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自方苞、刘大櫆、姚鼐直至清季民初的贺涛、范当世、姚永概等,桐城派作家一方面非议寿序“非古”,一方面又创作了大量寿序。这些寿序固然有其写作策略、体制特点,但更重要的是它们始终与方、刘、姚以来社会文化的古今之变纠缠在一起。其不仅关涉桐城派古文的狭义之“文”,而且关涉凝聚在一个个寿序人物、老成典型身上的包括了女德、家教、乡俗民风等在内的广义之“文”。由于清季民初古今中西之争的愈演愈烈,寿序所关涉的“文”更与“中国之所以立国者”问题相交织,使寿序从对老成人物寿庆的祝祷与祈望进而成为对面临一线难传之虞的“中国之文”的祝祷与祈望。桐城派寿序也与 桐城派作家所作的诸多家传、族谱序等一起构成了社会文化焦虑的集体症候,它们自身既为“中国之文”,也跳出自身关切“中国之文”。  相似文献   

2.
程颢作为北宋五子之一,他的天道性命之学描绘了一个充满盎然生机的有机整体宇宙图景,论述了以生生之仁为基础的浑然与物同体的仁者境界。在充分张扬中国儒家道德理性的同时,又与现代的生态伦理思想相契合,展现了一个活泼的生态意境。  相似文献   

3.
朱熹在传承“文以载道”“文以明道”的基础上,提出“文从道出”“文便是道”的观点。他主张“文”与“道”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形成中和辩证的文道观。这种文道观决定了他对待“文”的辩证态度。在文辞方面,朱熹主张“义理从文字中迸出”,强调文辞是义理的重要载体;又宣称“视言语诚如糟粕”,认为领悟义理后可以忘记文辞本身,秉持的是“得鱼忘筌”的态度。在“文采”方面,他主张“文字奇而稳方好”和“文以伟辞”,注重文辞技巧、文法、修辞的综合运用;同时他又轻视或反对“胭脂腻粉”“妄言绮语”“用意崎岖”的“巧”文。理解朱熹的文道观,不能以“文道分离”“文道合一”或“重道重文”“重道轻文”单一观点进行判断,而应回归文本语境和历史语境进行辩证地分析。  相似文献   

4.
向秀《难养生论》一文是为了驳斥嵇康《养生论》一文而作。在这篇文章里,向秀肯定了人的自然情欲以及社会欲求如追求名利富贵的合理性,同时又认为必须“节之以礼”,“求之以道义”。向秀的这种人生观表明了他对作为个体的人的认可和尊重,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也容易成为一些人纵欲的借口。  相似文献   

5.
冯至具有杰出的叙事诗的才能,他的叙事诗主要受影响于德国叙事谣曲,在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等方面,都与之有着联系,同时,冯至又从霍普特曼的《沉钟》受到启发,在诗中揉进了艺术与爱情既相联系又相矛盾,两者最终都无法实现的悲剧意旨,从艺术上来看,冯至叙事诗令人舒适的长度、剪裁的技巧等也与德国叙事谣曲有着联系。  相似文献   

6.
竹林七贤与<文选>之关系可从两方面看之:一是<文选>辑录的七贤作品;二是其他作家与七贤有关之作品.两者相较,以前者为重,前者又以嵇阮之作为重.前人对嵇阮之作论之甚众,此文以<文选>选文之角度讨论竹林七贤及其作品,<文选>对七贤作品的辑录自有其标准,大抵重阮诗重嵇文,而刘伶<酒德颂>的入选值得思考.同时,<文选>里尚有其他有关竹林七贤的作品,对这些作品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了解竹林七贤.  相似文献   

7.
郤正在蜀汉后主身边当了三十年秘书,守中正,慕圣道;潜心文学,务职本分;既无攀附之为,也无阿谀之谄。其德范遐迩,尊古中直。许多人认为他有很高的才能和高尚的品格,应当另谋高就,展示才华以博取名声,留芳世间。而他却认为这些人目光短浅,与自己的心意相违拗,于是写了《释讥》一文来表达自己的志趣。文章汪洋恣肆,开合自如,表意明晰,说理透彻;既符合汉赋特征,又韵散结合,读来朗朗上口,音节和谐,实为汉末散体大赋之精品。文章还具有骈文化的趋向,带有散文向骈文过渡的时代特征。邓艾伐蜀,蜀汉举国降魏,后主刘禅被北迁,郤正舍妻子只身相随,使刘禅在魏不受屈辱,他持正守义的行止,诠释了末世忠臣之操守,被史书肯定,被后世赞誉。  相似文献   

8.
当今我国广告业的发展面临着摆脱西方模式、创作具有中国美学特色作品的挑战。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与中国古典美学相表里,可为之提供借鉴,具体可在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寻求情感切入点,凸显"在心为志,发言为诗"的表现之美;注重意境创造,展现"温柔敦厚"的含蓄之美;引用和借鉴古诗文,彰显"文抽丽锦""拍按香檀"的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9.
1921年6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里说: 我想温飞卿、李义山这派人底思想根本上已经受毒了,所以他所见所闻的无往而非“章台舞絮,陌巷飞花”,这便是俗语讲的“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这种诗家究竟是时代底畸形的产物。有人说义山底作品是“美人香草”之遗音,未免污辱屈原的人格罢。对李商隐持否定的态度,把他看成有“毒”的“堕落的诗家”,嘲笑他“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但过了一年,即1922年11月26日,他在《给梁实秋的信》里说: 我想我们主张以美为艺术之核心者定不能不崇拜东方之义山,西方之济慈了。他又极力推崇李商隐,把他与西方一流诗人济慈相提并论了。但21年以后,他在《诗与批评》一文里说:  相似文献   

10.
宋代议论文发达,而论兵之文是其中之一大宗。在仁宗朝庆历新政前后,尹洙的论兵之文颇有代表性。由于他曾身履战地,屡历战事,有着丰富的军事经验,故其论兵之文不同于泛泛的书生之论,述战守胜败,详明剀切,尽当时利害。又因深得《春秋》“谨严”的史家笔法,使其论兵之文形成了“简而有法”的行文风格。  相似文献   

11.
以北大为例,分析了新形势下高校日益成为舆论焦点、负面舆论大大增多、校园舆情更加复杂等舆论环境的变化趋势,针对高校如何应对舆论环境变化、营造健康的舆论环境提出了对策:高校要进一步畅通民意反映渠道,建立和完善民意表达机制;需从加强自身建设和搞好对外宣传两方面来塑造自身形象;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发挥校园媒体优势,掌握舆论主动权,努力提供校园舆论发展的“参考系”;客观审视来自外界的负面舆论,积极回应舆论环境并与其良性互动;规范网络舆论行为,实施新闻发言人制度,构建和谐的校园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舆论监督时代的流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媒介载体的变革,中国的舆论监督实际经历着前、中、后三个时期。本文试图梳理历史脉络,对三个时期的特点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对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证支持,本文以2006年我国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意见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剖析了审计意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为:目前影响我国上市公司年报审计意见的因素主要是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盈余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网络在我国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舆情的评估已经成为评价和预警社会形势的重要指标.通过对现有舆情研究的调研和分析,得出由舆情要素、舆情热度和舆情活性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以及14个三级指标共同构建的网络舆情评估的EHA三维指标体系,并对各级指标给出了详尽的分析和阐述.  相似文献   

15.
舆论是民众社会心理的一种集中体现,它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公共事务为导向。每一个舆论都可能对社会产生重大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媒体为人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与自由,拓宽了沟通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信息传播形式的界限。手机能够促使信息快速传播的舆论的有效形成,但是也会引起社会恐慌。通过全面了解手机舆论的特性及其形成过程,在与传统媒体对比的基础上,提出手机舆论监控与引导的方式,为打造一个和谐安定的手机舆论环境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会媒体时代的到来,对原有的官方主导的威权舆论场带来革命性的颠覆,官方舆论场如何发挥主导作用,不断消弭与市场化的都市媒体舆论场以及微博等民间舆论场的缝隙,不断发挥意见领袖作为第三方力量的舆论对冲作用,不断增加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的最大公约数,努力实现从"威权舆论"到"权威舆论"的转弯,形成健康向上的和谐舆论生态,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在为公众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发挥着引导舆论的重要作用,是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舆论载体。本文通过对广播媒体的传播特性、当前我国广播媒体的发展现状以及对提升广播媒体舆论引导力的重要性进行分析,进而提出我国广播媒体在新一轮市场竞争中如何提升舆论引导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美国政府对待民意的态度具有两面性,这是由美国政府的民意观决定的。深入分析其实质,对于客观认识美国的政治制度,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以舆情热点事件的主体、根源、内容、结果与应对为维度,在将影响舆情热度的因子分为地位差异、多元冲突、不可预测、危害巨大和应对失当的基础上,以人民网“舆情热点事件舆情热度榜”数据为材料,分析热源因子在具体事件中的呈现。结果表明,热源因子是导致事件演变成舆情热点的重要原因,但不是每个事件都具备所有热源;事件舆情热度和热源因子数量并无直接相关性,事件成为舆情热点与其所含热源因子的强度有关;且不同类型事件热源因子有所差异。对热源因子的认知和分析,可为政府干预、引导舆情热点事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时代,我国网络空间舆情的防控和治理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但是,互联网本质是一个自组织系统。以互联网舆情的自组织演化为视角,运用AMOS和SPSS软件对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网民行为和网络舆情发展进行实证调研,并对网络舆情的主体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政府行为、媒体行为、意见领袖行为均对网民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政府倡导的舆论导向、媒体之间的协作关系、意见领袖的舆论观点、网民以及第三方力量的介入都将影响网络舆情的传播与演化。基于我国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舆情防控经验,自组织视角下的网络舆情治理需要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强化媒体协作关系、保持舆情要素的非线性作用、注重引领网络道德风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