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积淀说”是李泽厚用以揭示人类审美心理的产生、形成和结构的重要理论,也是他用以沟通“工具本体论”与“心理本体论”的一个重要桥梁,因此,在李泽厚所建构的主体性实践哲学美学体系中,“积淀说”占有特殊重要的理论地位。  相似文献   

2.
“积淀说”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泽厚先生提出来的“积淀说”被某些人认为是我国五六十年代美学研究的唯一有价值的成果,但深入研究即可发现,“积淀说”在理论上根据不足。 一、何谓积淀? 据李泽厚先生说,“积淀”这个词是他受了克莱夫·贝尔“有意味的形式”的启发而创造出来的。他给的最基本的解释是:“所谓‘积淀’,正是指人类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才产生了人性——即人类独有的文化心理结构,亦即从哲学讲的‘心理本体’,即人类(历史总体)的积淀为个体的,理性的积淀为感性的,社会的积淀为自然的,原来是动物性的感官人化了,自然的心理结构和素质化成为人类性的东西”。从这段话看,“积淀”指的是人性产生的过程,“积淀”的意  相似文献   

3.
建构——积淀与超越的中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八十年代中期,刘晓波以其“突破说”向李泽厚的“积淀说”提出了挑战。经过一段时间的岑寂以后,现在美学界对这场论争又引起了关注。这种讨论对于美学、哲学、文艺学、文化学乃至心理学的发展,是不无裨益的。笔者思考的问题是:积淀是必然的,超越 (或曰“突破”)是必要的,它们之间可不可以达到统一呢?这种统一的契机或中介又是什么呢?本文仅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谈谈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方面——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及其同积淀、超越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诗歌的本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从“诗六义”出发,把“赋比兴”放到人类学理论的框架之中,探索赋、比、兴与人类精神起源的内在联系,及其各自的历史积淀过程,以历史积淀界定其内在结构,对中国诗学的“赋比兴”说进行全新的阐释,就可能意外地发现中国艺术精神起源中的“发生学逻辑结构”。  相似文献   

5.
“积淀说”在李泽厚的实践美学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如何对“积淀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本文试着从“积淀说”的缘起,积淀的过程.“积淀说”的内涵,“积淀说”的辨证分析四个方面阐述,以期把握这一理论。  相似文献   

6.
高建平 《学术月刊》2022,(3):183-192
“积淀说”在当代中国美学和哲学中影响巨大,但这一理论有着严重缺陷。首先,这种理论所持的理性积淀为感性的思路,造成美学的过度理性化;其次,内容积淀为形式忽视了形式有着自身独特的、不依赖内容的起源;再次,对“实践”也不能理解为依照理性来实施行动,而应该理解为“感性活动”。最后,“新感性”要建立在“实践”基础之上,它既不能变成“理性的感性呈现”,也不能看成是原始本能的激情迸发。“新感性”是感性经验的积累,感性生命力的焕发,也是感性与理性的互动。  相似文献   

7.
《学术月刊》编辑部: 尊刊1993年第5期发表的陈炎《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一文(以下简称陈文),为《新华文摘》所转载,影响甚大。阅毕此文发现,该文虽然论述严谨,但在史实方面却有所疏漏。特在此提出若干补证。 陈文在论述了李泽厚的“积淀说”之后指出:“当李泽厚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乃至崇拜之时,刘晓波却开拓了自己的‘背叛’”(指提出“突破说”),又说,“从严格的理论意义上讲,刘晓波并不是进行这种‘背叛’的‘第一个人’”。根据我所掌握的资料,在刘晓波1986年7月提出“突破说”之前的4年中,已有一些学者直接地、明确地对李泽厚的“积淀说”提出了批评,并且提出了“刚好弥补了积淀说之不足”的系统的理论学说。  相似文献   

8.
本文所要研究的思维结构,是一种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它与特定的“民族文化结构”和“民族社会结构”一样,也是在一些民族漫长的物质实践和精神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构造、积淀下来的历史成果。所不同的是,这一思维结构较之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有着更大的隐蔽性和抽象性,它甚至可被视为一种无内容的形式,是一种思维定势和心理框架。然而这种“无内容的形式”一旦形成,便又会反过来决定和制约着具体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创造过程,即赋予那些“无形式的内容”以特定的结构方式。从这一意义上  相似文献   

9.
中国士大夫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好,这种文化心理积淀,可称之为“山水情结”.明代文人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的倜傥之士,对山水更是一往情深,以至嗜水成性,爱山如命,“以性灵游,以躯命游”.其山水情思在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中又注入新的因子,添上新的色彩,显得格外绚丽奇特.明代中叶以来的雅士几乎无人不好游.  相似文献   

10.
郭盛的小说集《远山一片苍凉》,充分体现了作家的“黄土村情结”,他关注的是社会最底层、挣扎在贫困线上的小人物,透过他们的灰暗生活,传达出一种苍凉的人生况味。郭盛小说还透露出与城市的疏离、对立,这既有“个人无意识”的宣泄,也是民族心理的积淀。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积淀的角度论证废名小说创作的重要原型母题———追寻精神家园 ,通过对他所展示的两个世界 (“黑暗的世界”和“和现实隔了界”的理想境界 )的对比分析 ,指出他笔下的史家庄 (陶家村 )世界是家园原型的“置换变形” ,探析了废名营造家园世界的价值取向和时代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天人之辨”、“天人合一”问题历来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精髓之所在。那么,如何对这一古老的命题进行一番全方位的评估呢?我们认为:一、“天人合一”究其实质是个哲学命题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这一命题的奥义及所表现出来的中国哲学精神在神州大地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它已积淀,凝结为中国人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思维模式、生活方式和道德习惯。“天人合一”首先是个哲学命题。说它是个哲学命题,因为它是人与自然、思维与存在、主体与客体这样一些永恒的哲学主题在中国传统思想中的历史表现。对此,中国…  相似文献   

13.
本文论述先秦儒家在伦理美育活动中,把造就“君子”、“仁人”、“圣人”的德育宗旨升华为“美人”、“美政”、“美天下”的审美理想,又用中和之美的审美尺度,把儒家理想人格的文化心理结构积淀于人格美的审美形象之中,从而把美与人类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把人的品德、精神、人格、心灵纳入了审美范畴,开拓了中国古典伦理美育的先河。  相似文献   

14.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洛的“心理距离”说与王士祯“清远”诗论之比较张光兴E·布洛(EdwardBullough,1880-1934)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一生著述甚多,但真正奠定他在世界美学界地位的是《作为一个艺术中的要素与美学原则的"心理距离"》一文...  相似文献   

15.
屈原创作的情感体验与迷狂心理苏昕近年来,心理学研究方法走进屈学研究领域,令人耳目一新。但有的学者提出屈原是“狂人”、“变态人格”、“精神障碍”,笔者有不同看法。所谓的“变态”,实则是他创作时心理的高强度体验达到极致,产生了“迷狂”这种超常的感受及行为...  相似文献   

16.
船山诗词的“梦境”是他在特定心理空间对审美意象进行审美观照的生命精神家园。在他审美生命态度升华的“气韵说”与“幻境”梦、审美生命意象建构的“情景说”与“清境”梦、审美生命体验节奏的“势意说”与“壮境”梦相印证下,有着浓郁的古典生命美学意味。  相似文献   

17.
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鲁迅以其对国民性的思索深刻地体现了新文化运动的本质精神。鲁迅说:“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①改造国民性,实际上就是清理民族文化心理中消极、恶劣的历史积淀及其文化根源。文化与心理是互为因果的,一定的心理状态总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而心理现象本身则又是某种文化现象的体现。在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文化,已内化于国民的文化心理和行为样式之中。就是说,植根于传统小农社会基础上…  相似文献   

18.
陈炎同志对“积淀说”与“突破说”的讨论文章在本刊第五期发表以后,编辑部陆续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提出不同的看法。为了进一步展开讨论,以便在总结八十年代美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开拓九十年代的美学研究,本刊在6月28日邀请上海美学界、出版界部分专家、学者就“如何认识评价‘积淀说’、‘突破说’”,“‘积淀说’、‘突破说’对我国美学研究的影响”,“美学研究中理性与反理性、传统与反传统、文化与反文化的关系”,“九十年代美学研究的方向”等问题进行座谈。现发表这次座谈中的两篇。本刊将陆续发表有关文章,欢迎大家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9.
"积淀说"最早是李泽厚在美学研究中提出来的,将思想重点转向中国哲学后,又用来说明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三十多年来坚持以伦理心境解读性善论,最初就是受到了李泽厚的影响。与"积淀说"相比,我对性善论的诠释可以叫作"结晶说"。"结晶说"虽然脱胎于积淀说,但二者又有多方面的差异:"积淀说"重在文化-心理结构的分析,重在解说"先天而先在",重在建构"情本体",而其实质是放弃本体;"结晶说"重在性善论的解读,重在阐发"后天而先在",重在重构"仁本体",目的是将道德本体讲透彻,坚持好。二者之同异,不可不察。  相似文献   

20.
漫议杜诗的情感世界赵升平诗是表达情感的。情感之于诗,是精灵,是支柱。作为千古诗圣的杜甫,其诗作的强大魅力,主要不在它积淀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社会历史内容,而在它凝聚了个人思想感情的丰富内涵,所以近代大思想家梁启超说他是“情圣”。然而长期以来,尽管研究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