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白一生曾经两次入长安。除了人所共知的天宝元年奉诏入朝那一次外,早在开元年间还有一次。这是当代李白研究工作中的最新成果之一。稗山《李白两入长安辨》一文首倡其说;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也有所发现;近年郁贤皓又作了进一步的考证,益臻明确;我与薛天伟在编写《李白年谱》过程中亦略有所得。兹采众说,酌以己见,试述李白两入长安始末如下。  相似文献   

2.
李白一生曾经三次入长安。开元十八年,为寻求政治出路,“西入秦海,一观国风。”是为“一入”。天宝元年,奉召入朝,待诏翰林,是为“二入”。天宝十二年春,幽州之行归来,又有一次长安之行,是为“三入”。此三次中,“二入”早已为世所知,“一入”之说亦基本确立,唯“三入”之说,尚在探索之始。  相似文献   

3.
关于李白两入长安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白两入长安之说,肯定者有之,怀疑或否定者有之。1980年出版的《李白集校注》,由两位同志分别执笔的《前言》与《后记》,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就并不一致。在该书的《前言》里,只谈天宝元年(742)唐玄宗征召李白入朝,至于此前李白是  相似文献   

4.
5.
自稗山先生在《李白两入长安辨》(《中华文史论丛》旧第二辑)中首次明确地提出李白两入长安之说后,郭沫若同志又在《李白与杜甫》一书中进一步肯定了这个说法。这对于李白生平和作品的研究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展。它使李白作品中的一些疑点得  相似文献   

6.
李白嘲孔辨     
关于李白反孔的观点,近年已有不少文章予以驳正。但是,李白嘲孔说,至今还相当流行。每当谈到李白的《庐山谣》,即使认为李白不反孔的人,也不免认为他敢于大胆嘲孔。《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主要描写了庐山及长江的壮丽风光,表达了他想重新过“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隐士生活,以及见仙人,朝玉京,汗漫九垓,遨游太清的幻想。头四句“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一向是指称李白嘲孔的根据。这里不  相似文献   

7.
李白卒年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李白的研究者们,一直确信李白享年六十二岁,卒于代宗宝应元年之说,然而,这一说法和它的根据,却是完全不能成立的,应予推翻和澄清。事实上,李白应该是享年六十四岁,卒于代宗广德二年。 认为李白终年六十二岁、卒于代宗宝应元年(762),乃误出于李华的《故翰林学士李君墓志》:  相似文献   

8.
李白《远别离》一诗,有人以为特指唐玄宗入蜀一事(清陈沆《诗比兴笺》);有人以为旨在讽刺唐玄宗被唐肃宗徙于西内一事(明·王世懋《艺圃撷英》,清沈德潜《说诗啐语》)。这两种说法虽有影响,但不可靠。唐玄宗入蜀、唐肃宗即位  相似文献   

9.
世传李白所作的《忆秦娥》到底是否李白所作?历代以还,未有定论,但又都归于李白名下。其实,我们只要对现在已经掌握的资料进行剖析,就可以发现,这首词的作者并非李白。至于作者究竟是谁?在没有取得确切的证据之前,似乎还是不作定论为好。  相似文献   

10.
李白天宝初年应征入京之说,始见于《旧唐书·李白传》:"天宝初,客游会稽,与道士吴筠隐于剡中.筠征赴阙,荐之于朝,与筠俱待诏翰林."后人往往因其说,如清人王琦所著《李太白年谱》.今人詹锳《李白诗文系年》云:"又按太白之召见,《旧唐书》以为吴筠荐之,《新唐书》以为贺知章言之,《新书》盖本之乐史别集序.考太白有《别内赴征》三首,则其西入京师,乃应诏而至,非浪游也."安旗、薛天纬《李白年谱》则据《为宋中丞自荐表》,也定李  相似文献   

11.
宋代荐举与士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坤 《北方论丛》2010,(6):70-75
宋代荐举制度在选官中的地位较之前朝后代都有所增重,使其在官员仕进之路中逐渐发挥"指挥棒"的作用,兼之制度的不完善,士人为谋求荐举,造成了"奔竞"成风的社会现象.由此在客观上对有宋一代的士风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宋代虽不乏在荐举中坚守道德,砥砺士风的士大夫,但在现实环境之中,却虚弱无奈.虽对士林有所激励,却根本无力改变社会现状.荐举之风的不正加剧了士风恶化,不但是一个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制度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白《以诗代书答元丹丘》中说:“离居在咸阳,三见秦草绿。”学术界迄今普遍认为,这首诗是李白游长安时作,只是在具体年代问题上有分歧。旧说认为作于天宝初年李白待诏翰林后期,近些年来提出的新见主要有两说。一说作于开元十八、九年第一游长安期间,二说见于李从军《李白三入长安考》中: 既云“三见”、当有所指。过去都把“三见秦草绿”泥解为李白在长安三年、见泰  相似文献   

13.
宋代的荐举制度在运行层面设置了诸多严苛的规定,即便如此,像求荐公行、鬻卖举状、铨吏因缘为奸等问题仍大量存在。这引起了宋代臣僚们的广泛关注,从其连篇累牍的议论中也可见一斑,因此,对宋代荐举之弊加深认识,其意义也就显得较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李白《天马歌》往昔极少为其它选本所辑,至于系年似也极少为研究者所注意。今人詹瑛先生根据明人胡震亨首倡“太白所拟则以马之老而见弃自况,思蒙收赎,似去翰林之后作”的说法,将《天马歌》系于天宝三载(744年)(《李白诗文系年》)。安旗先生考察李白乾元二  相似文献   

15.
16.
高适征诣长安岑参献书西周在洛阳辨廖立(河南省社会科学院高适《酬秘书弟兼寄幕下诸公》诗序云:“乙亥岁,适征诣长安。”乙亥岁是开元二十三年,征诣云云,是应制举。开元二十三年正月,唐玄宗下诏求贤:“其或才有王霸之略,学究天人之际,智谋堪将帅之选,政能当牧宰...  相似文献   

17.
谢思炜同志的《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载《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三期,简为《考索》),对“李白在开元十八年三十岁时曾到长安游历”,“补充一些证据”:提出李白的一些作品,是写于此次赴长安时、在长安时或离长安后。 经过对这些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并参阅李白其它有关诗文,觉得《考素》的证据不够确凿、不够充分,从而对其结论产生疑问。我不揣冒味、浅陋,在此提出讨论。  相似文献   

18.
现存《李太白全集》中的部分诗歌的真伪,由于资料缺乏和复杂的历史原因,一直是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突出问题。这一情况无疑给我们今天整理研究李白的作品带来了困难,我们毋须埋怨既成事实而必须正视它。关于李诗真伪,从五代、宋迄至今天乃争论不  相似文献   

19.
司马周 《云梦学刊》2004,25(2):51-54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他多次实施荐举制度。荐举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洪武文人文学创作的发展,但其负面效应最终阻碍了洪武文学的繁盛与兴旺。对于洪武文学的衰落和顿寂,荐举制度有着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20.
唐代的荐举制度和荐举风气是文人干谒活动兴盛的重要诱因。唐代荐举既可以独立于科举之外,又可以渗透于科举之中。荐举为干谒行为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前提;以荐贤为"至公之道"的社会观念为文人干谒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前提;荐举之现实影响力增强了干谒行为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