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中国步入近代伊始,徐继畬可谓是少数“开眼世界”的中国人之一。然而在1850年神光寺事件中,他却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徐继畬因力主和局、反对轻启衅端而为时人所诟病,并为后来的一些研究者说成是“卖国”。这与洋务时期部分洋务派因主和而背负骂名的处境极为相似。事实上,徐继畬等人之所以主和是基于对敌强我弱之势的清楚认识,其主和是“势”不敌人的不得已之举,虽不免屈辱妥协的成分,但也不乏“卧薪尝胆”、“以屈求伸”的隐衷。因此,说其妥协退让、屈辱求和则可,说其卖国投降则不可。  相似文献   

2.
在晚清政府思变求新的趋势下,徐继畬由于对涉外事务的得当处理及对西方政治地理的通达了解而得以入职总理衙门.然囿于总理衙门的行政管理方式,徐继畬起初作为总理衙门大臣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显著,但其早期系统地介绍国外史地知识的权威著作<瀛寰志略>却因其地位的改善而价值突显.徐继畬在同文馆进行的系列改革,虽因顽固势力的阻挠而遭受失败,但这些努力却奠基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雏形.因此,徐继畬作为晚清士人思变求新努力的一个缩影,在近世中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徐继畬的欧美观宾长初徐继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在鸦片战争后历经5年撰成的《瀛环志略》,第一次较系统、全面、客观地介绍了世界概况以及世界各国的地理位置、历史沿革、气候条件、物产资源、疆域形势、典章制度、军事力量、经济概况、社...  相似文献   

4.
《瀛环志略》是鸦片战争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徐继畬撰写的一本介绍各国历史、地理的著作。该书是“开眼看世界”思潮中涌现出的众多介绍域外丛书中的皎皎者。它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的民主制度,冲破思想上的封建禁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史翻开第一页,即出现了一些睁眼看世界的先趋人物。其中,林则徐、魏源已为世瞩目,而对徐继畬却了解甚少。其实,《瀛环志略》是近代国人自著的开创性世界史地专书,其地位可与《海国图志》交相映辉。王韬认为:“此二书者,各有所长,中丞(徐继畬)以简胜,司马(魏源)以博胜。顾纲举目张,条分缕析,综古今之沿革,详形势之变迁,凡列国之强弱盛衰,治乱理忽,俾于尺幅中,无不朗然如烛照而眉晰,则中丞之书,尤为言核而意赅也”①本文对这位在中国近代史上起过影响的人物及其主要著作《瀛环志略》试作评述。  相似文献   

6.
中西冲突之初,中国对西方文明的惰性反映,不少学人归之于诸如"华夷之辨"等儒家保守思想的束缚,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却向世人展示出儒家学说不仅不是拒斥西方文明的理由,反而可以成为理解与接纳西方世界的理论支点。中国对西方先进文明的惰性反映还应从王朝的"闭关锁国"等政治决策思想寻根溯源。  相似文献   

7.
1988年三晋文化研究会成立时,“徐继研究”被确定为重点课题之一,我被指定为课题研究主持人。上世纪70年代,我在翻阅山西地方历史文献时知道了徐继的名字,进而知道了他的历史遭遇,认为这个人的作为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具有典型意义。同时知道了山西近代史上的著名学人、爱国者如闻喜县的杨深秀、平定县的张穆、太原市的傅山、阎若璩等人。1983年3月,中共山西省委任命我为山西省社会科学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到任后经与多方研究,确定了以地方历史与现状研究为主和科研为经济改革开放服务为主等方针。为此,在历史所设立了地方史志研究室,新建了山…  相似文献   

8.
王维是个多情的人,也是写情高手。他的山水田园谱隐去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看似不言情,但情藏于景中,不仅描绘了具体景物的形象,而且一以贯之地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在描写自然景物的过程中灌注了自己的心志和对自然山水的深深挚爱之情思,在“神韵兴会上做工夫,有言外趣,事外韵,物外景”,其问流露的情感更多的是冲和淡远的不同气质和个性。  相似文献   

9.
古代中国人没有完整科学的现代世界概念,基本用臆测性的"天圆地方"来演绎。明清之际,传教士东来,带来了一些现代天文学知识和世界地图,个别有识之士开始研读,但大多数的知识人士乃至整个朝野都从固有的陈旧观念出发,"目笑置之",极端者甚至诋毁其为"歪理邪说",从而丧失了一次认识世界的机会。及至鸦片战争时期,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威逼下,为摆脱民族危亡,清朝某些官绅及少数先进知识分子才急切地寻求资料,翻译西书,了解世界,于无奈中考察世界地理与世界格局。这种亡羊补牢式的考察世界,虽然带来了不少新知,但凌乱浅薄,缺少深度。待魏源与徐继畬所著的《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相继问世后,才标志着国人对世界有了初步的认知。  相似文献   

10.
两千多年以前的韩非,面对诸侯兼并的天下大势和韩国衰弱的实情,曾屡上新法以图强,但却连遭守旧势力的种种迫害;他痛感新法不行强国无望,故满怀孤独之感、愤激之情作《孤愤》,欲藉此以达明君以醒世人。历史的演进,有时竟会惊人地相似,两千多年后的鲁迅,几乎又面对同样的环境、同样的处境;只是,他所面临的已不是诸侯的兼并而是列强的瓜分,他所关心的也不是区区诸侯小国而是整个华夏民族的命运。因此,他的愤激更深广,他的孤寂更深沉。尽管他并未以“孤愤”名篇,但他下笔的字里行间却无不凝聚着“孤愤”的忠魂。我以为,“孤愤”…  相似文献   

11.
张载在批判前人"人性论"的同时,以"太虚即气"的宇宙观为基础,建立了"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人性二重说"。他认为"天地之性"是纯善的,只有圣人才具备;大多数人由于秉气的厚薄、清浊不同,在他们身上具有的只能是善恶混合的"气质之性"。张载为了实现他成仁成圣的理想人格,给我们开的处方是"变化气质",具体的途径是:"知礼诚心"、"虚心集义"和"克己寡欲"。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独特的文学世界根源于他对世界独特的认识方式。汪曾祺将世界看作一个以人为本的整体,人与他者在整体的宇宙中共在,人的存在的最高价值是超越在场。汪曾祺由此而来的艺术观念从文本之内指向文本之外,他认为艺术存在于由在场到不在场的想象空间,想象是沟通在场的生活世界和不在场的意义世界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王禹偁——两宋尊杜第一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杜甫在宋代倍受推崇,确立了"诗圣"的地位。其间,王禹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作为白体代表人物的王禹,主张学白而实亦崇杜。他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受到杜甫的深刻影响。"子美集开诗世界"的卓识,在杜诗学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两宋尊杜第一人",王禹是当之无愧的。  相似文献   

14.
奥克肖特评析了历史哲学的类型,拒斥了史学研究的实证主义,坚持历史知识是由史学家的判断、推论以及重构事件型塑的观念世界,展示为一种独特的经验模式。他认为,史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立在证据基础之上的"历史的过去",而非迎合利益集团需要的"实践的过去";两者既不属于相同的话语系统,又对历史真实性秉持相异的态度。至于叙述与解释的关系,他考察了历史解释的类型,倡导一种"叙述即解释"的历史叙事观,这一观点触及了"叙述形式"的论题,呼应了叙事主义的历史哲学的理论命题。  相似文献   

15.
翟岩  张云鹏 《北方论丛》2004,1(4):113-116
在<形而上学导论>中,海德格尔开篇就提出了"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之所以这样发问,是因为他首先深刻地反思了西方从古希腊哲学到德国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历史.接着,他又批判了近代哲学用"思"去规定"在",也就是控制论、价值化、世界资源化、利益最大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他运用现象学的方法论,从本体论出发,以"在者"为起点,吸收了"生存哲学"和"生命哲学"的精华,以时间为视域,来说明"此在",进而领会"在"和"无",从中导出了生命及其意义.推倒了古典哲学形而上学的神像,重开了哲学之思.  相似文献   

16.
雁翼的十四行诗是他向世界诗歌宝库学习、拿来为己所用而又有所创新的一个范例。他对这种发源于西方的诗歌进行大胆改造,从内容风格、表现题材、艺术形式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为当代诗坛奉献出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和个人风格的十四行诗。  相似文献   

17.
王学谦 《齐鲁学刊》2002,2(1):130-134
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与其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密切的关系。少年时代的家庭变故使鲁迅的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他过早地承受着疾病、死亡的沉重压力 ,他对于人生的第一感觉就是人性的冷酷与残忍。在当铺与药铺之间 ,鲁迅成为“示众”的材料 ,并形成“示众 /吃人”情结。这一心理情结影响了鲁迅人生道路的选择 ,并促成了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相似文献   

18.
论沈周的人生态度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周是明代文坛上的重要人物。作为一代文化巨匠,他卜居民间,但又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士,他与传统士大夫有根本的区别。他脱离了古代士人的人生轨道,成为一个体制外的知识分子。作为平民文人,沈周在人身和思想上已不再依附于政治权威,而专注于自家事业的营造,表现出某种独立的品格。他关注的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生命,享受的是家庭生活的温馨和日常生活的乐趣。与传统士人相比,沈周已经没有那种强烈的济世精神,这似乎是一种退化。但这种退化恰恰是一种私权意识的觉醒,蕴藏着中国社会由古代向近代转变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生活于清王朝由兴盛走向衰落时期的管同,十分关注现实,在思想观念上趋于求实、求变,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在学术思想上他受老师姚鼐的影响,推崇程朱理学,但是他并不迷信程朱理学,对于汉学也积极利用之;他在诗文理论上推崇阳刚之美,并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艺术经验;他的散文创作能够将诗歌的技法、骈文的句式等融入其中,并善于运用细节描写和环境烘托等手法,这对于拓展桐城派的廊庑,丰富桐城派的创作技法,矫正桐城派的枯弱文风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中期,黄药眠冲破了前苏联文论的教条化倾向,提出了"生活实践"论的文艺观.他认为美的对象是"从人类生活实践中的立场去显现出来的".每个人的生活实践不同,对统一各个对象的美的判断也就不同.黄药眠在谈到自然美的时候,并不承认有单纯的自然美,认为文学描写自然形象的时候,常常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表现的是人的境界,人的感觉和理想.民族传统也是客观存在,是美与艺术的第二根源,是使美成为美的深层原因.在注重文艺的客观性同时,他强调"作家个人的具体感受"、作家的"主观世界"、作家的"创作心理",认为时代的和阶级的东西是不能直接宣讲出来的,必须通过作家个人的全部的经验和体验以及全部的智慧才能进行创造.他意识到单一的认识论,即"存在-意识"的二项关系式,不能解决全部文学问题,而认为马克思的实践论和价值论对于文学艺术问题更具有阐释力,这是很了不起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