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残疾人就业政策: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残疾人8296万,残疾人就业难成为我国政府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国际经验表明,适当的政策可以促进残疾人就业。本文介绍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发现他们的残疾人政策主要集中在收入支持、就业计划和康复计划三个方面。通过比较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残疾人采取的就业政策和措施,得出促进我国残疾人就业的政策启示,包括制订康复计划,转变雇主对残疾人的观念,针对残疾人就业制定专门的法律等。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国有企业改革以来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境遇变化,本文利用1997-2011年CHNS数据库,采用倾向得分匹配(PSM)方法,对城镇非正规就业者和正规就业者收入差距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发现,城镇非正规就业者与正规就业者收入存在显著差异,且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尤其是有雇工的非正规雇佣者、无雇工的非正规自雇者与正规就业者收入差距越来越大,表明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境遇正不断恶化,劳动力市场向着不利于非正规就业的方向发展.这要求在劳动力市场改革中应充分考虑非正规就业者的生存空间,加大对非正规就业者的扶持力度的同时,注重非正规就业政策的差异性,减少劳动力市场扭曲对非正规就业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青岛市城区残疾人就业状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调查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青岛市在残疾人就业机制、就业政策和法规建设等社会保障因素方面还不完善,还存在着许多障碍,严重地影响着残疾人的生活质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影响着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要解决残疾人就业的问题,政府是责无旁贷的,必须建立残疾人就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3年上海市金山区农村户籍务农残疾人基本生活状况调查数据对农村残疾人就业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作了研究,结合实地调研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了目前农村残疾就业存在的困境并且对其成因做出经济解释.研究发现,残疾人的就业具有持续性,有过就业经历的残疾人更倾向于期望重新回到劳动力市场,实现自我价值;然而目前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效果并不是很好:集中就业普遍存在"挂靠"的"假就业"现象,而按比例就业则存在用人单位更偏好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而不是雇佣残疾人的"缴费偏好陷阱",这两者导致了农村残疾人非农就业意愿和就业实现之间存在矛盾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通过我国城镇就业人员结构的变化,分析了我国社会经济结构转型期劳动市场的变化,以在广州所作的1 516份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户口迁移、非户口迁移、常住人口等不同居住身份、业主与非业主的不同就业身份、不同业主类型和非业主的就业单位类型、不同文化程度就业者转换工作的频率,选择和转换工作时的影响因素,收入的变化、目前的收入差异等,初步揭示了不同类型就业者的行为特征和差异.  相似文献   

6.
黄剑  曹洪华  唐杰  王爽 《西北人口》2008,29(5):111-113,119
我国残疾人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区域产业结构和城乡劳动力市场亦有显著区别.本文从区域视角出发,对残疾人就业能力进行分析,依据残疾人空间分布状况和劳动力市场需求差异,提出了残疾人劳动力空间转移的一些途径和相关措施.以期提升残疾人就业率,达到提高残疾人收入和生活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环境规制会抑制农民工城镇就业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和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是否会对农民工城镇就业产生影响?文章从环境规制下厂商对农民工就业需求和环境规制下农民工就业行为选择两方面将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进一步通过1998—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直接影响和环境规制的产业变动效应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间接影响.研究发现: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抑制农民工城镇就业,且高收入地区环境规制对农民工城镇就业的负向影响大于低收入地区;整体上看,环境规制强度的提高会引发企业进行产业转移或产业升级而降低农民工城镇就业需求;分地区看,高收入地区环境规制强度提高主要通过产业升级效应对城镇农民工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产业转移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低收入地区环境规制强度提高主要通过产业转移对农民工城镇就业产生抑制作用,产业升级效应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自推行计划生育工作以来,一直比较重视利益导向的引导作用。原《浙江省计划生育条例》和2002年出台并实施的《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在利益导向方面都有诸多的创新之举,基层在实践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前三年,各地因地制宜地出台了许多政策和措施,对于深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和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产生了重要的作用。然而,浙江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利益导向措施,针对城镇干部职工是明确的,而对于农村农民的奖励和优先优惠多为授权性规定,制订具体政策的主体是县市区。  相似文献   

9.
工作和家庭的两难平衡是影响个体生育意愿的重要因素。利用2021年7~10月一项针对平台就业者的专项调查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下衍生的平台就业对个体生育意愿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平台就业显著提高了个体生育意愿,特别是一孩和二孩的生育意愿,且这一促进作用在女性样本中表现更加明显。机制分析表明,平台就业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平衡工作和家庭机制来提升个体生育意愿。进一步的异质性研究显示,平台就业对个体生育意愿的提升效应主要体现在城镇地区以及高中和大专这些典型学历个体。这些研究发现为通过促进更加灵活的就业形式来改善个体生育意愿提供了经验证据,对构建更加生育友好的政策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基于新家庭经济学理论,分析了中国城镇已婚妇女就业对生育的微观影响,同时检验了个人资本(受教育程度和户口性质)和经济支持(丈夫收入)的调节作用.分析结果发现:城镇妇女的就业对其生育(生育数量和初育年龄)存在消极影响;总体上个人资本会增强妇女就业对生育的消极作用,但经济支持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研究还针对妇女生育与就业的矛盾及未来政策着力方向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就业统计的一致性:事实和政策涵义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针对国内外学术界对中国关于就业统计的疑问,文章从就业增长、真实失业水平和劳动参与率变化等方面,系统考察统计数字的一致性问题。文章揭示了下岗与登记失业之间的消长关系、按照国际通行定义计算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以及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及其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公共政策建议,即用树立就业优先原则统领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清除不利于劳动力市场发育从而不利于扩大就业的政策与规制;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实施积极的就业扶助政策,帮助特殊的一代人顺利实现转轨。  相似文献   

12.
杨慧 《人口与经济》2017,(4):108-118
由于育龄妇女同时承担人口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双重职责,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以来,生育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备受关注.本文基于角色冲突理论和帕累托改进理论,运用最新调查数据交叉分析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生育过程对就业影响机理研究发现,生育已对四成以上城镇女性就业带来不利影响.比较生育过程对就业各层面的影响机理发现,城镇女性因怀孕而失去工作的比例最高,分娩对收入影响最大,育婴对就业影响最具替代效应.为减少生育对就业的不利影响,建议政府完善生育保障制度,通过财政兜底提升城镇女性就业稳定性与个人收入;发展公共托幼事业,减轻育婴对女性就业带来的冲突.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计划生育条例》颁布实施以来,我省各市、地从城镇到乡村,从机关到企业,对《条例》进行了深入广泛的宣传,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法律、法规象《条例》这样更接近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大力的宣传为《条例》的贯彻实施创造了良好的执法、守法环境。 《条例》是我省权力机关通过的地方性法规,在国家没有对计划生育工作统一立法的情况下,它是我省关于该项工作的最高层次的法律规范。《条例》的公布实施,使育龄群体的生育有章可循,使计划生育工作有法可依,这标志着我省落实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  相似文献   

14.
文章利用中国残联第二次全国抽样调查数据,采用probit、工具变量与分位回归等方法研究了残疾人收入水平的影响因素,得出结论认为具有残疾程度高、家庭规模大、受教育程度低和不经常参加公共活动等特征的残疾人更容易陷入贫困。此外,在控制一系列个体、家庭变量后,文章还对中国现有的残疾人扶贫政策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流动人口证件管理演变与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银锋  侯佳伟 《南方人口》2009,24(3):35-41,56
通过对北京流动人口户籍、就业、居住和计划生育证件的管理政策及其法规实施演变的分析,本文认为流动人口证件的管理经历了从无证管理到多证协管,再到一证统管的过程,《暂住证》贯穿整个有证管理历程并发挥了基础性作用。文章进一步使用“2006年北京市1‰流动人口调查”数据分析流动人口持证情况及影响因素,发现身份证持证率(97.5%)明显高于暂住证持证率(84.5%),并且身份证持证率与流动人口的个体特征没有直接的关联,而众多个体特征对暂住证持证率都有显著的影响作用,比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就业情况、来京年份和所在功能区等因素。从理论上讲,由于《暂住证》受个体因素影响较大,普及范围不如《身份证》,流动人口管理可以取消《暂住证》,而仅以《身份证》作为管理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文章主要以浙江省城镇贫困的实证分析为例,探讨城镇反贫困的有效政策。作者测定了近两年的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贫困线和有关贫困指数、1997年以来相对贫困的变动轨迹、低保规模和标准,分析了影响浙江省城镇贫困的若干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镇反贫困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利用双差分策略评估了中国生育政策对女性地位的影响.研究发现,以农村地区为参照组,—胎化政策使在计生政策之后出生的城镇女性平均多接受了0.71年教育;以少数民族为参照组,生育政策使受干预队列中女性受教育年限提高了1.45年,生育政策对性别教育平等具有明显的促进效应.随着女性相对教育水平的提高,市场中性别收入差距开始缩小,但性别间教育回报率差距没有显著变化,市场中性别歧视程度没有显著下降.同时,以家务分工态度和婚姻独立态度衡量的性别观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由于市场歧视程度和社会性别观念没有显著变化,随着中国全面放开二孩,在未来可以通过劳动力市场政策进一步强化就业平等,利用相关配套政策促进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18.
《人口学刊》2018,(1):66-78
养老金制度是政府调节收入差距的主要工具,发挥着重要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以往的研究更多关注养老金的代际收入再分配作用,但是其代内收入再分配对个体参保行为的影响作用同样不可忽视。本文采用2011年《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家庭金融数据,运用养老金收益的精算模型对城镇个体职工未来养老金收益及收益率进行估计,探讨我国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代内再分配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非收入因素如个体年龄、性别及婚姻等特征对养老金收入再分配结果的影响超过收入因素。通过使用交互项分析方法发现非收入因素的影响作用显著受到收入因素的调节。收入水平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年职工、男性职工及已婚职工的负向转移程度。另外,在所有人群中年轻的高收入群体受益最大,中年男性高收入群体出现负向转移。研究还显示非国有经济单位养老金在分配作用中的受益明显低于国有经济单位,建议政府采取一定的补贴政策以促进其参保的积极性。最后,利率水平与工资增长率对养老金的再分配作用也具有极大的影响,政府需要考虑将二者设定在合理范围内以激发员工的参保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残疾人就业的成就、问题与促进措施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参与社会生活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近年来,我国残疾人的就业率、就业规模和就业服务均取得很大进展,但在总体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之下,作为最困难群体的残疾人就业更为艰难,存在就业层次低、收入水平低和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为实现残疾人分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必须采取系列有效措施,大力促进残疾人充分就业。  相似文献   

20.
依据《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资料》,本文试图对中国迁移人口的经济收入进行初步分析,着重阐明经济体制改革前后经济收入对移民行为影响的变化及在我国城镇体系中二者的不同相关形态。 本文将迁移定义为:跨越城镇行政区域,伴随户口变动或不变动户口但离开原居住地一年以上的移动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