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朱熹的鬼神观主要是在有关礼乐的讨论中形成的,它既与传统礼学一脉相承,又有着较为浓厚的理学背景,是儒家鬼神论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集大成者.朱熹认为:鬼神“实有”,源于理气的共同作用;出于“正理”的鬼神“无形与声”,而“非理之常”的鬼怪却有可见之“形质”;鬼神思想是构成礼学的重要部分,鬼神与礼乐有着内在相通性.朱熹对鬼神的讨论,主体上是一种哲学化的鬼神观,但十分复杂,它既有较强的理性主义精神,又受到了世俗的鬼神迷信及佛道二教的影响,从而染上了一定的非理性色彩,可视为传统儒家鬼神观念的一个代表,具有历史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2.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的主题和讨论的核心在于鬼神的"明知能力"。从方法论看,是从鬼神赏罚论的观点论证鬼神明知的问题。关于鬼神明知论,《鬼神之明》的基本立场是兼有部分肯定、部分否定的"折衷立场"。这与今本《墨子》所见关于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的三种立场(完全肯定、完全否定、怀疑)不同,是《鬼神之明》所特有的。中期到末期的墨家世界观以天、鬼、人三层世界观为特征,即以天上世界、鬼神世界、人间世界三层结构来认识世界。三层世界观将关于天与鬼神的个人宗教信仰、三利思想、国家统治论、天人相关论全部包容在内,成为墨家思想的根基。到了墨家末期,墨家内部出现了对鬼神明知及赏罚能力深表怀疑的情况,不同的是,《鬼神之明》并非只是单纯怀疑,还鲜明地提出了"鬼神不明"这种新的学说。如果墨家内部已承认鬼神不明,个人层面上的宗教信仰、中期之后学派层面上的墨家几乎所有的理论、国家层面上基于尊天事鬼的统治论及天人相关论,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发生动摇。所以《鬼神之明》虽是战国时期由墨家一派形成的文献,但今本《墨子》被编纂时,必然要排除《鬼神之明》。这样也就从理论上为墨家为何从秦汉之际的历史舞台上突然消失,提供了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3.
朱熹的理气论哲学旨在通解天地万事万物之因,鬼神怪异现象自然在他的考察视野之中,当他以理气论解释世间鬼神怪异之事,使这些飘浮不定的超验事物得到客观的解释之时,实际上也给以鬼神怪异之事为内容的志怪小说一种合"理"性定证,从而给了它们存在与发展的合法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不少研究者认为老子所言之天是没有人格意志的自然之天,但通过对《老子》具体经文的研究发现在不少章节中,老子所言之天,依然是有意志的人格神。老子没有否认上帝,他也就无法否定天命。老子明确地肯定了鬼神,对道家来说,鬼神是被坐实了的,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老子的"道"本身就与鬼神有脱不了的关系,神所具有的特征,"道"都有。  相似文献   

5.
宋道贵 《理论界》2009,(3):131-132
在宋明理学家中,朱子对鬼神问题讨论得最多.他首先从阴阳二气的角度揭示了鬼神的存在本质,否定了世俗信仰中的惟灵论的鬼神观念.同时,他又根据祖先与子孙之间一气流通的生命相续关系,强调子孙生命活动之精神即是祖考精神的展现,因此,在祭祀时要以诚相感.在这两者基础上,朱子表达了对生命根源与归宿的敬畏,由此也使他的鬼神观念超越了宗教的形式而具有了哲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上博楚简《鬼神之明》是否属于墨家作品? 这一问题近几年在学界引起了广泛讨论。《鬼神之明》的"鬼神"观念与《论语》、《墨子》相比较,在内涵上确有相同之处。但在鬼神是否能"为祸福"上,楚简《鬼神之明》之"鬼神又( 有) 所明,又( 有) 所不明"的观点与《墨子》截然不同。就楚简《鬼神之明》全篇思想主题而论,断定其为墨家文献有方凿圆枘之嫌。  相似文献   

7.
从"革命救国"到"科学救国"--任鸿隽尽瘁于推展科学的一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剑 《学术界》2003,(6):234-243
任鸿隽的“科学救国”理念与一般仅停留于“技术救国”层面不一样 ,他将追求科学真理、进行纯学术研究作为发展中国科学的重要方略 ,看作是科学家角色之本质特征。同样 ,与当时大多数“科学救国”论者停留于“空谈”不一样 ,他一直认为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是发展中国科学的唯一正途 ,乃大力宣扬科学研究 ,并创办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 ,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科研机构的典范。以后无论是担任大学教授、校长 ,还是就任中央研究院职务、主持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 ,他都本着为国家建设服务的理念 ,致力于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推展。  相似文献   

8.
船山之鬼神观是其哲学思想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船山之鬼神观承接了张载关于鬼神气本论的基本观点,并以气本论为其鬼神观的逻辑起点,论证了鬼神即二气之良能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生死气化过程中,论证了鬼神与人一也的观点;在人与鬼神的伦理道德方面,船山阐释了守人道而鬼神之理已得的基本观点。船山之鬼神观凸显了其气本论哲学思想的彻底性。  相似文献   

9.
对《对儒学宗教论若干论据的质疑》一文的回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经”是孔子自选的教材 ,其中的上帝鬼神信仰代表着孔子的思想。儒家认为孔子曾对六经进行删改、创作的意见 ,比推定孔子“不可能”改动历史文献的意见合理。上帝鬼神观念是儒家的基本信仰。在这个问题上 ,第一应该全面占有材料 ;第二应当占有原始材料 ;第三应当正确理解材料。比如“天不可信”是什么意思 ,应当看过去的儒者是如何注解的。朱熹对“文王在天”如何理解 ,应该到朱熹的《诗经集传》中去找。  相似文献   

10.
从产业孵化器、制度创新主体以及公共物品提供者的角度,阐述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张謇对近代中国后发外源型现代化进程中,国家在经济生活中所应扮演角色的思考.指出其思想兼蓄英美与日德两类国家发展之经验,试图在干预主叉与自由主义之间寻找一条出路,从而在协调近代中国国家与社会之间平衡关系中促进经济的发展,以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子不语怪力乱神”使得儒家在理解天道、鬼神问题时略有神秘主义色彩。其实,除了“尽心知天”的意义架构路径外,以敬畏鬼神为切入点来“知天”是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存而不论”的字面意思无法反映儒家对待鬼神的态度,因为这种方式在现实中有一套相应的丧祭礼仪,规范着人们行为,影响、塑造着民俗人情。丧葬礼仪并不简单地是基于神道设教的理论预设需要,而是以内在敬畏的真实情感为基础的意义表达。现代社会对儒家敬畏感的缺失和对鬼神“在场”的消解导致人们避谈儒家的鬼神观念,将儒家建构意义世界的这种方式视为否弃对象。缺乏敬畏的儒家意义世界难以展开,敬畏对象的普世性是儒家在现代社会重获认同的关键因素。本文以《礼记》中的鬼神观念为主要探讨对象,探析儒家另一种“知天”的基本内涵,思考儒家修身学说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在现实生活中程颢和程颐并不相信鬼神,认为鬼神之事不足信,杂信鬼怪异说者是"烛理不明";但在理论上说到鬼神是否存在时,二程的态度却是暧昧和模糊的,并不是从根本上否认鬼神的存在,而是对鬼神的存在予以有限的承认。这种矛盾的鬼神思想与古代"神道设教"的影响有关,也与他们继承的正统儒家的鬼神观有关。  相似文献   

13.
在确信鬼神存在的前提下,清人通过志异小说,大大发展了对鬼神百态的揣测,并积极尝试就丧葬、祭祀问题从鬼神方面寻求验证,包括从死亡发生、袭、敛、出殃与回煞、厝、葬直至祭、享等各个环节,最终归宿为把死者纳入宗族体系,貌似拓展了时空维度,实则是既有观念的延伸与投射.比之清人有关丧祭的大量学术性研讨,这几乎是将枯燥的理论发明转化成鲜活的现场表演.当然,相应于“鬼神世界”百孔千疮的状况,鬼神能为丧祭观提供的证明也支离破碎,乃至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14.
近代中国,风雨飘摇,危机迭起。救亡图存成了每个爱国者奋斗的共同目标,救国主义成了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集中表现。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英勇奋斗,设计了一个个救国救民的方案,摸索着一条条富国强民的道路。教育救国,就是这样一个曾为许多知识分子信仰并为之奋斗的救国方案,就是这样一条曾吸引许多知识分子探索的图存道路。它的主旨是通过发展教育来谋求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并认为这是最根本的、唯一有效的救国途径。黄炎培是我国近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教育家和政治活动家。从立志教育救国到倡行自认为“救国家救社会唯一方法”的职业教育,他整整在这条道路上摸索、奋斗了几十年。他的道路,既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追求真理、勇于探索、锲而不舍、不断前进的奋斗精神,又反映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爱国主义历程的时代特点。尽管黄炎培在这条道路上的求  相似文献   

15.
论墨子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宗教思想的矛盾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哲学家自身思想中的矛盾现象,最甚者莫过于墨子。在《明鬼下》,墨子以其朴素唯物主义的“三表法”,论证了鬼神的存在。他以当时社会上流传着的有人看见杜伯其鬼射杀周宣王等传说,说明“鬼神之有岂可疑哉”!以夏虞殷商西周三代圣王皆以鬼神为有,论证鬼神“何能谓无”,以“鬼神之能赏善罚恶”、“治国家利万民”,验证鬼神之确实存在。本来,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宗教思想是背道而驰的,但在这里却如此地集中二者于墨子一身,如何解释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6.
朱子用阴阳二气去解释"鬼神"。鬼神是"二气之良能","屈伸"是"二气之良能"的重要表现。鬼为阴、为屈,神为阳、为伸,良能体现的是二气能屈伸、会屈伸,良能强调二气自然能屈伸。良能突出了气的能动性,这一能动性在朱子那里表现得十分复杂,屈中可以有伸,伸中也可以有屈,屈伸的复杂性展现了二气的"灵"。气的屈伸的复杂性也造成了鬼神的不同分类,我们可以从气的屈伸状态理解朱子对鬼神的分类。  相似文献   

17.
鬼神之思     
王军 《船山学刊》2007,63(1):112-113
历史上许多伟大的思想家都为鬼神保留了一定地盘,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简单地给他们戴上“唯心主义”的帽子。事实上,那些伟大的思想家们之所以保留了鬼神观念,既有文化传承的因素,也有出于社会作用和个体终极关怀的需要,同时也不排除某些个人的特殊经验。  相似文献   

18.
何谓文化救国论?在救国诸因素中,把文化摆在首位,以文化的振兴作为国家现代化的前提,以解决文化问题作为政治、经济等问题解决之基础。一、文化救国论的历史考察1.同治年间,传统文化救国论的抗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挑战在步步升级,中国社会内部的危机也日渐加深,同治年间,洋务派师承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策略,创办军工厂,购置机器,试图在军事上重新武装,经  相似文献   

19.
吴明 《理论界》2006,(6):172-173
此文以《论语》文本为依据,首先论证了孔子思想中鬼神与天命观的不同一性,由此找出鬼神、天命与礼、仁的概念之对应关系。最终证明了孔子思想中关于现世关怀具有彼岸世界的依托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李申判定“儒学是宗教”的若干论据提出质疑 ,认为孔子整理“六经”只是述而不作 ,“六经”中的上帝鬼神信仰并不是孔子及儒家的思想和行为基础 ;“六经”中《尚书》及《诗经》所涉及的不同时期的不同人物 ,对于“天”的含义有不同理解 ,不能一概视为天命论 ,孟子和朱熹都将其中的“上帝”、“天命”阐述为人世间可观察理解的道理。将上帝鬼神作为“主宰一切、赏善罚恶”之根据的是墨家而不是儒家 ,儒家“以天为不明 ,以鬼为不神” ,对之作出否定。作者还进而论证了 :不能以是否相信上帝鬼神的存在作为区分宗教与非宗教的有效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