照,阐明了她们从混沌的实在界,至虚幻的想象界,最终到法律规定欲望的象征界的主体性建构过程以及在她们主体性建构进程中他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从拉康“镜像说”解读“他者”的含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者”是西方文学理论中一个常见的术语,频繁应用在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和解构主义中。“他者”的建构源自对拉康的“镜像”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驻康理论中‘‘他者”的多重阐释和“他者’’与言说主体的构建关系。  相似文献   

10.
阈界理论包括分离、过渡和融合三个阶段,具有反复性、暂时性和模糊性等特点,运用阈界理论对华裔作家任碧莲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中主人公拉尔夫的身份变化进行分析,进而挖掘他身份转变阈界过程中家庭观、家长作风和男尊女卑的心态、传统中国教育的影响以及个人主义膨胀等文化因素的影响。只有在两种文化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才能实现更好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觉醒》中的埃德娜与《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来自两个不同国家、不同性别的作家塑造的人物。表面上看,两位主人公不可同日而语。但通过对比分析,就可发现他们之间的诸多契合点:同是社会的"他者",孤独的觉醒者,有着相似的悲剧结局。本文通过对两位主人公心路历程的对比分析,以期探索欲冲出"鸟笼"的埃德娜和旨在"破坏铁屋子"的狂人自我意识觉醒的泥泞之路。  相似文献   

12.
在中西美学史中,身体曾长期被当作客体。然而,这种客体论身体美学陷入了不可解的逻辑困境:倘若精神与身体等实在者是完全不同种类的存在,那么,它如何才能驾驭、观照、言说与它不同质的身体和其他实在者呢?对于这个问题,客体论身体美学始终没有给出圆满的答案。自古希腊起,部分美学家另辟道路,试图证明精神活动不过是身体的功能。这个思路长期被主流美学遮蔽,直到现代性开启时才逐渐显示出其阐释力,并最终在尼采等人那里发展为完整的主体论身体美学体系。后者将身体当作生存实践的主体,使美学回到了其起源和来处,很可能预示着美学未来的建构形态。  相似文献   

13.
社会发展的民生转向,必然使女性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态.女性在民生社会怎样发展、如何发展,不仅是女性发展的根本问题,也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走向和人发展的前景.女性的本质在于女性的特殊身体,着力关怀身体,就成为民生时代女性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关怀身体,女性就要从"政治身体"、"道德身体"、"金钱身体"、"他者身体"中解放出来.同时,民生时代女性要善待自己,树立主体意识,追求幸福生活,坚持全面发展,培养和谐品质.  相似文献   

14.
拉康的主体三层结构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拉康的思想中,关于欲望的概念处于其理论的核心。拉康认为,欲望是人类的本质,是人类存在的中心,也是精神分析学关注的焦点。主体是欲望的载体,欲望是主体的成因。拉康的三层结构说彻底修正和重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相似文献   

15.
黄遵宪的诗人地位是人所周知的 ,但他为诗之本意以及他的诗歌的实际影响超出了“诗界” ,却往往是人们所忽略了的。黄遵宪“诗界革命”的实质是思想革命 ,从本质上说黄遵宪是一位启蒙思想家、革命政治家和教育家。兴教育、开民智才是他的“诗界革命”的本真  相似文献   

16.
在女性的职能被局限于家庭的社会里,女性只是相对于男性的“他者”。女性身体,在男性的霸权话语中丧失了主体性,被贬入动物层面的低层欲求中。如何寻找女性的主体,《劝导》中,安妮·爱略特藉由自己的身体,最终获得了话语权,用自己的言说找到了女性的主体。  相似文献   

17.
柏拉图的身体-灵魂观源自苏格拉底临刑之前对身体死亡与灵魂永生的探讨,他据此把世界分为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上,他认为灵魂统治身体,并通过灵魂的三重结构来论证灵魂统治身体的过程。他还在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论中探讨美的本质问题,并且指出绝对的关源自灵魂的善。他在本体和主体两种角度来使用灵魂的概念,对后来的本体论哲学和认识论哲学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他者问题是20世纪西方哲学的热点问题.法国哲学家梅洛-庞蒂在其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中,以知觉为出发点,以身体主体为核心,从自我的时间性存在、领会他者存在的过程、承认他者意识的可能性与途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等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相当深入的探讨.本文力图考察其具体论述,比较其与相关重要思想家的观点,并作出评论.  相似文献   

19.
《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一部备受关注与争议的作品,作品当中虽透露了纳博科夫对弗洛伊德精神学说的讽刺,但随着精神分析学内容的不断丰富,拉康的主体理论为研究《洛丽塔》提供了新的视角。男主人公亨伯特的主体心理结构从三个层面展开——镜像时期原始幻想的展露,想象界中精神幻想的欢愉,象征界下肉体需要的餍足,在主体心理结构的映照下,可以窥见亨伯特为了满足其主体欲望,在实在界、想象界、象征界中矛盾扭曲的心理建构历程及无法摆脱的悲剧命运。自白结尾他借助“艺术”作为能指符号,将象征界内嵌入实在界,最终回归于实在。  相似文献   

20.
对称三对角区间矩阵特征值界的计算在工程领域和力学问题中具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证明了对满足一定条件的对称三对角区间矩阵,区间特征值的上下界必定在矩阵元素区间的端点上取到。本文的结果为计算此类对称三对角区间矩阵特征值界的方法提供了良好的判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