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概念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群体分类体系.近代“民族”的使用始于西方术语翻译和汉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明显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理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长期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围绕民族译名及民族形成问题出现过几次论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益朝解构和多元反思的方向发展.综而观之,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导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使用灵活的独特话语体系.目前学界对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使用不够规范,建议把民族国家作为特指性概念专门指称西欧早期民族国家,而把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泛指性概念,用来指称所有时期和类型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交往理论包括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综合交往观、以主体间性为特征的社会交往观和以普遍相融为归宿的世界交往观,它为深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概念认知提供了一种解释性框架。基于此,就概念内涵而言,民族交往是以经济性互动为基础的民族全面交往,民族交流是以主体间性沟通为原则的民族双向交流,民族交融则是以共同性增进为导向的民族有序交融。就内在逻辑关系而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族际普遍联系互动与民族关系动态演进中的一个“连续统”,这个“连续统”以民族交往为系统结构,以民族交流为系统过程,以民族交融为系统功能。就外在逻辑而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存在着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历时性与共时性的统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统一这三重逻辑关联。  相似文献   

3.
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古希腊是“一个民族、多个国家”的典型。在古希腊民族的发展道路上,交织着两种相反相成的动力,即各自为政的“各别主义”和相互认同的“泛希腊主义”。①同时,古希腊人还同被他们称为barbaroi②(“蛮族”)的其他民族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和交往。正是在对这种民族内外状态的认识中,古希腊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概念。本文将通过分析古希腊语中表达“民族”概念的名词和引证相关的古希腊文献,管窥蠡测古希腊人的“民族”概念,并期望这项研究对民族学某些理论问题的研究能够小有助益。一古希腊人用来表示“民族”概念的名词有三个:ethnos…  相似文献   

4.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研究界引入了西方ethnic group概念,采用台湾学者翻译为“族群”,并逐渐使用起来.随之,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持续至今,涉及“族群”概念与特征、“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在中国应用中的错位和泛化问题,特别是涉及能否以“族群”替代我国现用的“民族”的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关系到以“族群”理论还是以“民族”理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的理论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意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改变中国现行的民族方面的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5.
周平 《世界民族》2023,(2):1-13
“民族”概念作为描述工具和分析工具,随着民族国家的构建及其影响扩大而被广泛使用后,人类演进中结成的各种稳定人群共同体皆以“民族”来称谓。人是社会性动物,天生就有聚族的本性,民族只是人类聚族本性的结果和形式。然而,个体的人被联结成为民族共同体,是经由一系列聚民为族的机制实现的。民族具有将人口个体整合为整体的机制和功能。这样一种具有底层逻辑意义的人口整合功能,经由国家民族、文化民族两种基本的民族类型而分别加以体现。两种民族的人口整合功能存在着质的区别,但又不可避免地纠缠在一起,进而对人口个体、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形态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民族研究必须关注这一重要的内部机制,探讨其形式和功能,进而构建关于民族的内部性叙事。  相似文献   

6.
楚民族层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楚文化研究中民族问题是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概念和正确的理论,对楚民族族源、演进阶段的划分,民族结构的层次分析,都是很有意义的。 (一) 在楚民族研究中,对族源问题的探讨已经做了不少工作。目前有华夏说、东夷说、土著说、西来说等说法。各种不同的观点都有自己的理由和证据。而楚人自己供认为高阳氏之苗裔,又常自称为蛮夷,看来华夏族和土著居民都是楚民族的族源,而真正的楚民族应该是华夏族的一支与土著融合的结果。我们不妨对“祝融八姓”和“陆终六子”重新作一番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 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纵观19世纪以降民族主义思潮的发展历程,总体上可以划分为“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与“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系谱论”民族主义观试图将“进化论原则”与“民族观念”相结合,从历史演化的线索中审视某一民族并分析其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性;“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民族主义研究有其特有的方法论和可能性的历史前提。西方现代民族国家的建构虽然依托于作为意识形态的民族主义,但是在民族共同体范围内的“民族自决”、“民族身份认同”却与政治场域中的“公民权利”、“公民身份认同”发生内在性冲突。系谱论民族主义观侧重于从民族有机体“自然演进”的角度在“时间维度”上解决这一问题,而反系谱论民族主义观则强调要从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主体性建构”的空间维度化解这一矛盾,但结果证明,两种民族主义观念都无法顺利走出民族主义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民族”是一种多元、多维和多层的综合性的社会存在 ,因此 ,随着观察者的立场、视角和背景的不同可得出不同的结论和定义。本文仅根据欧洲委员会的相关文件中使用“民族”和“族群”的情况 ,从考察欧洲法律文书对相关概念的界定和使用入手 ,探讨“民族”的政治属性 ,并以此展示近几年在国内广为流行的“族群”与“民族”的关系问题。充分认识“民族”的政治属性 ,将有助于我们消除在对待“民族”概念上的一些误解 ,有助于提高对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理性认识 ,在实践上有利于各民族在国家层次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11.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朝鲜族的对外劳务输出业务取得了巨大成就 ,这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而且也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认为 ,朝鲜族的对外劳务输出业务是一项新兴事业 ,具有利国利民的积极意义 ,主要表现在 :为消化朝鲜族地区的过剩劳动力提供了渠道 ;增加了劳务人员的收入 ,使这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带动了朝鲜族地区经济的发展 ;为国家创造了外汇 ,支援了国家建设 ;提高了民族素质 ;有利于发展外交事业。在中国对外劳务输出事业不断发展完善的宏观背景下 ,朝鲜族应抓住机遇 ,采取措施 ,在中国的劳务输出史上谱写出新篇章  相似文献   

12.
李雪章 《民族论坛》2012,(6):107-109
昭通在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过程中,起到过重要的历史作用,也是彝族及彝族文化发展、形成的核心地区。作为彝族文化的发祥地,昭通的彝族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特征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又与其他地方彝族的文化有一定联系与共同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民族问题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全党要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民族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等特点;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等等.  相似文献   

14.
抗战期间,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一文,在昆明报刊上引发了一场关于中华民族"一"与"多"之间的理论争鸣.以顾颉刚为代表的支持"中华民族是一个"的理论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抗战这一时代主题,为抗战大业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智力支持.以费孝通为代表的主张中华民族"多元"的理论观点,则与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观是一脉相承的,更具学理意义.民族理论的争鸣,同时拓宽了民族史研究范围,一定程度推动了民族史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论和谐而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与《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一文对话:1949年以前,汉语“民族”一词和包括它的词素在内的古典民族概念表达形式构成了数千年生生不息的自组织系统,这个系统使得近现代舶来的西方民族概念纷纷本土化;1949—1989时期,毛泽东在斯大林模式干扰中保留了民族概念的中国话语权,费孝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创立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1989年以后,封闭体系的解构和多元争鸣促进了中国民族理论的耗散变化,这一时期流行的“族群”可以看成中国民族概念系统中的一个分形元。最后从和谐系统的高度,给出满足国家语境、民间习惯、历史传统三个条件的定义:民族是人们在社会复杂作用下通过历史渊源或现实利益等多元认同而形成的有特定的族称和相应的文化模式的自组织系统。  相似文献   

16.
“家西番”之称谓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青海,人们把生活在青海省湟中、湟源、大通等地从事农业生产,使用汉语、生活习俗受汉族影响较大的藏族群众称呼为"家西番"。认为"家西番"是"住家耕田"的藏族,"家"是"有固定住房的意思",区别于游牧的藏族,这是人们望文生义的结果,笔者认为"家西番"是一个藏汉合璧的称谓,"家"即藏语汉族(■)的音译,"西番"又是汉族对藏族的叫法,"家西番"义为"像汉族的藏族",类似的叫法在藏族内部也有,安多藏区牧民就把农业区的藏族叫作"家绒娃"(■)、"家绒"(■),义为"像汉族的农民",嘉绒藏族的族称也许就是这么来的。  相似文献   

17.
白贵  马骐 《回族研究》2004,(2):92-97
回族由于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原因 ,对信息传播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握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 ,真正实现回回民族的历史性的跨越式的发展 ,大众传媒作为一种资源 ,对促进回族的进步有着亟待挖掘的巨大潜力。要实现回回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加强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建设 ,意义深远。透视大众传媒在回族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思考什么“有所为”、什么“有所不为” ,科学研究如何对这种资源作最大限度的发掘 ,是当前一个应该认真研究和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民族地区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提出了重构信息传播模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自1949年以来,中国参照苏联模式建成一个"多民族国家",在50年代开展了"民族识别"工作,政府组织专家学者深入各地调查,最后正式"识别"出56个"民族",这样一个民族格局构成了现今中国民族关系的基本框架和所有制度、政策设计实践的基础。为了更加深入地分析建国后60年中国在民族工作方面的实践,反思在民族工作中出现的经验和教训,重新思考并开展对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口述史调查,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和社会背景,讨论这一格局对今天中国民族问题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讨论了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特点,民族问题研究者面对的几大难题,简略分析了"民族识别"工作的基本情况。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在思想和观念上得到解放,学术理论上也开阔了视野,对于20世纪50年代"民族识别"工作的再认识,理应成为今后中国族群问题一个重要研究的专题。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我国现阶段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在我国民族关系上汉族与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之间"三个离不开";"三个离不开"是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进步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趋势;社会主义时期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的矛盾基本上是人民内部矛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重要原则,等等.  相似文献   

20.
“清真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伊斯兰教中国化的产物,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本文是从狭义上提出这一概念,也就是回族“清真文化”,体现了回族文化内在特质。我们认为发现和挖掘回族“清真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回族文化发展所应具有的一种“自知之明”。当代回族“清真文化”的“美人之美”对于回族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