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为了忘却的记念》写于一九三三年二月,是鲁迅先生为悼念两年前在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围剿”中惨遭杀害的白莽,柔石等五位青年作家而写的纪念文章。它表达了作者对于死难战友的诚挚悼念和对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刻骨仇恨,并以坚定的胜利信心激励人们进行更英勇的战斗。本文因为是痛定思痛,所以感情尤其深厚,文笔更加隽永。  相似文献   

2.
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以下简称《忘却》)一文是中学语文教材的传统篇目。有关这篇文章的教学参考资料不少,但其中有些资料对《忘却》写作特点的分析,往往和对鲁迅另一篇纪念文章《记念刘和珍君》(下简称《记念》)的分析雷同,即都强调记叙、抒情、议论的完美的结合,而不注意去分析它们各自的特色。有些教师为了给学生归纳出鲁迅这一类文章的写作特点,也常常喜欢将《忘却》和《记念》相提并论,不加区别。我们认为,这样的分析不够深入,对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水平帮助不大。  相似文献   

3.
再次回到华能中学已经是中考以后的一个黄昏,我带着一颗怀旧、感恩的心再次踏上“故土”,不一样的是这里静悄悄的,隐去了往日里琅琅的读书声。的确,谁也不会在酷热的暑假里跑到学校来找所谓的回忆。依旧走着十分熟悉但必会陌生的路,走过教学楼,走过班级教室,走过操场……最后伫立在老师办公室的窗台前,抑制不住泪水望着那张熟悉的办公桌……第一印象初三刚转到华能中学后,我十分的羞涩。因为到了一个新环境,总会有个适应期的。我很奇怪为什么像我这样一个爱闹、爱笑的大男孩也会这么安静,时常漫无目的地在校园里走。我盼来了第一堂语文课,语…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2009,(10):68-68
田壮壮重写“狼人传说”,杰克逊的《This Is It》10月28日全球公映,还有从小陪伴我们的《阿童木》……经典的作品让我们难以忘记,可—遍遍的翻拍轰炸,真是想忘都难。  相似文献   

5.
中共党史上的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牺牲者是在反对王明而集会时被告密,从而遭国民党当局逮捕杀害,故对事件真相的揭露和对暴政的抗议长时间受到来自国共双方当权者的禁锢阻挠;而二十四烈士之中的柔石等五位是左翼作家,鲁迅和左联冒着生命危险悼念同志和朋友被害,揭露事实真相,使左联五烈士事件造成的影响远大于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这并非鲁迅和左联有意掩盖龙华二十四烈士事件真相,而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向外界揭露真相的唯一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昌森 《中华魂》2017,(10):41-41
80年前,一个漆黑的雨夜,日本侵略者突袭了卢沟桥边的宛平城。为了纪念这个苦难的日子,全国各地相继采取了不同方式进行公祭。美国洛杉矶侨界社团在大洋彼岸举行了“碧血丹心浩气长存”纪念“七七事变”80周年活动。  相似文献   

7.
长深 《中华魂》2015,(3):31-31
距2014年12月13日第一个"国家公祭日"的10天前,新华日报与重庆日报等10家省市党报联手,推出了"国家公祭——悼念南京大屠杀及所有惨遭日寇杀戮的死难者"特别报道。同祭遇难的同胞,砥砺振作的意志。(新华报业网2014年12月5日)十城同祭,这是地方公祭上升为国家公祭后的第一个大动作。"记住历史,但不要记住仇恨",这是已故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遗言。如今,这句话不仅挂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1866——1925)是广东香山县(现为中山县)人,名文,字逸仙。从事革命活动时,曾化名中山樵,后通称中山。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1905年联合华兴会和光复会组成中国同盟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学说与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进行激烈论战。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武昌起义胜利,各省纷纷宣告脱离清王朝而独立,1912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1924年,孙中山先生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在广州召开了有共产党人参  相似文献   

9.
《北方人》2006,(4)
“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从那个年代走过的人对这首诗和诗里的“她”——烈士张志新都不会陌生。当年,正是原《光明日报》记者陈禹山的报道,使张志新成为那个时代最沉重的祭奠。  相似文献   

10.
《为了忘却的纪念》是鲁迅先生为“纪念几个青年作家”即左联五烈士李求实(伟森)、柔石、白莽(殷夫)、冯铿、胡也频而作的。“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他以极度的愤怒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以无限的深情写出了关于五烈士的颂歌。  相似文献   

11.
《左传》的引用方式,较之《尚书》,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就引用的文辞而言,具有首尾综包,自加韵语以及变易文字等特点。从引用的形式来看,既有引经,又有稽古;既有明引,又有暗引;既体现于高雅的引《诗》、赋《诗》活动中,也表现在通俗的童谣、时谚的整理收集上,明显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亦开后世用典之先河。  相似文献   

12.
《左传》的引用方式,较之《尚书》,丰富多样,特点鲜明。就引用的文辞而言,具有首尾综包,自加韵语以及变易文字等特点。从引用的形式来看,既有引经,又有稽古;既有明引,又有暗引;既体现于高雅的引《诗》、赋《诗》活动中,也表现在通俗的童谣、时谚的整理收集上,明显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亦开后世用典之先河。  相似文献   

13.
《记念刘和珍君》是一篇文情并茂感人至深的杂文。鲁迅先生以深沉而激情的语言,简炼的叙事,深刻的议论,浓烈的抒情,倾述出对战友的敬佩与哀念,对中外反动派的“出离的愤怒”,精辟指出“改革最快的还是火与剑”的道理,激励革命者奋勇向前。这样的文章无论以深远的立意,还是精湛的艺术表现,都值得认真学习,但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受到课时限制,因而教学难度较大。按照过去习惯的教法教师滔滔不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杂文《记念刘和珍君》作于一九二六年四月一日,最初发表于当年四月十二日《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后由作者编入《华盖集续编》,这本杂文集一九二七年由北京北新书局出版。刘和珍(一九○五——一九二六),江西南昌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学生,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中牺牲,年仅二十二岁。刘和珍从少年时代起就积极参加革命学生运动。  相似文献   

15.
《记念刘和珍君》中的“程君”是谁呢?目前有两说:一是根据许羡苏的回忆,指郑德音;一是根据陆晶清、张静淑的回忆,指程毅志。她们都是女师大的学生,有的是“三一八”事件的参加者,有的与鲁迅关系密切,在这个问题上都有发言权。可是,她们回忆又如此不同,究竟谁的说法对呢?我在参加注释《华盖集续编》的过程中,也碰到“程君”问题。我们没有机会访问这些同志,但在一九七五年夏查阅报刊资料的过程中,经过初步考订,认为这里是指程毅志。  相似文献   

16.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对儒家经典<四书>的引用多达九处,然而由于语言文字的障碍、思想文化背景的差异以及个人哲学观点的影响,这些引用大多是"创造性的误读和阐发",与儒家原典"貌同而神异".另一方面,在那次"异国思想联姻"中,梭罗与"知音"老庄却失之交臂了.  相似文献   

17.
句有长短,各有千秋,作用各异。在语言表达中,长短句的运用,视需要而定。本文试就《记念刘和珍君》,谈谈长短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记念刘和珍君》不是一般的纪念文章,它既要深切悼念刘和珍等死难烈士,寄托作者哀思,又要无情揭露反动的"当局者"和"流言家"的罪行,还要激励后人继续革命。文章以作者悼念烈  相似文献   

18.
通过实验讨论了插入、删除操作对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影响,复制公式对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的影响,最后得到结论,相对引用和绝对引用是针对公式或函数被复制而提出的,对插入、删除操作,公式或函数的移动,相对引用与绝对引用是一回事。  相似文献   

19.
1925年“五卅”运动以后,我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以及革命学生的爱国运动蓬勃发展。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高潮即将到来。在这样的形势下,日本帝国主义深怕它的走狗北洋军阀的垮台,会(井彡)响它在华的既得利益,实现不了“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的野心,便与北洋军阀互相勾结,狼狈为奸,故意挑衅,制造事端。1926年B月,在冯玉祥的国民军与奉系军阀张作霖作战期间,日本帝国主义见张作霖屡次失利,便公开出面  相似文献   

20.
鲁迅与柔石特别“投合”。在《为了忘却的纪念》中 ,鲁迅对柔石的好感显示了一种毫无保留的态度。究其原因 ,一是柔石和鲁迅都具有一种性格上的张力特征 ;二是文化上的趋同 ,两人都来自浙东 ,都存有越文化优秀传统的印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