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里甲是清王朝建立后征收赋役的地方基层机构。清政府以里甲制赋役,有田则有赋,有丁则有役。针对里甲组织编审不实、控制田地混乱而进行的赋役制度的改革,使里甲制度的存在条件不断遭到破坏而衰落,负责编查与管理人口的保甲组织地位日益上升,并取代里甲组织的经济职能,出现了雍乾以后控制地方“惟保甲是赖”的局面。  相似文献   

2.
徽州赋役合同文书反映了民间社会应对赋役的具体策略。在合作应役以及家户规模扩大的条件下,记录多方协商、承担赋役任务的合同文书逐渐产生并流行。合同中的原则性条款还转化为宗族规约。而明初应役集体独立订立合同、自我约束的条件尚不具备,主要由手握大权的粮、里长负责基层赋役运作。随着官府不时需索愈加频繁,里甲职能增加和公产管理之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推动了里甲集体签订合同之趋势。  相似文献   

3.
也论明末清初徽州地区土地丈量与里甲制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权溶岩先生在《历史研究》2000年第1期发表的《从祁门县“谢氏纷争”看明末徽州的土地丈量与里甲制》一文,从丈量单位、人役佥选等角度初步涉及了明末徽州地区土地丈量与里甲组织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澄清了明史界在这一问题上长期存在的错误认识。但该文对明末清初徽州地区土地丈量中的人役佥选、组成、分工以及文书押署等问题所作的分析及结论,不免显得过于简单和主观。  相似文献   

4.
朋名即共同朋合使用一个名称,是村族社区利益攸关者在赋役户籍登记及基层职役呈报中的共有名号,并非当时实际人户。明清时期,里(图)甲的总户和子户户籍的朋名现象在徽州十分常见,图正、乡约、保长、保正、族正等基层职役亦存在朋名佥报。编造户籍佥报职役本是明清国家自上而下的强制规范和要求,然而,由于户役因循、里户式微、里役和职役繁苛、人口大量外徙等因素,这种强制规范经历了由国家实征趋向民间朋应的发展历程,基层社会从而普遍存在朋名立户和朋充应役现象。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国家与社会博弈的结果,也是明清基层治理从制度到契约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5.
在徽州赋役保甲合同文书的语境中,清代保甲的推行主要以图甲为基本框架,是在图甲基础上添设的一个职役,长期沿用或模仿图甲的结构和运作方式。徽州民间长期存在图(里)、保并存的格局,它们之间功能或有重合的情况,却没有发生更替。这说明了都图里甲体系为主体的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分工的进一步细化。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制度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入手,指出在中华农业文明之兼容并包、生生不息和灵活变通等总体特征中,蕴藏着伦理至上、看重家族、眷恋传统、崇拜权威和绝对平均主义等文化因子。数千年来,正是这些文化因子左右着制度的演进方向。进而扼要解析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我国土地赋役制度的种种特质及其演进轨迹  相似文献   

7.
中国封建土地所有权不具有民法理论所确立的排他性、本源性和全面性。封建土地名义上为天子所有,实际为私人占有的模糊产权关系导致地主豪强非付费或少付费的土地兼并,侵夺了中央王朝的利益。以君主为首的中央王朝推动的赋投制度改革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就是保证中央财政收入,主观上也想均平、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但政策产生的效果有限。为什么效率低下的产权制度及其赋役制度能够基本不变地在封建社会长期延续下来,其原因是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和道德人伦起了强有力的稳定作用,有效地克服了封建社会中各个利益集团“搭便车”的行为。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对土地产权界定的模糊性致使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维持,并延缓了中国进入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8.
明代以降,随着士庶宗法观念的改变,形成了近世宗族制度的新规范,在这样的规范下形成的地方宗族,成为建立正统化社会秩序的基本方式.以往的研究已揭示,在明清宗族规范建立和衍变的过程中,宗族内部的权力关系及管理运作机制的改变常常是通过祖先祭祀制度的变化、里甲户籍登记和赋税征收方式的改变来实现的.不过,我们对于这个变化过程的具体细节和内在的机制,尚缺乏足够深入细致的了解.该文利用广东大埔县<茶阳饶氏族谱>中的有关记载,讨论地方宗族形成过程中宗法原则的变化与里甲户籍登记制度变化的关系.大埔饶氏宗族在明清之际,通过在宗子设置和里甲户籍登记上数易其制,建立起一种新的宗族社会的秩序.  相似文献   

9.
元朝时期,佛教兴盛,元朝诸帝,为尊崇佛教,采取了多种措施,如建造大量皇家佛寺,向寺院赏赐巨额田土和其他财产,封藏传佛教领袖为帝师、国师,减轻甚至豁免佛教寺院的各种赋役负担等.有元一代,围绕僧人、佛寺的纳税、免税和当役、免役问题,一直存在争论.帝师、宣政院要为僧人、佛寺争取尽可能多的利益;中书省则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和统治机构的运转,对僧人、佛寺的经济活动加以必要的限制.元朝诸帝经常依违于两者之间,既要给佛教寺院种种优遇,又要使国家机器能够运转,于是有关僧人、佛寺赋役的政策,便不断改变,多次反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从僧人、佛寺赋役的前后演变,可以说明佛教在元代的特殊地位.  相似文献   

10.
清朝前期 ,湖南境内普遍建立了以储粮备荒为目的的常平仓、社仓和义仓。此期 ,封建国家制定了严格而全面的仓储管理章程 ,湖南的官民也重视修建仓储。因而 ,各地的仓储在缓解社会灾荒危机中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实际上也是地方封建势力有效控制社会的一种微观反映  相似文献   

11.
高校收入管理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收入是指学校开展教学、科研及其他活动,依法通过各种形式、各种渠道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高校收入主要呈现出"财、税、费、产、社、基、科、贷、息"九个渠道的新格局,它具有目的性、合法性、多样性、非偿还性四个特点.拓宽高校收入渠道的措施是:积极组织创收,为高校发展提供资金保障,加强收费管理,使收费公开透明.  相似文献   

12.
清代前期,长距离贸易的兴盛,推动了不同经济区域之间的商品交流,粤海关也由此成为全国最主要的商品流通枢纽之一。清代前期粤海关对全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既为全国各大区域之间的经济往来提供了平台,促进了全国各区域之间的商品流通,满足了市场需求,又推动了广东自身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乾隆朝以后,粤海关税收增长主要依赖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发达的交通、优惠的外贸政策以及繁华的商品流通所致。  相似文献   

13.
前燕是十六国前期影响较大且较为强盛的一个政权。前燕统治者都具有较高的汉文化素养。前燕的法制原则:前期法简刑慎;中后期法峻刑严。前燕除承用晋制外还制定了一些法律制度:选官方面,多途径罗致人才;经济制度方面,开园苑,定税制,罢荫户;刑事法规重点打击危害君主专制、破坏经济制度的行为。前燕的司法机构相对健全,注重司法官的选派。  相似文献   

14.
表笺问题一方面是指由于撰述不当而引起的表笺格式、文辞等方面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指由此而引发的两国外交争端问题。清初与朝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矛盾,是引发表笺问题的根本原因,表笺问题是两国间矛盾冲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产品生命周期中供给的技术与成本特征以及由此决定的对需求方面的自然要求 ,讨论了社会收入分配类型的消费需求结构 ,从购买行为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的角度出发 ,研究了三种主要的社会收入分配类型对产品创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客观要求财政收入应确保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需要 ,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体 ,财政收入具有法律约束的规范性 ,而目前我国的财政收入在规模上和结构体系上存在着诸多扭曲现象 ,必须对其进行修构 ,实现财政收入规模和结构的优化。  相似文献   

17.
张之洞与清末法制改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探讨了张之洞在清末法制改革中所扮演的倡导、示范改革 ,又阻止改革深入的复杂角色 ,并分别从主客观两方面对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论清代的诉讼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控告方式有自诉、告发、公诉、纠举等几种。清代对起诉有种种限制,人民群众在进行控告时,不得奸告、不得匿名揭贴、不得越诉,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控告,但为了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对一些危害社稷稳定的重大犯罪又鼓励老百姓进行控告,并且不受控告限制。清代有权受理诉讼的机构是州县、府道、司、督抚等,这些机构在受理诉讼时,也受法定程序的限制。总之,清代的诉讼是有限诉讼。  相似文献   

19.
清朝定鼎中原后大量吸收中原传统的祭祀文化,并且保留了满族固有的祭祀特点,使其形成一整套祭祀制度。其中的大祭、中祭、群祭,包括:祭天地,祈谷,雩祭,祭太庙,祭社稷,祭孔子,祭天神,地祇,太岁,祭日月,祭历代帝王,祭先农,祭先蚕,祭关帝,祭文昌帝君,祭先医、贤良、昭忠等。堂子祭天包括:元旦拜天礼,出征凯旋拜天礼,月祭拜天礼,立杆大祭礼,浴佛祭天礼,马祭等。祭祖陵是清朝礼制中的重要内容。家祭包括:皇帝家祭,亲王世子、郡王家祭,贝勒、贝子、宗室公家祭,品官家祭,庶士家祭,庶人家祭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