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的语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隐喻研究是当代哲学运动中的语言学、解释学、修辞学“三大转向”的一个重要的汇合点。本文在考察了隐喻研究的当代背景特征后 ,从语言哲学的角度指出并说明了在特定语境中语形是隐喻的载体 ,语义是其本质 ,语用是其生成方式 ,从而给出了一个较为细致全面的隐喻的语境分析 ,并指出了一种朝向语境论的隐喻研究走势。  相似文献   

2.
中西隐喻文化及文学翻译的隐喻存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可 《江西社会科学》2006,(10):183-186
沉浸在问题与思考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许多问题在传统的研究领域内已找不到答案,而这即是隐喻由一个单纯的修辞手段蓬勃发展成为一门热门学科的前提和原因。本文概述了二千多年来中西方隐喻文化研究的历史、现状的进程;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隐喻研究日趋白热化的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以及90年代首次亮出“隐喻学”旗号的中方代表人物、作品和观点。对西方语言哲学研究领域的代表人物的作品及观点亦进行了借鉴,将隐喻理论引入到文学翻译实践理论中,并提出了非传统的文学文本翻译实践的思维方式与观点。  相似文献   

3.
中西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哲学的传统也是文化的一种,因此它们的不同也就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本文笔者试着从隐喻学的角度来作一个比较。隐喻研究是近年来研究的一个重点。哲学语言的隐喻已经不再陌生,然而这些语言的背后,和哲学传统关系最密切的概念也是有隐喻性的,而这个隐喻的原型是来源于自然界的。本文就以‘冰”与“火”这两个最重要的隐喻原型来进行中西传统哲学的比较。  相似文献   

4.
在常人看来,哲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很空阔,很玄虚,搞哲学的人都爱钻牛角尖,都爱刨根问底,好像哲学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对一个人谈哲学问题,好像根本不会关其痛痒。其实,哲学是明白学,辩证法是明白法,哲学是“思(想)”的学问,搞哲学研究的是“思(想)”者。因此,哲学何所“思”,也就是“思者何所为”。人们常说,哲学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哲学就是对事物本质、规律、内在联系的“思”。那么,何谓现象,何谓本质?为了理解这个问题,哲学家们一直在辛勤探索。本质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甚至也不是黑格尔所说的具体概念。那么,本质在哪里?我们…  相似文献   

5.
光源隐喻与哲学的叙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光源隐喻”出现在哲学家们对“一”的迷恋、对“真正的存在”的追寻中 ,它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基本叙事模式。这个隐喻实际上深藏着历史上各个时期的哲学或哲学家运思的秘密。柏拉图的“洞穴喻”为西方哲学思想精心设计了一个“光源隐喻” ,它标明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道路。希腊化时期、罗马时代以及延绵一千余年的基督教的中世纪 ,西方哲学形而上学在终极视域与上帝观念的相遇是通过将基督教上帝“光源”化来完成的 ,中世纪的上帝观念是一个实体化的“永定之光”的观念。近代精神是用“光源化”的理性观念取代“光源化”的上帝观念。一旦意识到 ,在启蒙散播的光明中 ,“一切客人中最可怕的客人”──虚无主义之到来 ,那么就会明了 ,现时代哲学的命运取决于我们如何面对那起构造作用的“光源”丧失“隐喻”魔力的处境  相似文献   

6.
哲学文本中的隐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德里达认为哲学家在阅读传统文本时对它们的修辞复杂性没有足够意识,他以隐喻为突破口,来解构哲学与文学这一根深蒂固的二元对立.本文试图区分原根隐喻、修辞隐喻和论证隐喻.从而说明德里达的观点使我们充分注意到文本中的隐喻.并力图表明.由此不应导致把哲学文本中的隐喻与文学文本中的隐喻混为一谈.在哲学文本中.语言的另一种基本力量——逻辑在起主导作用.如果说隐喻是为了说得好.逻辑则是为了说得真.在追求真理的哲学以及其它各门科学中,隐喻自然要服从于“说得真”这个最终认知目的.所以.哲学与文学的二元对立并不因隐喻而被解构.  相似文献   

7.
当代隐喻学跨学科多元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喻研究的历史不论中西都源远流长,当代隐喻学更是呈现出跨学科多元研究的特点,将隐喻与认知、真理、概念、主体、欲望、文化等根本问题联系起来。本文旨在揭示多学科同时出现隐喻热现象背后的深层动因,它们的学理根源、反映的时代文化精神,研究的基本内容、观点和趋向。  相似文献   

8.
围绕隐喻这一修辞学、哲学和诗学的共同主题,哈利斯考察了隐喻在不同语境中起作用的过程,探讨诗歌隐喻为什么不仅抵制翻译,而且抵制释义的原因,分析隐喻在哲学文本和诗歌文本中发挥作用的不同方式,比较戴维森和利科有关隐喻的不同观点,揭示了隐喻与现实的本质关联。  相似文献   

9.
西方历史哲学在两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研究主题和研究视角发生了三重转换,一是思辨的历史哲学的式微,分析或批判的历史哲学的兴起;二是德国西南学派对实证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三是由批判客观主义史学而发生的历史哲学的隐喻学转向。  相似文献   

10.
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希腊“爱智慧”一词经历的意义断裂标志着西方“哲学”的开始。柏拉图是其伟大的发端者。柏拉图如何开始了“哲学”?我们从《理想国》中“反对诗人”、“光源隐喻”、“哲学王”三个主题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认为:“反对诗人”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语言维度;“洞穴隐喻”映现了“走向哲学一步”的“本体”维度;哲学王的思想实际拟定了哲学在人类文化中的中心地位。柏拉图使爱智慧成了哲学(形而上学),进而奠定了西方思想的基本方向。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必然是隐喻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里达依据哲学文本中存在大量隐喻的既成事实 ,提出“隐喻是哲学的近邻”的著名论断。这对于开拓人们对隐喻的文化内涵的认识极具启发意义 ,但其论证却是不充分的。隐喻并非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 ,它是所有语言形态中的“共有因子”,它以有限对无限的指涉、以确定对不确定的多向度暗示以及显现本真存在的独特功能 ,超越了普通语言表达哲学的局限性 ,于是隐喻与哲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2.
经济哲学与经济学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九十年代,经济哲学这一新兴学科受到经济学界特别是哲学界的关注。但对“经济哲学”的定义见仁见智,尚无定论。例如,有人说,“经济哲学是一门专指用哲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来研究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学科”。另有人则认为,经济皙学“不是用哲学观点来分析和研究具体的经济问题。经济哲学是从经济中引出的哲学”。我以为前一种说法实指经桥学,而不是经济哲学。因为经济学如同各类具体学科一样,都是在哲学指导下来研究它的特定对象的,但不是哲学本身。后一种说法实指哲学要从经济的辩证运动来丰富自己。而经济的辩证运动规律则是…  相似文献   

13.
周黎燕 《学术论坛》2006,11(4):176-179
沈从文在他的小说世界构筑了一个庞大、缜密、繁复的隐喻网络系统。隐喻,在沈从文的眼里,不仅仅是一种语词转换的修辞行为,更是用以传达人类理解世界、解剖生命符码的哲学行为。在这个意义上,沈从文小说中的隐喻以语言的方式呼应着文学进入哲学的永恒诉求,在语义的转换之际“指引理性不断进行自我超越”,从而成就了中国现代小说史上一种颇具典范的文学型态。  相似文献   

14.
刘占峰 《河北学刊》2002,22(6):56-60
心灵或意识问题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借鉴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最新成果 ,提出了一个“惊人的假说”。本文认为 ,克里克一反传统认识意识的类比、隐喻等间接方法 ,直接深入大脑“黑箱” ,用还原论方法探讨意识的神经机制 ,具有重要的学理和方法论意义。虽然他吹响了意识研究方法论变革的冲锋号角 ,但是他对意识的“困难问题”尚未作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相似文献   

15.
作为一门学科 ,中国哲学的存在已近一个世纪。然而 ,何为“中国哲学”依然是一个需要进一步加以辨析和澄明的问题。在学科的视域中 ,中国哲学通常被理解为研究的对象 ,这一理解的前提 ,是将中国哲学规定为历史中已经存在的形态 (既成的形态 ) :从逻辑上说 ,惟其既成或已然 ,始能成为研究与考察的对象。对中国哲学的上述看法 ,似乎更多地侧重于其历史的维度 ,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国近代哲学”、“中国现代哲学”等区分中 ,中国哲学便主要被视为历史中既成或已然的形态。然而 ,历史地看 ,以往的哲学系统在成为考察与诠释对象之前 ,首先呈…  相似文献   

16.
自杀病学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杀病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是研究自杀现象规律性的科学。研究自杀现象的目的在于预防自杀、控制自杀和对自杀作善后处理。 31年前 ,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学者进行多学科的研究 ,创立了这门新的学科。美国施耐德曼起名为自杀学 ( Suicidology)。笔者根据自杀的疾病性质 ,译名为自杀病学。如同精神病学、神经病学、皮肤病学一样 ,西文都无病字 ,日文和中文都加上一个“病”字一样 ,并无标新立异之嫌 ,而且有点睛之实 ,“自杀病学”者 ,Suicidology也。  相似文献   

17.
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发挥它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有必要开展哲学学的研究,建立一门独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本文想就什么是哲学学,为什么要建立一门独立的哲学学,以及怎样建设哲学学等问题,谈谈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8.
谈哲学教学的审美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名学者赵鑫珊曾深情地呼唤“哲学应给人以美感”(见赵鑫珊著《哲学与当代世界》第45页)。应当说,这在当代中国哲学论坛上,确是真知灼见。“哲学应给人以美感”,不仅对于哲学的研究具有启发意义,对于哲学的教学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哲学教学的审美性质之根据,存在于真善美的关系之中。任何一门科学知识都是真善美的统一,然而,这种统一对于哲学来说更为强烈和突出。所谓真,是指从客观世界的运动、变化、发展中所体现出来的客观事物自身的规律性。哲学作为智慧之学,正是以对真的认识和掌握为己任的。真正的哲学总是能够站在时代…  相似文献   

19.
1 .“中国有无哲学”问题的提出是 2 0世纪以来的事情。在“哲学”这一舶来词传入中国之前 ,我们有自己的经学、子学、儒学、道学、心学、佛家的义学 ,却惟独没有西方所谓的“哲学”。哲学 (philosophy)和科学(Science)、宗教 (Religion)、文学 (Literature)一样都是外来词。“哲学”一词本是日本学者西周在 1 837年译西语Philosophy而使用的 ,然而他的本意是要表达“哲学即欧洲儒学”的意思 ,以“别之于东方儒学也”。后来该词传入中国后却背离了西周的初衷 ,中国学者使用“哲学”一词恰恰是…  相似文献   

20.
哲学就是人学驳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9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理论界对人学的研究又形成了一个热潮。在研究中,对哲学与人学的关系的认识,是意见分歧最大、也最多的焦点问题之一,在歧见纷呈的见解中,“哲学就是人学”和“哲学的当代形态是人学”是近年来较为普遍也甚为流行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