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安源路矿工罢工是近代一次著名的工人革命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以工人阶级取得完全胜利而被载入工人革命史册。李立三作为杰出的工人革命运动领导人,其独特的革命动员方式,如文化动员、组织动员和经济动员,有效地唤起了底层民众对旧制度的仇恨和对自身权益的重视,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斗争力量。这为安源路矿工人罢工取得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李立三在安源路矿大罢工革命动员经验,在以后的工人罢工组织工作中得到有效的复制,为共产党人在后来的城市罢工和革命斗争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2.
1984~1985年发生的英国煤矿工人大罢工是六十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煤矿工人罢工。这次罢工是战后英国社会政治经济矛盾发展的结果,而当时政府宣布关闭20个煤矿和裁减21万名工人则是大罢工的导火索。持续一年之久的大罢工最后失败,首先是因为罢工缺乏一个有力的领导组织,其次是工人内部的不团结。  相似文献   

3.
民营企业的非正式组织是由有着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生产工人基于对自身利益的诉求自发形成的.如果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越多时,企业面临非正式组织罢工的风险越低.因此,企业在招聘工人的时候要特别甄别工人的籍贯,并力保工人的籍贯的多样性,从而规避非正式组织发动恶性事件的风险.  相似文献   

4.
罢工现象在我国已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劳资冲突,如何确认、设定和保护罢工权来引导和规制罢工行为,达到更好地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既能避免社会动荡,又能达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已成为研究罢工立法问题的关键。以劳动力权作为罢工权权利属性研究视角,把罢工权确立为劳动者的劳动力权的组成部分,应当成为我国罢工立法所采纳的法权理论。  相似文献   

5.
1918年1月25日,大连沙河口工厂爆发了第一次中日工人联合大罢工。参加这次罢工的中国工人为1292名,日本工人864人,①罢工坚持9天,至2月2日复工。时隔两年之余,1920年中日工人联合大罢工。参加这次罢工的中国工人为1565人,日本工人为1365人,②此次罢工坚持40天之久,至6月10日才开始复工。这种中日工人联合罢工,在中日工运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事例。它之所以能够发生,是有其基本原因与间接原因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在世界人民反战运动猛烈兴起的同时,各国的工人运动风起云涌,工人阶级的斗争已经完全超越了本国的范围,冲破了狭隘的民族主义界限。特别是我国十月  相似文献   

6.
罗章龙是最早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著名共产党人之一.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他多次深入唐山地区及开滦煤矿调查煤矿工人的劳动生活状况,在矿区举办工人夜校并组织工会团体和建立党团组织,指导工人开展反对资本家的斗争.他督导山海关、唐山制造厂工人罢工,并取得了罢工的胜利.他直接指挥和领导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为开滦五矿同盟大罢工的发动和有序进行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保障措施和斗争策略,对开滦煤矿工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的形成和全国工运高潮的到来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罗章龙对开滦工人运动的正确指导和有力指挥,奠定了他早期中国共产党工人运动领袖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2019年十个特大城市的调查数据,基于理性选择视角从生存理性、经济理性和社会理性三个层次探究了市场化转型背景下居民超时劳动的成因。结果发现,工作不稳定性越强、社会保障越差、住房负担越重以及消费主义倾向越高的劳动者发生超时劳动的可能性更大。本文的研究表明,超时劳动不仅来源于雇佣方对劳动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也是劳动者为了满足自身不同层次的目标所做出的理性和合理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与焦作煤矿反帝罢工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生在1925年的焦作煤矿反帝罢工,沉重打击了英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侵略势力,大大提高了焦作煤矿工人的阶级觉悟和斗争水平。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里把正在进行中的焦作煤矿反帝罢工与那一时期发生的海员罢工、铁路罢工、沙面罢工等全国著名的几次罢工相提并论,称赞工人阶级“特别能战斗”,给罢工工人以极大的鼓舞,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罢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劳资双方利益冲突的表现,罢工权是劳动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根据国家的宪法和法律而暂时停止劳动的权利。其性质应是劳动享有的社会基本权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有必要在我国的宪法中确认罢工权,这是一种解决劳资纠纷的宪政径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加速外流,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及孝道文化受到冲击,削弱了以往以配偶和子女为主的家庭养老。发展互助养老成为弥补农村家庭养老弱化、增进农村老年人福祉的必然选择。本文以理性选择理论作为研究视角,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选择互助养老是基于资源获得和偏好满足的一种理性行为,互助双方理性地考虑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11.
信念、权威与制度选择——基于中国人民公社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及其选择机理的分析,以往的视角主要集中在技术结构、资源禀赋和文化方面,这种解释的最大缺陷是对人的作用重视不足。该文借助于中国“人民公社制度”选择的逻辑分析,构造了一个内生信念与权威的模型,系统论述了制度选择的机理。文章的观点是,任何一项制度的选择都是为了其特定的功能,制度选择的决定因素是个人信念和权威;个人信念经过主导集团的认可、加工与宣传,最终成为社会信念,以社会信念为基础的制度选择过程是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过程。  相似文献   

12.
运用比较法,对集体行动发生的原因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一是社会心理学解释,强调集体心理、怨恨和剥夺感等心理因素;二是社会结构解释,重视阶级结构、社会变迁和国家控制能力等因素;三是理性选择解释,认为行动者的理性判断、制度和组织对集体行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沟通媒介选择是组织沟通领域的重要问题,选择合适的沟通媒介将有助于提高组织沟通的效率。针对网络沟通媒介的特点,基于沟通媒介选择理论的理性选择模式和社会影响模式提出了网络沟通媒介影响因素的假设,并以电子邮件、即时通讯等为例通过实证的方式对其进行检验。实证分析表明,信息传递质量与员工网络媒介的选择无关,信息传递速度、企业行动力和个人积极性对网络媒介的选择均有正向的影响,而任务的复杂性则会影响到员工对电子邮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中产阶级权益抗争行为日趋增加,社会矛盾主体的迁移也给社会治理带来更大的难度。由此,通过分析调查资料,总结出中产阶级权益抗争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抗争的内容主要是维护自身发展权益;他们具备专业知识,抗争能力更强;他们拥有更多社会资本作为抗争资源;他们的抗争行为更加理性守法;他们的抗争策略更加重视组织动员技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社会矛盾主体迁移的治理新思路:注意维护中产阶级的发展权益;正确认识中产阶级权益抗争的性质;依法依规处理;坚持公开透明;注重沟通协商。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组织中,领导者与其他社会角色相比,具有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应用哲学、社会学、领导科学的原理.分析了领导者角色的特殊性及其合理定位,并对领导者定位的现实选择提出了看法。  相似文献   

16.
目前对非正式组织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际层次的关注,而对具有利益冲突性质的非正式组织缺乏足够的重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利益性非正式组织不仅在组织内部广泛存在,而且扩展到了社会层面。近年来,由劳资矛盾、集体争议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增速明显,正是利益性非正式组织在社会层面的反映。利益性非正式组织的有社会层面和组织层面二个方面的形成原因。加强对利益性非正式组织的管理和监控,应该创造组织共同的价值观;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制度;注重对利益性非正式组织领导人的引导;加强政府宏观管理的协调。  相似文献   

17.
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不可预测性、动态性和信息不完全性,由传统“预测—应对”向“情景—应对”范式转化已成为这类问题应急管理研究的趋势,其基础与关键在于研究情景演化的机理与过程.为此,文章运用多维数组对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进行结构化描述,分析情景演化的驱动要素、内在机理及外显方式,并以高校某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仿真技术与方法构建情景演化模型,对多情景下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发展演化的状态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表明:高校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具有较强的情景依赖性,突发事件的情景主体间、情景要素间、情景链各元素之间存在的强关联形成不同的情景演化基本态势,提出了高校应对社会安全类突发事件的合理化建议,为构建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体系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8.
当代西方新经济社会学家科尔曼独辟蹊径,对“信任”问题展开一种“综合研究”。他认为,交易中的信任行为虽是一种风险行为,但却是一种有目的的理性行为,其目的是获得利益的最大化,因而应“给予信任”。信任还是一种特定的社会资本形式,它基本上是无形的,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它具有不可让渡性、互惠性、可再生性和公共产品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超循环理论的企业循环系统及其控制效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超循环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企业循环系统的形成过程及企业循环的基本模式和基本要素。基于企业循环基本模式,构建企业循环的数学模型。利用数学工具对企业循环的控制效用进行分析,包括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外部扰动的影响等。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循环有利于提高整个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阶层流动以精英流动为主要实现方式,精英流动受阻意味着阶层固化,阶层固化是集团分利的后果之一,是“机构僵化症”的同义语.中国在市场转型过程中形成了各类精英集团,精英集团的分利行为造成资源的集团式垄断,而阶层流动又以资源占有为前提,精英便趋于集团内或集团间复制,阶层固化趋势加剧.实现公平分利以建立良性精英流动机制、适度硬政权建设以打破分利集团联盟及制度变革与创新以重构利益格局是消除阶层固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