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三个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上的价值要求与中国梦的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价值目标相一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对实现中国梦起引领作用。通过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升为顶层设计要求、落实到具体政策措施和内化成为公民个体行为准则三个方面发挥引领作用,从而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社会和谐和共同富裕、人民幸福和人人出彩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之魂,也是国家治理之魂。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文化给予支撑。进入新时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迈入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征程。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指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则为国家治理提供最深厚的思想滋养。面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亟需发挥文化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滋养功能。  相似文献   

3.
"以三个倡导"这种开放性的表述鲜明提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三组价值观念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一个理性探索、逐步形成共识的过程,既有理论的延续性,又有现实针对性,需要准确认知和全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是一个自觉行动的过程,需要从理论建设、制度设计、实践转化、宣传教育等方面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正确的价值观是文化进步的引擎和向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发展观,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方面揭示其思想精髓.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环境,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实、守信的价值操守.其科学性、民族性、包容性、动态性、实践性、时代性的特点,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及制度自信.从文化的视阈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升华,是文化治理的方向和原则.  相似文献   

5.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性、科学性、优越性,所具有的文化底蕴、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是我们坚定制度自信的根本理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要坚持守正创新,有方向、有原则、有目标地向前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要培养人们的制度认同意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形成尊崇制度、敬畏制度、执行制度、创新制度的意识,为提升制度执行力和治理效能提供文化心理支撑和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是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核心地位的一项重要举措,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在高质量发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决定于该体系结构的科学性,这种科学性主要是通过优化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性、培育国家创新体系的自主性、增强国家创新体系的开放性等实现的。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基本路径有:坚持全面创新、坚持全方位立体化创新、坚持协同创新等。  相似文献   

7.
在互联网时代,对外传播是一个国家提升国际形象、增强国际竞争“软实力”、输出国家价值观的“舆论重器”。在世界多元化发展的格局下,中国主流媒体长期形成的舆论宣传体系,已很难适应当前对外传播的实际需要。如何在顶层设计、内容创新、传播手段上探索新路径,向国际社会更好展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时代性、现实性和紧迫性。对此,主流媒体应从积极谋取国际话语主动权、加强对外传播顶层设计、优化传播策略、创新传播话语表达等方面入手,提升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对外传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8.
随着中国迈向更高阶段的经济甚至物质性崛起,中国迫切需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道德价值观体系,当然这也是顺应当代世界历史潮流内在要求的应有努力.建构有中国特色的国际道德价值观体系的核心目标是建立利益—责任—命运“三位一体”的共同体,总体上应大致遵循以下路径:首先通过继续坚持和平共处建构利益共同体,进而大力倡导和平共生建构责任共同体,最终实现以和谐共生建构命运共同体的长期愿景.这不仅符合国际关系理论中国际安全文化从霍布斯式向洛克式直至康德式发展的一般逻辑,也符合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以来的国际关系发展史和自1949年以来的中国对外关系史的总体规律.而通过继承、升级和创新实现中国特色的国际道德价值体系与既有国际道德价值体系的和平共处、和平共生直至和谐共生,将是推动中国与世界由利益共同体向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迈进的必然方式,确保中国的和平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现代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旭玲 《东岳论丛》2003,24(4):109-111
作为儒家文化在家庭层面的阐扬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在中华文化的传承中发挥了独特且重要的纽带作用 ;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为当今中国崭新的精神文明以及社会道德秩序的创建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而借助其独特的形式又能够取得极佳的文化传承与布散效果。但中国传统家训文化亟待现代创新 ,这是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客观要求 ,也是文化与经济社会互动共进规律使然 ,还是全球化时代打造强大的国家现代文化力的必然结果 ;取向于构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家庭文化体系 ,应当从家庭思想、家庭道德规范、家庭科学文化素质以及开放型家庭文化等方面对中国传统家训文化进行现代创新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性。从构成体系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构成,是对儒家"修齐治平"思想的合理吸收。从价值表述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12个"价值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积淀和结晶,其中许多价值词都具有与中国古代哲学相同或相似的独特意蕴。从社会功能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实现"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为本"、"以德治国"思想的传承与弘扬。从实践养成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需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是对中国传统哲学"知行合一"思想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1.
科技创新容错激励是分散科技创新风险、鼓励再创新的有效措施,科技创新失败补偿是其应有之义。现阶段,在我国,国家、社会、企业三个层面都有构建科技创新失败补偿政策的内在需求,基于此,可以围绕评估体系、运行体系、监控体系和保障体系四个维度构建我国科技创新失败补偿政策体系,为完善我国科技创新容错激励机制,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创新"的社会氛围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构筑,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之灵魂,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动力源泉,是第二次现代化进程之前沿.本课题研究重在思维创新、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人才教育创新等国家创新体系和框架的构筑上,结合国情实情,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创新观念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基本品质,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精神动力.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遏制创新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官本位观念对能力本位观念的拒斥、"抢打出头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中庸思想的确证、政府保护观念和市场进入壁垒的预设等.能力本位的倡导与创造个性的尊重和张扬、对创新实践的鼓励与对失败的宽容、保守思想的摒弃与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等是突破这些观念羁绊,推动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进路选择.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应从内涵、前提、保证、理论四个层面全面理解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从思想内涵来看,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党的领导是根本,建构制度是保障,形成体系是基础,发展创新是关键。从根本前提来讲,党的领导是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政治保障。从政治保证来说,党的领导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根本保证。从理论发展来谈,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和国家建设学说。党的领导制度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在理论方面和实践方面,无疑具有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只有系统理解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的重大意义,才能更全面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中的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道德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内隐工具.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在道德建设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理论创新方面表现出引领性和根本性特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方向,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强调道德兴国、立德树人、生态道德等新理念;道德治理和制度保障方面突出规范性和针对性,坚持德法并重、立破并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道德实践和教育方面具有丰富性、有效性的特点,抓关键少数和重点人群,以党风、家风为示范,政德、公德、私德、家庭美德齐抓共进,有效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修养.这些创新举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新飞跃,集中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内涵的创新、提法表述的创新、理论体系的创新、社会动力的创新、发展布局的创新、指导思想的创新、理论基础地位的创新、核心价值观的创新、战略目标的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社会和谐是人类社会的共同理想,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目前,我国仍处于价值观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错误的价值取向使个体需求异化现象严重,从而引发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影响了和谐社会的创建。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主导社会理想、信念和精神风尚的灵魂,保证国家和谐稳定的精神支柱,是凝聚每个社会成员以正确的价值观创建和谐社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内容体系上看,"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来表述,它们是一个辩证的统一体;从理论渊源视角,它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学说、中国传统社会理想和西方社会价值学说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视角,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对其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灵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的一点是要概括总结、大力弘扬蕴含其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蕴含着层次多样、内容丰富的价值观念,比如忠诚、爱国、改革、创新、发展、团结、和谐等等。这些价值理念,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但什么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呢?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在此…  相似文献   

2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是一种既有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有待提升和实现的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系统性任务,做的成效"依智不依识",唯以智慧为主旨方为可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本质是要确立独立的民族精神自我,提炼中华民族在复兴过程中为世界贡献的先进发展理念、先进制度精髓和有影响力的先进价值观,建立新时代中华文化主体性.我们应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基础上,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将其打造为支撑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决定性"内因",盘活传统文化与革命文化资源,提升中华文化的内在统一性,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