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罗鹿鸣诗歌写作中,青藏高原不仅是他诗歌的重要场景,也是他诗歌力量的隐形支柱。2012年以来,他重新写出了一大批高原题材的诗歌,它们形式单纯,意象清晰,气息通畅,其早年的尖锐与激越逐渐淡去,代之以诸多蹊跷的形而上意味和从容,关注着人生的价值困惑与意义虚无。  相似文献   

2.
阿来的诗歌创作,至今尚未引起学界和读者的重视。但诗歌却是阿来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他后来创作的重要开端。本文主要以他的诗集《梭磨河》为蓝本,探讨阿来诗歌创作的母题。阿来在诗歌中书写了藏地生活和文化,抒发了他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和热爱,继而藏地书写成为阿来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母题。    相似文献   

3.
藏富于民作为我国古已有之的传统思想之一,对当今我国的发展仍有积极意义,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地区实现藏富于民不仅能够极大的带动民族地区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它与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相同的。从目前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在民族地区实现藏富于民需要坚持公平、效率原则,兼顾少数民族的特殊性原则以及坚持共享社会主义成果的原则。藏富于民并非能一蹴而就,它需要国家和民族地区的共同努力,通过多重政策、措施保障其最终实现。  相似文献   

4.
基于笔者2012年2013年在四川松潘、云南迪庆、甘肃甘南合作、西藏昌都的田野调查,从回、藏民族的通婚状况,社区邻里关系及社会交往三个维度考察藏彝走廊回、藏民族的和谐社会关系。认为生活在藏彝走廊回、藏民族在长期的友好交往中,他们在经济上建立起了稳定的分工协作和交换模式,这种交往是一种不同经济方式的互补性交往,这种经济交往的互补共荣、合作形成了和谐的经济关系。在此基础上,由于居住格局发生变化,回、藏民族"混居"程度的加深,社会交往的密切,彼此之间认同度增强,族际通婚的逐渐扩大,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和谐相处,形成了良好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Asam)、那加兰(Nagaland)、曼尼普尔(Manipur)、梅加拉雅(Meghalaya)诸邦,分布着讲藏缅语族语言的迪马萨.卡查里、米基尔、泽米.那加、加洛等民族。这些民族在印度被统称为东喜马拉雅民族,他们与中国的藏缅语族民族有同祖、同根、同俗的历史渊源关系。这种关系是发展中印友好关系的纽带和重要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6.
在整个北宋及南宋时期,宋王朝和周边的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及矛盾影响了宋代人民的生活,而这动荡不安的生活又对宋代的文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深沉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爱国诗篇。  相似文献   

7.
面对藏彝走廊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其内部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这是藏彝走廊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上对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进行了探讨,指出藏彝走廊除"北藏"、"南彝"这一基本格局外,尚需要从文化区的角度来加以区分和认识.本文在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三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将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划分为七个文化区,即羌(尔玛)文化区、嘉绒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彝文化区、纳系文化区、雅砻江流域及以东保留"地脚话"的藏族支系文化区和滇西怒江-高黎贡山怒、傈僳、独龙族文化区.本文还分别对各文化区的主要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描述.  相似文献   

8.
在众多河南当代先锋诗人中,蓝蓝、森子和耿占春代表了当代先锋诗歌三种显豁的写作范型,他们以诗歌的方式实践了诗人应有的良知和诉求,完美地缝合了诗歌与生存的裂痕.  相似文献   

9.
期刊出版周期短、速度快,内容新颖,及时反映最新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对教学科研工作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它是高等学校图书馆文献收藏重点之一。本文对民族院校图书馆藏刊建设从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等方面作了一些探讨。并认为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是其信息不灵,但从期刊的信息量来看,在各种类型出版物中,已在首位,既新且精,并以“短平快”为特点,适应了现代人们生活快节奏,倍受广大读者青睐。作者提出在民族院校图书馆刊建设上要特别注重少数民族文字期刊、民族地区出版期刊和民族类外文期刊、台港地区期刊的收集工作  相似文献   

10.
公元794年,南诏北击吐蕃并夺取滇西北铁桥地区,吐蕃势力由此退到金沙江以北.铁桥之战使原迁徙到滇西北地区的吐蕃移民北移,战后南诏又采取强制手段将一些民族部落迁出、迁入滇西北地区,使这一地区民族分布出现了重大变化.与滇西北一样,在唐代,整个藏彝走廊南端的民族迁徙活动的主要原因是唐、吐蕃、南诏长期的政治、军事角力.  相似文献   

11.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12.
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审视,当代教育的功利主义,使生命的意义被消解;教育与生活的分离,使生命失去了根基;教育者角色的强化,使生命的灵动与创造被泯灭。生命解放之路在于让生命在教育中“诗意地栖居”,“诗意地栖居”是自由地栖居、创造性地栖居、精神相遇地栖居。  相似文献   

13.
诗歌和绘画在很多方面都是相融的。其创作宗旨都是选择普通生活中的事件和情景,诗歌通过语言,绘画通过画面把观众带入其设定的意境中去。诗歌和绘画表现的手法虽有所不同,但其在题材和意境的表现上却有着惊人的相似;诗歌、绘画风格的形成亦与民族性格有关,幅员辽阔但地处内陆的中国有着内敛的性格,这造就了含蓄的中国诗歌与绘画。相较国外奔放的民族性格,它相应的形成直抒胸臆的诗歌与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14.
地戏文化以其独特的文化表征和丰富的内涵,在屯堡地区的扩展过程中,充当了民族团结重要使者的角色。现代化在促进地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关注并处理好这些问题,有利于屯堡地区民族关系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考察二十余年来当代汉诗的精神变迁,其对历史现实的批判介入,呈现出一条不断下滑的轨迹:从朦胧诗为自由正义的呼唤抗争,到后现代颓废式的欲望渲泄,新传统主义对历史资源的一味迷醉,再到"知识分子写作"的精神高蹈,其内在的血色日益淡薄,对意识形态与生活秩序的反抗也愈来愈弱.因此,重建强大的审美批判精神,向生存的现实敞开,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融合中,获得无可替代的深刻差异性,也就成为汉语诗歌能否在二十一世纪真正成熟壮大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女童教育的重要性已成为国际共识.众所周知,藏族地区女童入学率低、辍学率高的现象普遍存在.唤起藏族女童教育意识的觉醒,对藏族地区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通过分析藏族女性人格与社会文化的关系,揭示了藏族女性自我教育意识淡漠的深刻社会文化因素,阐明实现藏民族传统文化的超越是藏族女童自我教育意识觉醒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透过藏彝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发现一个明显事实,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联系,这既体现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体现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藏彝走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接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财富。藏彝走廊的各民族交往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8.
藏民族和藏区题材的创作已经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成为油画艺术中国性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藏族、藏区、藏文化的油画创作表现出越来越丰富的多元化取向,藏民族题材美术创作中出现了许多受当代社会意识形态以及文化环境影响的新内容与新思潮,其中包括:民族化探索与写实主义的强势延续、民族风情观和猎奇心理的退市、香格里拉情结的疏远与商业文化的介入、民族性观念的嬗变与文化强势心理的转变等等。这些变化意味着实质意义上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意味着艺术创作中的民族情感以及艺术创作态度从隔阂到认同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奥地利诗人里尔克诗集中有不少直接以死为题的诗,表现了西方人对死亡的热切关注。但不同的是,里尔克并不仅仅沉醉在死或夜的审美意境中,他认为,对死亡的恐惧和悲哀,乃是生命意志对命运的不屈抗争;在死亡的角度上反思生命的意义,死亡在大自然和人类恒新恒异的发展进程中显示了真和善的积极意义;孤独的生命现象又不可能是真正孤独的,它是在一种看似寂寞的生命当中体现出广阔而普遍的精神。面对死亡向人类展开的全部艰涩和困顿,里尔克阐明了他智性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0.
阿毛的新世纪诗歌,给日常生活以家园地位,把目光更多投向日常共在的平凡人生,与日常主义诗歌传统接上榫头,但矫正了日常主义诗学中的粗鄙化倾向,且逐渐形成特色和产生影响,显得平和,清醒,冷静,淡然;从而呈现出日常生活的诗意特质,应和了新的社会情形和时代趋向,并以其"精神还乡"的价值取向而更加贴近介于都市与乡村之间的小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