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交往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哲学范畴。深入探讨交往的哲学蕴涵,不仅对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而且还有助于推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进展,从而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系统揭示和解读了马克思哲学视野中的交住范畴的含义。作者认为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概念,就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这种活动归根结蒂是一种交往实践活动。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吴迪 《南方论刊》2022,(2):94-96
马克思交往理论诞生于19世纪欧洲各国霸权与殖民地的扩张、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的时代,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重要的内容。人生存于社会上必然伴随着实践和交往活动,马克思的交往理论中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还有人与社会和人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以马克思交往理论为基底,从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交往环境、交往内容和交往形式三个方面入手,探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关系,思考如何把思政教学效果最大化发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对交往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在马克思思想的不同时期,"交往"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并形成了普遍交往、现实交往、交往异化、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世界交往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交往理论。其二,马克思更多的精力花在具体的、现实的、物质的交往方式、形态、活动的研究上。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发展可能性,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巴赫金的交往思想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当代发展中最贴近审美活动的思想,或者说,只有到了巴赫金那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才真正转化为审美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4.
"媒介化"作为社会演化的"元过程",是影响社会系统和人类生活变革重要的持续性力量,互联网和数字技术推动社会全面进入深度媒介化阶段,数字媒介因此重新定义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和交往方式,形成新的"云交往"实践.场景作为社会交往的决定性构成,其数字化重构是现代社会交往形态变化的重要表征."云交往"中场景的分享与共在、流动与固化、私密与开放、公正与歧视等内在矛盾,也为数字环境中的交往实践制造了诸多伦理难题.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实践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表现为劳动和交往两种基本的活动类型。正是通过对劳动和交往的分析,马克思阐明了人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在历史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了现实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而形成了对历史的双重阐释。五大形态理论与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的统一,也只有在对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分析之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6.
问题是一个时代最为强烈的回音,而文化理论的问题只有在与社会发展实践的交融和互动中才能得以延展和深化。在西方传统实践哲学话语体系中,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费尔巴哈,他们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文化维度抑或是文化与实践的内在关联。把文化的实践形态纳入社会总体实践的基本类型,进而在实践的基础上理解文化内涵及其演进规律,是马克思所创立的唯物史观的题中应有之意。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中,通过对马克思实现哲学变革的实践思维基本原则的澄清,我们可以窥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本质和价值旨向,也即是文化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总体的一部分所彰显出的人类精神实践的基本内容。对现实的人及其文化实践的合理阐发,正是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实践使命,走向实践的文化可以称之为唯物史观的文化表达。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实践对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传统的超越为历史参照,以马克思的整体学说为宏观背景,并以对"异化劳动"的个案分析为微观透析点,论证了马克思实践观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论的维度,并指出这种存在论的内涵主要在于:实践是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存在世方式;实践包含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态,由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改革、伦理道德实践、精神实践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活动方式组成,可以视作广义上的人生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往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8.
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类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必须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可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交往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实践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市场经济社会,作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系统或社会形态,其交往活动也应有独特的本质与地位。任何交往活动,都是从一定的前提出发,运用一定的手段,实现其目的的过程。至今为止,可以说人类经历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阶段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阶段。而市场经济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前提、目的和结果上都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社会交往活动的前提,不在人自身…  相似文献   

9.
家庭文化是一定社会的家庭物质文化生活形态和精神文化生活形态。家庭的物质文化表现为家庭的建筑、陈设、生活资料、服饰形式、饮食状况、家庭结构、种族等物质性内容。家庭的精神文化表现为家庭功能,伦理原则、家庭关系,生活方式、价值观、文化、教育、宗教信仰等精神活动特点,以及社会关于家庭的法制。家庭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家庭与社会文化具有同质进化的紧密关系。因此社会的变革也引起家庭生活的变革。 一、家庭是社会的“文化集成” 不同时代的家庭是不同时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载体和表现。家庭文化与社会、民族、历史的文化具有趋同性。因为家庭生活是社会的物质文  相似文献   

10.
交往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地位。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交往活动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属;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交往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于生产活动的实践形态,而且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前提、目的和主要方式。因而,交往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的核心。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交往理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实践活动,作为人的存在和发展方式,体现了社会主体间的关系,是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交往理论的核心内容,有助于从思想道德素质的形成、思维方式的转变等方面挖掘其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意蕴,并以此为引导,建立以交往为纽带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主体间关系,实现以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共同发展为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建构,实现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微时代”是集微信息、微社区以及微媒体等多种媒介形态为一体的新传播时代,它不仅蕴含信息传播方式,而且蕴含着人们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作为新传播方式的实践主体之一,大学生在微平台中的人际关系逐渐异化,其交往已丧失了传统交往的伦理蕴涵,这不仅使现实生活领域日益遭受挑战,而且不利于大学生美德的养成与完善。鉴于此,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规避大学生交往价值功利化、加强微平台中隐性德育的渗透、加强网络精神共同体的构建等方式,或许是大学生超越网络交往异化,形成网络共同体认同感和归属感,最终构建和谐伦理共同体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是马克思终生的研究课题,市场经济理论不仅是马克思最重要的经济学理论,同时也是马克思最重要的哲学理论。然而,我们却长期忽视这一理论,这一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理论反思。一、新的视角在《资本论》第一手稿中,马克思以交往方式为尺度提出了人类历史的三大社会形态。他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主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李琦 《兰州学刊》2007,3(6):10-12
不同于当代西方的交往哲学,马克思把交往关系立足于现实的人和人的现实活动中,交往活动也就有了现实的实践基础,从而使得交往问题的研究实现了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论转向.可以说马克思的交往理论是建立在实践论基础之上的现代交往理论.以实践论的视阈来探析马克思的社会交往思想,对于我们重新审视现代社会的交往,深入研究当代的交往问题,坚持和发展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生存论理解马克思关于交往的历史作用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认为,人是在和对象的双向敞开过程中展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这一展开过程表明,人作为现实的个人,就是他的活动和物质生活条件,二者构成人的存在方式。这一存在方式既是生产的,又是交往的。交往作为人的先天规定性,内在于人活动中,是人的生产及其一切活动的前提。有生产就有分工,分工使人的生产及其活动呈现出多样性。而交往使生产与分工获得现实性意义。马克思正是从生存论路向上,以生产为基础,以交往和分工为轴心,以人的发展为尺度,提出社会演进的三大形态理论的。  相似文献   

16.
个人交往主体性的三维呈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个人交往主体性,是主体性研究走向具体与深入的表现。作为一种关系质态,对其进行呈现,必须借助一定的载体。在主体依托下,个人交往主体性表现为个人交往主体性意识、需要和能力;在活动视阈中,个人交往主体性可从经济、政治、文化、日常生活和媒介技术等方面进行阐述;在关系格局上,个人交往主体性主要通过人我关系和群己关系两个方面予以表达。要言之,可借助个人主体本身、动态交往活动和静态交往关系等载体,对个人交往主体性进行三维呈现。  相似文献   

17.
汪怀君 《北方论丛》2011,(5):140-144
"交往理性"是理性的崭新形态,它再次张扬了理性价值。以交往理性为根基所形成的道德实践即为商谈伦理。商谈伦理是交往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依从真实性、正当性、真诚性基本价值规范而达致相互理解的过程,它能够克服"道德分化"的困境,形成非强制性的伦理共识。而伦理共识的最高境界就是在面对差异与分歧时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宽容、相互包容。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认为实践这一范畴包含两种活动形式,一种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对象性生产实践活动,另一种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在这两种须臾不可分离的实践活动中,主客体的内涵及其关系是不同的.这是本文分析的第一个基本问题.在此基础上,针对社会交往实践活动,分别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在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在一定过程和条件下,人是主体角色和客体角色的统一体.本文分析的目的在于,明确社会交往实践活动中的人是平等的主客体角色的统一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并不是主客二分的.旨在为建立人与人之间平等和谐的交往关系提供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9.
交往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人与人交往关系的融洽与和睦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中西方在不同的文化积淀、具体的历史环境形成了相异相通、各有千秋的交往伦理文化.通过对中西交往伦理的合理整合,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积极的理论启发和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20.
新实践美学在继承马克思“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的物质活动”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从本体论、发生论、认识论、交往论和价值论的角度对实践进行了阐释.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以劳动为中心的社会实践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本原和本源;从发生学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人类社会和“人的感觉”生成的前提和基础;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社会认识世界的方式、中介和桥梁;从交往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与自然、人反思自身及实现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手段;从价值论的角度看,实践是人类确证自己的本质、实现自身价值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