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沿海地区的发展实践证明,加工贸易是区域经济特别是"后发经济体"融入国际分工、促进制造业升级、加速工业化的重要途径(曾巧生,2007)。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工工业转移速度不断加快。江西作为东部近邻,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可以抓住这一机遇;同时,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江西应当采取措施,紧紧抓住优势,努力应对挑战,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  相似文献   

2.
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规律性现象,也是产业转型升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内涵.从国内外经济发展大环境看,目前是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发展的有利时机,一方面基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产业转型产业的要求,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内生动力已经形成;另一方面中央政府与中西部地区政府都出台了鼓励产业转移发展的优惠政策.与广东和江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在省区内地区间转移不同,浙江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主要向江西、安徽与河南等相邻的中西部省区转移发展.在产业转移发展中,分离式转移与集群式转移成效最为明显,困难主要来自转出地政府与企业对产业转移心存疑虑,转入地投资环境与市场秩序有待改善.从产业转移区域看,与浙江毗邻的江西、安徽等省区与浙江经济互补,交通相连,有 利于浙江产业延伸与转移发展.浙江各地政府需要抓住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转移的有利时机,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及时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发展.  相似文献   

3.
浙江制造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环境变迁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允生 《浙江学刊》2013,(1):202-207
浙江是制造业大省,总体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规模偏大,产业层次与产品附加值偏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由于国际市场环境变化,浙江制造业及其产品市场竞争力有所弱化,产品赢利能力和水平逐渐下降,浙江面临如何加快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提升制造业产业竞争力的问题.“十二五”时期浙江制造业要通过过剩产能转移,压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规模,提升制造业产业层次;通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提高制造业产业发展水平;通过市场化产业整合,提高制造业产业集中度.既要保持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传统竞争优势,又要提升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竞争能力,更要增强制造业的产业整体竞争力.使浙江制造业在经济环境变迁与产业转型升级中推陈出新,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4.
刘慧玲 《创新》2012,6(2):121-125,128
利用偏离份额分析法,以2005年为基期、2009年为报告期,对广西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广西制造业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处于上升发展阶段,制造业在全国的竞争力较强,但产业结构欠佳,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规模也偏小,需要提升产业的规模。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工业化进程来看,制造业区域转移是实现中国地区间经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助改进梯度系数分析中国区域间制造业发展基础上,指出了中国制造业区域间产业转移的路径和存在的问题,并从全球的视角提出了中国目前需要重新寻找新的国际产业转移动力源,并应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相应调整的观点。同时,国内区域间产业转移需要与产业和产业链的环节转移相结合,在转移过程中政府要加强合作,让市场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北京市“振兴北京现代制造业”战略的背景下 ,文章以制造业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从不同侧面展开研究 ,首先对北京市制造业竞争力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定位分析 ,其次剖析北京制造业的产业结构 ,考察其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产业链的延伸情况 ,再次重点考察北京制造业产业的技术结构 ,探讨北京市制造业企业的发展路径。最后对北京市制造业的医药、汽车、石化及机械制造业四个重点行业的竞争力状况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格局的重组,海洋产业在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格局重组中的战略作用日益凸显,沿海各地区区域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因此开始发生一系列重大变化。有效协调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发展的关系,实现地区间海洋产业的合理布局,已成为充分发挥海洋开发在我国未来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作用的关键所在。针对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理论研究滞后的实际,本文立足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从海陆一体化视角论述了海洋产业布局的影响因子,探索了海洋产业布局演化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分析浙江、上海制造业内部结构特点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 ,提出浙江承接上海产业辐射与转移的领域与行业 ,加快建设浙江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浙江产业转型升级约束条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性现象与结构性变化,它反映了由资源配置条件与市场环境变动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方式与产业结构变迁的现实.浙江产业结构与产业层次之所以没有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与全球化进程而及时调整与提升,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经济发展中的路径依赖现象和产业锁定效应的影响.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调整和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变动为浙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外在压力,经济发展引致的要素资源结构变动增强了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动力.使浙江有可能通过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压缩与转移产能相对过剩的传统产业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地区产业竞争力,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代工产业中的劳工团结:以兴达公司员工委员会试验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黄岩 《社会》2008,28(4):20-33
中国沿海地区兴起的出口代工产业存在血汗工厂的现象与这一地区跨国品牌外来资本本地政府外来工人这一独特的产业生态密切相关,全球化力量正在改变传统的劳动保护模式。本文论述的是沿海地区一家代工企业在跨国网络的力量促进下进行的一项工会试验,与中国组合主义的工会模式不同的是,兴达公司的这项企业内部工会试验得到了资本方、跨国品牌、国际倡议网络的有力支持,从而说明这种内部工会模式对于增进工人团结的积极意义和有限性。  相似文献   

11.
刘莹  彭思仪 《学习与探索》2023,(12):118-128
中国产业链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外迁迹象。低端制造业产业链主要向东南亚、印度和墨西哥外迁,尤其以食品、服装、鞋类和木制品产业链外迁趋势最为明显。同时,高端技术制造业回流至以美国、日本和韩国为主的趋势也明显增强,医药化工行业、机械制造行业以及计算机电子产品行业的回流态势逐渐凸显。其中部分转移为劳动力成本上升引起的正常转移,但越来越多的转移与地缘政治因素相关,具有非正常转移的特征。出于以下原因,产业链转移风险及其影响不可低估:(1)多个国家可共同承接中国低端产业链,降低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2)中国高端制造业产业链加速回流,将对中国技术转型升级造成负面冲击,甚至可能进一步增加被“卡脖子”的风险;(3)产业链转移具有难以逆转性与非线性特征;(4)产业链转移会动摇中国的国际关系基础,并对中国的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造成严重的负面冲击。产业链转移是美国打压中国的核心战略,应当积极地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2.
杜辉 《学术交流》2012,(6):98-101
产业转移是不同国家或地区间根据要素禀赋的优势差异进行的产能再分配。在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基础上,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发展迅猛,但也愈发暴露出产业升级依托条件与传统模式、产业结构升级对核心技术的需求旺盛与供给不足、产业区域间转移过程中劳动力流动落后与资本就地扩张、产业持续性发展与资源环境等各种矛盾,有待进一步解决好产业发展模式与区域间竞合、产业梯度转移与生产要素流动、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外迁、产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等相互间关系。  相似文献   

13.
江苏省制造业地区专业化与产业集聚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 《阅江学刊》2009,(1):44-50
江苏省制造业的经济活动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现象,其特征可以从地区专业化和产业集聚两个角度加以衡量。从地区的角度看,制造业地区专业化的程度有所增强,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已经形成较为明显的制造业优势产业和分工体系。从产业的角度看,越来越多的制造业行业呈现出集聚的性质,且有进一步强化的态势,苏南已经成为江苏省制造业最主要的集聚地区。  相似文献   

14.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已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加快了产业转移的步伐,这为江西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新的契机;同时,国际金融危机也给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带来一定的挑战。本文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江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江西本地实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组织开展好市、县、开发区项目对接活动;发挥集聚效应引导产业相对集中;把承接产业转移与自身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等。  相似文献   

15.
朱坚真  张力 《创新》2010,4(6):42-45,52
区域产业转移是破解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产业转移不但有利于优化产业输出地的产业结构和提升产业竞争力,而且可以增加产业输入地的总经济存量,促进和带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传统的产业转移的研究割裂了海陆产业的关联,使产业转移在空间维度的作用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基于海陆统筹的角度探讨推动区域产业有效转移和区域协调发展,从而使产业的区域转移在空间研究上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6.
制造业产业集群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在整个工业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世界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转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我国制造业经历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长期发展中,结构问题、产业集群问题和产业竞争力问题越来越突出,产业集群竟争力下滑,集群效益不高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制造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步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国家制造业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促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和关键点就是要大力加强自主创新,提高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和持续竟争力.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体中的一个基本空间架构,其竞争力水平决定了某一国家或区域在全球中的竞争地位。本文以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理论为依据,建立了一个产业集群竞争力模型,结合这一模型讨论了产业集群的基本结构、横向产业模块联结对确定产业集群边界的意义,考察了影响产业集群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主导产业是某一沿海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海洋产业体系的主体,代表着区域海洋经济的根本优势。本文在阐述海洋主导产业内涵、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区域海洋主导产业选择的参与主体及其行为,构建了包括基本原则、判别标准、评价指标在内的区域海洋主导产业评判体系,以期为沿海地区科学选择海洋主导产业,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如何在平衡区域发展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制造业正在向东部沿海和城市地区集聚,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也是区域和城乡间发展差距的重要成因.由于收入差距对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不利,近年来中国更加重视通过财政转移的方式平衡区域和城乡的发展,但并未有效地遏制区域和城乡差距的扩大.正确的平衡发展措施是打破区域间市场分割,促进劳动力向沿海地区和城市集聚,同时,对落后地区和农村进行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资,以使平衡区域和城乡发展的政策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流通业竞争是由产业拓展力、经济效益力、营运获利力、资本运营力和流通主导力五个因素决定的。我国流通业竞争力的现状为:资本运营力较强,经济效益力和流通主导力居中,竞争力一般,产业拓展运营力较强,经济效益力和流通主导力居中,竞争力一般,产业拓展力和营运获利力较弱。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分和地区是我国流通业竞争力强的部分,西部经济较落后的地区是竞争力弱的部分。把握这一现状,对提高我国现代流通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