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方有嘉木》中的杭天醉是一个封建末世的文人 ,他包容了具有道家倾向的封建文人的全部丰富性与复杂性。他追求艺术化的生活方式 ,然而这又导致了他在社会文化转型期的精神的低迷及至疯瘫 ;他虽然精神上低迷不强健 ,然而他又具有思想者的特色 ,思想透彻而高洁。杭天醉的沉沦代表了一个时代文化的衰落 ,他引起了我们复杂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甘建民同志《1877:马克思与俄国社会发展道路问题———关于恩格斯对马克思晚年思想一则解释的思考》一文,表现了他文本研究中的解释学态度。他能够对恩格斯的理解提出批评,表现了他对理解的相对性的理解。他批评恩格斯没有正确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他自己正确地理解了马克思的思想,这表现了他对理解的客观性的理解。他按照自己的需要随意曲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又表现了他文本研究中的某种实用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很多学者认为,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彻底否定,他在《否定的辩证法》中树起了反体系、反逻辑、非同一性的大旗,申明了对传统哲学的否定态度。然而,仔细分析阿多诺的运思逻辑可以发现,他对理性、逻辑、体系、传统等的态度并非那么决绝。恰恰相反,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对它们仍有肯定的一面,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立场使他不得不运用过于激进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哲学主张。根本上讲,他的否定的辩证法具有强烈的调和性质,是一种调和哲学。  相似文献   

4.
诗人李贺才华过人,短暂一生却写了二百四十多篇诗歌.传说他的死是因为上帝爱他的才华,所以召他上天.这使得人们对他的早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解读他的诗歌,并从中透视诗人的早亡.  相似文献   

5.
在《自我的他性》一书中,流心提出“自我的他性”是由于个体在商业实践中的结构位置错位而导致的人格的断裂。文章以维克多·特纳的“结构与反结构”理论来审视“自我的他性”,认为“自我的他性”并非“自我的迷失”,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自我的重构”。  相似文献   

6.
从那些旧家具被放到车上的时候,他就开始沉默了。一直没有说话,一直。最后,我看到他坐在新买的沙发上睡着了。妻子还没有下班,孩子也没有放学,很安静的空气里,是他沉重的呼吸声,他的呼吸什么时候变得这样沉重了,有混浊的鼻息声音。他终于还是没有拗过我,他老了。  相似文献   

7.
梁启超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的“小说界革命”在近代有着很大的影响 ,他把小说的社会作用推到无限之高。但以冷静的眼光分析 ,他的理论核心和实践却是非科学的。他心目中的所谓小说 ,主要是政治小说 ,他的“小说革命”的目的 ,是要使小说为他的改良主义政治服务 ,他写的小说也只是为了“发表区区政见”。因此他未能真正认识小说的艺术特性 ,并全盘否定了中国古代小说。他也因此受到许多同时人的严正批评。他的小说理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多的严重失误 ,乃是由于他对一系列的重大政治、社会问题的错误看法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梁实秋先生的"雅舍"系列散文和汉译《莎士比亚全集》日渐受到读者和学术界的重视。他的著译题材以"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和"伦理的文学"为主要内涵,反映了文学作品的"审美自律"特征。他以展示普遍的、永恒的人性为宗旨,探索人性特点而又回归传统古典;他坚定地维护着文学的独立和尊严,著译选材交织着"平民意识"和"绅士意识";他注重文学的社会责任感和伦理道德意义,提倡关注现实人生又要胸怀淡泊。梁实秋"审美自律"的著译题材观蕴含了他对于"时代文学"的理解,呈现出与当时主流文学价值相悖的边缘性文学价值,对提升文学作品的艺术品位、彰显文学活动的"审美"本质和"人学"本义等方面起到了重要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和理性结合在一起来说明自由。首先,莱布尼茨将自由和选择联系在一起。他批判了决定论和抽象的自由,认为自由就是自由选择。第二,莱布尼茨将自由选择同理性结合在一起。他认为不管是神按照最好原则还是人按照最主要理由或快乐原则进行选择,这种包含了道德目的性的自由选择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之上的。并且在他看来理性是人的本性,由此,莱布尼茨的自由理论事实上否证了黑格尔将自由看作是任意的自由的论断,他的自由触及到黑格尔的具体的自由层面。第三,他还在现实存在的层面上,从自由主体的角度出发指出人由于先天的不足而达不到建立在绝对理性基础上的自由,这种自由只有上帝才能拥有,但是人可以通过规范和练习趋向这种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10.
林青霞 《可乐》2010,(10):62-62
已经是第七天了,他的手还在我的头上、身上,动动这又动动那。他的身影在我眼前晃来晃去。我面无表情地坐在零乱的二楼小房间里,从桌上拿起他的烟盒,抽出一支烟燃上,学着人家吞云吐雾的样子,对他说:"你知道吗?我只有在最高兴和最悲伤的时候,才会试着抽烟。"他的手没有停下来。他轻声问:"那你现在是开心还是不开心?"我说:"开心!"  相似文献   

11.
柏拉图的政治思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他所建构的是先验的理想国,而非经验的政治国家,所以他的政治学说可以被界定为理想化了的政治哲学;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是实践型的,他关注的是经验的政治国家,因而他的政治学说可以被框范为经验的政治(科)学。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所体现的伟大风格和他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路有着内在的一致性;邓小平的伟大风格和他丰富的社会实践,使他的科学理论的思路别具一格,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伟大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3.
李白诗里充满了笑声,大约用了200多次"笑"字,这和杜甫的泪形成鲜明对比。李白的笑展示了对人生价值的自信,也是高朗亢爽性格的宣泄。他的笑犹如他的思想,同样色彩斑斓,处处体现了豪迈不羁的独立不群的人格,以及昂首天外的风采,使他的诗充斥着健旺蓬勃的朝气。其中有对上层社会世俗的讽刺冷笑,也有对花鸟风月拟人化,以及友朋间的开怀一笑。同时还描写美女、侠客、仙人的笑,展示了笑的丰富内容和时代精神。他也有"哭",但没有"笑"那样感人,却由杜甫弥补了他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席勒对美学的原创性贡献——纪念席勒逝世2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席勒已经逝世200周年。我们纪念他,不仅仅因为他是伟大的诗人和剧作家,而且也因为他是伟大的美学家。他对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仅仅就他对美学的原创性贡献来看,席勒就是非常伟大的。他是西方悲剧冲突论的奠基人,他是西方关于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主潮论的创立者,他是西方崇高与悲剧关系论的初创者,他是西方审美人类学的开拓者,他是西方完整美的范畴体系的提出者。我们应该充分高度评价席勒的伟大美学贡献。  相似文献   

15.
吴投文是近年来湘籍诗人中一位颇有实力的写作者和诗歌研究者。他的诗歌创作始于1980年代末,早期诗作着力在乡土风情中抒发青春的思悟,留下中国文化的投影。2003年是他的诗歌创作转折期,对人事与人生的书写,使他的诗歌表现出反讽与戏拟形态,他揭示存在的荒谬,同时又表达孤寂空虚的人生感受。  相似文献   

16.
片面的深刻 ——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主要从乡村中国的文学视野和价值体系出发反思都市文明,深刻揭示人类在都市化过程中所付出的肉体的和精神的代价。但由之形成的情感和思维的定势也囿限了他,使他未能更多关注都市生存的其他向度。他的都市小说在文学发现和文学表现上的优长和缺失都相当明显。这不仅影响了他文学世界的深度建构,而且导致他文学创造整体上的不平衡。他以一种“片面的深刻”的小说形态阐释了都市文明的现在和未来。  相似文献   

17.
人的全面发展是青年毛泽东关注的中心问题。他认为人的发展,体育第一;人的解放就是要摆脱两千多年来封建主义的思想束缚;实现人的解放的根本在于充分发挥“心之力”;社会实践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这些思想既来源于当时如火如荼的反封建思潮,也来自于他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和二元论哲学,更来自于他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实践。  相似文献   

18.
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中,海德格尔详细论述了他关于艺术作品的本源的哲学思考。他彻底批判和剖析了西方传统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之艺术观,反对将艺术作一种对象性的审视。由此他提出了自己的存在论意义上的艺术观,艺术的本质乃是真理的发生,一切艺术本质上就是诗。令人费解的是,海德格尔的最终结论却是:艺术是一个难解的谜。他也无意于揭开这个谜。要揭开这个谜,我们必须从思想之内在力量和现实的处境来加以着手。  相似文献   

19.
19世纪思想家托克维尔的学说近年来受到国外政治学、社会学和舆论学界广泛的关注。基于对公众心态的深刻洞察力,托克维尔提出了“多数的暴政”与“舆论的宗教”概念。他一方面指出极端的平等反而会带来极端的专制,一方面希望从民主社会的内部发掘自由。针对公众舆论问题,他从政治与社会两个层面进行了思考。西方自由主义基本沿循了他政治层面的思路,但是他在社会层面的观点则一直被忽视。托克维尔所预言的庸众社会已成事实,值此之际,他的思想遗产更值得我们反思。  相似文献   

20.
加里.斯奈德的诗歌是以荒野自然为背景,指归一个自然的王国。诗人不只停留在要爱护自然,而切切实实地强调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他号召我们回归自然,在自然中沉思,倾听自然的呼唤。斯奈德认为诗歌是"生态的生存技艺"、是"真正的工作"、是"永恒的能量"、是"诗意的栖居"。他的诗学是强调整体论的生态诗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