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辛亥革命时期陈天华的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由最初的爱国、维新改良到最后演变为革命,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并最终为民主革命的理想而壮烈牺牲。本文试图从爱国、改良思想时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时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发展时期三个阶段对陈天华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人们对陈天华的深入了解.推动陈天华研究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中国近代史是我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历史 ,也是一部爱国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统治阶级的爱国主义具有一定的反帝性和民族性 ,农民阶级的爱国主义具有广泛性、突出的反封建性和一定的反帝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具有反帝反封建性 ,也具有妥协性和动摇性。只有无产阶级的爱国主义具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性和高度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3.
义和团运动是一次反帝爱国运动。它反帝主要表现为“灭洋仇教”;爱国主要表现为“保大清国”。对于义和团的反帝,虽有反帝方法上的争论,但论者都承认义和团是反帝的,而在爱国上却有反封建和不反封建之分。近代中国人民革命的任务主要是反帝反封建。义和团“灭洋仇教”表现了它的反帝革命性;而“保大清国”却说明它是不反封建的。现就后者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中共党史教学中,常有一些同志提出疑问;五四运动既没有完成反帝的任务,也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为什么说它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 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运动,这是一九四○年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这篇著名论文中下的定义。他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  相似文献   

5.
孙中山的“五权分立”思想是对资产阶级分权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中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体现出他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精神,是中国政治思想宝库中的重要遗产。但由于它本质上没有超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分权主义,所以在中国也终于不能实现。  相似文献   

6.
一九二五年前后,祖国的南方热气腾腾,革命的力量正在集聚,准备着北伐战争的历史进军。而北京却依然是北洋军阀的统治中心,笼罩着浓重的黑暗。当时生活在北京的鲁迅,一方面接受“十月革命”的影响,感受到南方正在酝酿的革命风暴的气息,英勇地进行着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另一方面,他虽然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但还没有学会运用唯物辩证法,也没有完全摆脱进化论的思想羁绊。由于他远离南方的革命中心,没有与工农结合,对改造社会的真正力量和革命的前途还缺乏明确的认识,再加新文化运动队伍的分化带来的思想震动,有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孙中山先生一生致力于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孙中山先生的反帝思想和实践是其政治思想和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出现、形成和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一面镜子,它大致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前的直接反清、间接反帝到辛亥革命后的反对帝国主义在华部分特权和五四运动后反帝思想与实践的高峰等三个阶段。本文拟就此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中,何干之在其参与"论战"的著述《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对中国社会从"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个方面进行了贯通古今的认识。这既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理论的深入人心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明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提供了历史依据,对今天科学地认识"论战"也有诸多帮助。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与辛亥革命关系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辛亥革命时期的毛泽东已经成为一个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者。根据《毛泽东早期文稿》和《毛泽东自传》等原始资料对此一时期毛泽东的政治思想进行了重新探讨。毛泽东与辛亥革命的关系并不密切,他参与辛亥革命不是一种自觉的革命行动,而只是一个具有远大志向的热血青年的政治冲动;辛亥革命后,他排斥暴力革命,主张用和平手段改造中国。此一时期,是毛泽东由改良向革命转变的过渡期。  相似文献   

10.
袁牧之戏剧历来少有人研究,但他在戏剧表演、剧本创作及理论创新各方面都有积极的贡献。在 现代戏剧基本观念的影响下,袁牧之戏剧体现出启蒙的性质,主要表现为创作手法的现实主义主流,内 容平民化,主题反帝反封建,学术研究科学严谨等方面。  相似文献   

11.
论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辛亥革命时期,“革命”一词恐怕是中国青年最为流行的话语。作为一种改造中国社会的手段,革命尤其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顶礼膜拜。这种“革命崇拜”排斥一切渐进的改良立宪活动,幻想中国一举而成为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但实际上对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害大利小。民国初年的强人暴政使得革命倡导者孙中山也从崇拜革命转回到清末渐进改良的旧道。  相似文献   

12.
辛亥革命“失败”辨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辛亥革命一直被认为是失败的,但历史事实证明它并未失败。成功与失败的标志应该是革命目标实现与否,辛亥革命实现了预定的目标,就应该是成功的。临时大总统之孙下袁上不应是革命失败的标志。反帝反封建作为中国革命的任务,是辛亥革命十年后才正式提出的,后人不应要求前人完成后来才提出的任务。革命带来的并非只是“假共和”,民国也并不只是“招牌”。  相似文献   

13.
"二次革命"中,湖南迟迟独立而迅速取消,谭延闿态度消极是重要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因为"二次革命"的群众基础相当缺乏;南方进步势力内部涣散,思想、行动极不统一,尚未形成一种武力讨袁的社会氛围.当时湖南的军事力量极其薄弱,财政拮据等方面的因素.事实上,谭延闿在"二次革命"中有许多表现还堪称积极,可圈可点.  相似文献   

14.
"文革"期间婚姻生活之我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探讨了“文革”期间婚姻生活的状况 ,从男女平等观的理想化、知识青年婚恋观的政治化、婚姻目的的现实化择偶标准的绝对化、婚姻家庭的革命化等四个方面加以论述 ,有助于我们对文革期间社会生活实态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池田大作先生是享誉日本全球的著名宗教活动家。在其专著和与世界名人谈话录中,他多次提及"人间革命"。该概念与传统概念上的革命不同,是一种精神上、思想上的变革,其核心是"小我"革命,由"小我"革命实现"大我",实现全人类的安乐幸福。同时,他也强调"革命"最终目标的实现形式具有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中所说的“文学”,是采用了“广义文学”的概念,既包括文学之文,也包括应用之文。他谈到的文学“革命”,同样是既包括文学之文的“革命”,也包括应用之文的“革命”。他高张文学革命的大旗,不仅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局面,而且首开现代应用文写作研究的先声。他在《文学革命论》中猛烈地抨击封建应用文,其目的就是要通过应用文的“革命”来推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之际,很有必要重温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应用文“革命”的精神。  相似文献   

17.
"文革"十年,广西文艺组织、作家、艺术家遭受了严重破坏和伤害.在这样的年代里仍有不少老一辈作者,如秦似、莎红、王一桃等,坚持文艺创作的基本原则,写出真实的现实和内心的真切情感."文革"后期的工农兵创作,虽然仍有一些"文革"痕迹较重的作品,但也有来自生活,坚持文艺规律创作的作品.它们是广西的"文革"后文学.  相似文献   

18.
为巧妙对抗文革的政治高压和喧嚣矫情的"红色战歌","前朦胧诗"通过思想知觉化的方式,婉转地传达诗人们的迷惘、渴望与反叛的情思,恢复了以客观外物呈现心理世界的"心象"原则."前朦胧诗"既故意拆解、颠倒当时流行的话语模式和意象语义系统,解构了太阳、春天和大地等传统的圣词、公共象征,又自觉创造"鱼儿"、"火"、"秋天"、"黑夜"等私设的个人象征意象,在破与立两个向度上完成了对传统意象艺术的变革与超越."前朦胧诗"在讲究"心象"原则与象征之道的共同前提下,注重彰显抒情个体意象的差异性,为个人化写作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不但各人有各人意象的呈现方式和表现形态,并且一个诗人个体也时常表现出多种风格."前朦胧诗"的意象革命节制了抒情,以含蓄、朦胧效果的获得,促成了把握世界方式的立体化、间接化和内部化,对后来的"朦胧诗"构成了深刻的艺术启迪.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对“文革”的评价实际上包括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 :一是对“文革”的尖锐批评 ,一是总体上对“文革”的维护和肯定。这两个方面的评价都各有其复杂的主客观原因 ,它们反映出毛泽东晚年陷入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20.
“文革”的反传统众所周知,何以如此学界却众说纷芸。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中选取大同理想、内圣外王、圣人崇拜、《大学》之道、《春秋》立法与“文革”的革命旨向、思想话语、个人崇拜、新人模式、以史代法作相应的比较分析,可显明地看出传统儒家与十年“文革”之间存在的内在关联:表面上是反传统,实质上是儒家思想在现代最大规模的外王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