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思想·理论·趋势:对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的一种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波兹曼在1970年首次提出"媒介作为环境的研究"的定义和范式之后,它就成了媒介生态学研究的重要理论命题和基础分析框架.从多伦多学派到纽约学派,再到其他支流学术种群,数十年的北美媒介生态学研究大致经历了由冷僻渐趋热门,由边缘走向主流,由北美传播到全球的过程,其研究领域由社会人文扩展到国家战略,研究成果从相对单一发展到丰富多元.正是基于对媒介生态学研究中复杂的、全球性的、内在的网络关系的深入理解,以历史为经,以理论为纬,可以将北美媒介生态学史上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归纳整合成媒介时空论、媒介人体论、媒介场所论、媒介容器论、媒介情境论、媒介环境论、媒介进化论、媒介依赖论、媒介失控论、媒介控制论等"十论",并从中看出北美媒介生态学的发展轨迹和内在逻辑.在这一历史考察中,其未来趋势同时一露端倪:在世界范围内,学术研究与社会行动结合,文化批判向人文关怀靠拢.  相似文献   

2.
根据库恩的科学范式评价标准,对北美和中国两地的媒介生态学研究的学者共同体、研究的关注点及研究方法进行分析,双方的媒介生态学研究有很大的差异。从中比较发现,北美的媒介生态学研究经历了上百年的传承,形成了传承有序的学术研究脉络,拥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形成了一个有着共同研究旨趣且边界清晰的学术共同体,已经成为一个成熟的研究范式。而中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起步较晚,尚缺乏独有特色的理论资源、研究思路和稳定的学术共同体,中国的媒介生态学研究要成为成熟的理论范式,还需要进一步开发本土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3.
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是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生态语言学为认识这一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和依据,但国内文艺学、美学界对它一直较少论及。生态语言学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国内外语学界对它关注激增,但这一学科发展仍面临不少问题。这使得无论从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的结合研究来看,还是从生态语言学自身发展来说,都需要我们对这一学科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有更清晰的把握。生态语言学的产生经历了从"语言生态学"到"生态语言学"的概念转换,这两个概念标志着两种不同的问题领域和研究范式,在环境概念理解上也有差异。产生之初的生态语言学与社会、心理、地理等表现出一种复杂关联,当今的生态语言学在批评范式、批评对象和学科属性等方面则出现一些新的趋势。对此加以钩沉描画,可以更好地理解这门学科的未来发展及其对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内外语言学界在研究语言与生态之间相互关系问题上,长期认为豪根理论与韩礼德理论为两种研究范式,同时将语言生态学与生态语言学称之为等同术语。豪根理论与韩礼德理论这两种研究范式实为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相对独立的学科分支,即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它们有各自研究的对象和任务。无论是语言生态学还是生态语言学,都是很年轻的学科,严密、完整的学科体系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对语言生态学和生态语言学两个概念进行辨析,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媒介生态学的产生与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媒介生态学是在20世纪中晚期产生出来的一个复杂且年轻的传播学分支。社会政治的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促成媒介生态学产生的根本原因。大众传播学理论的日臻成熟为媒介生态学的产生提供基础;大批对媒介生态进行学理思考的学者,为媒介生态学提供理论形态。媒介生态学在近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诸多不同的研究热点,我国目前的媒介生态学研究主要侧重于媒介的经营管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文论中有着非常丰富的文艺生态思想,古代文论家以生命态度对待文学,产生了大量的拟人化文学批评,从而使古代文论具有鲜明的生态学特点。这种特点在古代文论的语言表述方式、创作论、作品论、方法论等理论层面及各理论范畴、命题中都有大量的体现。解读古代文论中的文艺生态思想,不但有助于更深刻正确地理解古代文论,且有助于今天的文艺生态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7.
生态学化:文艺理论建设的当代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理论的生态学化是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理论建设趋向。本概略地介绍了近年来艺学与生态学交叉研究的三种思路。然后从生态学的终极性优势、生态伦理学的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原典的生态学内涵和中国古代论的生态特色四个方面阐释了生态思维对于艺理论更新转型的意义,并认为生态化的艺理论实际上是艺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和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媒介生态学是生态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一个学科,从媒介生态学的视角,每一媒体都是媒介生态中的一员.文章以媒介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为视角,采用美国学者John Dimmick提出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度等计算公式,对2010~2011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营收数据进行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度以及竞争优势的计算,测算两者在收入资源、媒介生存环境、对收入资源的竞争力等数值,得出互联网占有收入资源的绝对竞争优势,但其优势在逐步缩小,而移动互联网的竞争优势逐渐增强,并对此竞争关系的形成作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9.
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开启了生态学转向。现实世界发生的生态危机及来自西方的与生态批评有关的理论是促成这一转向的最为直接的动因,国内文艺学研究范式的转变则为从生态角度思考文学问题提供了可能。在构建中国的生态文艺学理论体系时,国内学者不仅有对西方学术思想的借鉴,也有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的继承。作为国内较早涉足该领域并对后来的研究产生重要影响的学者,鲁枢元教授1990年代的生态文艺学研究对认识当年国内的生态学转向的具体过程及其本土化特征具有标本意义。  相似文献   

10.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坚持从哲学价值维度、制度维度和政治维度三者统一的视角来探寻生态问题产生的根源和解决之道。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缺陷在于认同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研究范式和结论,造成了制度维度和政治维度的缺失。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启示在于: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资源的挖掘,并始终立足于捍卫中国的发展权和环境权,实现环境正义。  相似文献   

11.
传媒生态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传媒内部与外部各要素及其关系的总和。传媒生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而技术是其中最主要的因素之一。作为人类传播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技术革命,数字化技术对传媒生态产生的巨大影响正日益显现。从传媒内生态和外生态两个视角,考察了数字化对整个传媒生态引发的变化及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传媒生态环境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媒生态环境对于传媒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通过对传媒生态环境的构成因素进行分析,认为传媒生态决定着媒介的市场需求、媒介的竞争关系和媒介的生态位。在此基础上,对制约传媒生态系统资源有效循环与利用的政策法律环境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应当重视传媒生态建设,消除制约传媒生态系统资源有效循环与利用的环境因素,从而实现传媒生态系统的优化,促进传媒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传统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技术建构人的认知环境。莱文森一方面改造媒介决定论,维护媒介环境的基本观点,另一方面指出人建构媒介技术的演化环境,两种建构作用同时存在。莱文森的人与媒介互相建构的条件有所不足,且没有指出互相建构的机制。“人性化趋势”的人建构媒介的条件不只是符合个体的生物本能,而且符合群体的共性和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另外,人建构媒介的条件还包括“综合准则”。媒介建构人的条件除了媒介特性起作用外,还包括合适的材料与支撑技术。人与媒介互相建构的机制是:媒介控制与认知调控形成控制增则调控增、调控增则控制减、控制减则调控减、调控减则控制增的自调控循环。  相似文献   

14.
媒介环境学彰显媒介形态的特性及其对人和社会的结构性影响。它忽视传播主体和政治经济等因素对媒介效果的影响,体现了学科理论范式的局限。同时,它突破了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理论范式,试图从人性化的新视角思考媒介形态的演化,显示了学科的人文关怀和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具有公开化的趋势,表现为隐私信息传播的去边缘化,隐私所有人成为主导者,隐私公开成常态。阴私、身份、财富和观念是公开化的主要隐私类型。传播隐私信息对抗伦理道德可以轻易引起社会关注和自媒体把关权弱化,传播自由度增大是隐私信息公开化的主要原因。隐私信息公开化过度放大了娱乐信息,导致严肃信息失语;强调了传播的自主性,忽略了对"他"者的影响。促进自媒体的发展和媒介生态的净化,需要媒介监管者对信息进行分级,自媒体经营者履行"把关权"职责并适当地引导用户,自媒体用户提高自身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6.
无论对于传播学还是美学,进行跨学科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论意义。由于忽视技术在当代美学与传播学研究中的核心地位,当代传播美学无法真正融合美学与传播学,导致了学理层面上美学与传播的分裂困境。北美媒介生态学既立足于技术问题谈传播,又具有内在的美学品质,可以提供当代传播美学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17.
媒介生态学是将"生态学"引入传播研究,探讨传播媒介与社会环境之间交叉、渗透关系的一门新兴学科。兵团新闻事业发展半个多世纪以来,受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媒介景观,具有浓郁的区域色彩。与国内中东部媒介改革如火如荼、蒸蒸日上的态势相比,总体上呈现市场机制运行不充分、资源整合不够等问题。但讨论兵团新闻事业的改革,必须着眼于其具体生存环境,从兵团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生态因子多层次共同作用的视角进行分析,才可能呈现贴近实际的兵团媒介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拟真时代:鲍德里亚媒介理论的后现代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后现代主义理论的中心人物之一,鲍德里亚以"拟像"、"拟真"和"超真实"等概念描述媒介与技术主导下的后现代社会形态。他将媒介阐释为主要的拟真机器,媒介的拟真不仅渗透到大众日常生活,同时也成为当代资本主义新的社会控制模型。在媒介与技术形成的超真实世界中,作为社会主体的大众被压制、消解而沦落为"沉默的大多数",最终导致了"社会的终结"。鲍德里亚的理论对理解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媒介批判理论、阐述媒介的意识形态功能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 媒介的形态和种类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智能终端、 微博、 微信等新媒介的大量涌现, 使得媒介与个人生活进一步融合, 媒介真正地成为了 "人的延伸". 而自媒体的出现, 则实现了人与媒介的无缝衔接, 进一步证实了麦克卢汉的预言. 本文从若干传播学理论出发, 分析了现阶段自媒体的传播生态、 传播者、 传播渠道以及受众的特点, 并对自媒体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在海洋人类学发展的早期,文化生态范式一直主导着海洋人类学的研究,并且直到今天仍有很重要的影响。海洋人类学的文化生态视角认为,海洋生态系统是产生特殊的海洋社会文化的原因,换而言之,也就是说海洋环境的限制和不确定性会导致人们对于生活特定的应对方式和适应策略,从而产生一个不同于陆地社会的社会文化类型。但是随着海洋人类学自身的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者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生态范式的缺陷,并逐渐转向其他视角和主题的海洋人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