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古以来,道家文化在浙江传承不绝。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道家文化对施蛰存的人生影响深远。同时,施蛰存所处时代,中西文化发生激烈碰撞,为了弥补信仰危机,施蛰存选择走进道家文化。自此,道家思想深刻影响了他的审美追求,极大地丰富了他的文学创作内容。道家崇尚自然,使得施蛰存的文学叙述中多了渴望走向田园生活的乡村记忆;道家崇尚心灵自由,使得施蛰存的文学叙述中多了世俗人的自然情怀和对心灵自由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饭小品>是施蛰存编辑活动中一本较为重要的期刊,它短暂的生命,忠实地记录了当时施蛰存在文坛的生存状态以及编辑出版方面残酷的竞争.其"微言"栏的设计,体现出一种生存的策略与心机,可以成为我们理解施蛰存的编辑思想及当时文坛生态的一面镜子.  相似文献   

3.
和同时代的文学期刊相比,施蛰存主编的<现代>杂志有一个突出特征,即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倡导.通过梳理<现代>杂志的现代派诗歌翻译情形,从文学翻译的角度对<现代>的现代主义取向加以分析,可以看出这种取向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赞助人(现代书局和编者)以及译者的诗学现念有密切关系.翻译参与构建中国文学现代性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通过<现代>杂志这个个案可以看出,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绝不仅是单纯的不同语言间的符号转换行为,而更是一种跨文化语境下的文化阐释.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环境、赞助人以及译者的政治倾向和诗学观念等,都会对翻译行为(如翻译对象的选择、翻译策略的使用等)产生影响.<现代>杂志不仅通过创作也通过现代派诗歌翻译这一特殊的文化行为深刻地参与、推动和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1920年代末至30年代,施蛰存、戴望舒、杜衡、穆时英、刘呐鸥等现代派群体深受左翼文化的影响,一度倾向革命,热衷普罗文学,成为左翼的"同路人".然而,随着左翼文化运动的深入,现代派群体从"同路人"转向了"第三种人",他们提倡文艺自由的文学主张遭到了左翼阵营的批判,从而陷入了左翼文化影响的焦虑.  相似文献   

5.
<现代>的编辑策略主要表现为准确定位、商业运作、事业追求三个方面,其中既有对当时文学生态的主动适应,也有对文学理想的执著坚守,体现了施蛰存的明智选择:准确的定位使<现代>能够在政治斗争的夹缝中生存,避免因观点分歧而导致的破裂危险;商业运作使<现代>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为其持续出版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事业追求则使<现代>致力于译介外国文学、扶持新兴文学,为中国文坛擦亮了现代派艺术的火花.  相似文献   

6.
中国 2 0世纪 30年代文学的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 ,使大多数作家的创作有着显明的政治化倾向。现代派作家施蛰存企图远离政治 ,注重文学的超功利的纯美学价值 ,在创作上另辟蹊径。然而事实上 ,施蛰存不仅没能远离政治 ,反而陷入政治的旋涡。所以 ,他在创作和文学事业中都体现出思想的矛盾性 ,并由此带来痛苦和困惑。  相似文献   

7.
施蛰存的小说创作有心理分析和现实主义两种形态,以《小珍集》的出版,他实现了向现实主义的回归,完成了创作转型。创作转型的原因在于其独特的创作主体结构、从唯美到功利的痛苦抉择、从现代主义到现实主义的清醒徘徊、从非主流文学到主流文学的尴尬趋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施蛰存借创作转型,文化身份也由“艺术的施蛰存”归宿到“学院的施蛰存”。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石秀>中人物心理流程,分析其变态人格的形成原因,论述了施蛰存心理小说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施蛰存与上海文艺出版社合作,历时十一年主编了六集<外国独幕剧选>.其间经历了复杂的人事变动和市场沉浮,施蛰存默默肩负起这项艰难浩大的文化工程,以独特的艺术眼光挑选外国独幕剧和译者,又以精细周详的编辑思路和策划方案使得这套书获得生动美丽的面孔.他晚年的编辑活动.既延续了其早期文学期刊编辑活动的思路,同时又融入新的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对<圣经>的研究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质的变化,除了出版多种版本的圣经故事和围绕<圣经>对西方文学、社会、政治及文化影响进行梳理和探讨之外,在全国范围内还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圣经>和基督教思想文化研究的学者,建立了研究中心或研究所,主办了<圣经>研究的期刊杂志,举办了国际和国内研讨会,并出版和发表了大量研究成果,比如在人民大学、河南大学、南开大学、东北师大和北京大学都聚集了一批与国际<圣经>研究接轨的学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