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于对现实世界的不满,诗人从未停止过对理想世界的渴求.在济慈的<夜莺颂>和爱伦*坡的<乌鸦>这两首咏鸟名篇中,诗人都想借助鸟儿的歌声,避开现世烦忧,到美的世界中寻找精神家园.但两位诗人对理想乐土的理解不同<夜莺颂>中,诗人诠释了一个充满和谐之美的世界;<乌鸦>中描绘了一个幽怨悲怆之境.两首诗在艺术特色上也不尽相同济慈的<夜莺颂>有如天庭雅韵,婉转悠长;而爱伦*坡的<乌鸦>恰似鬼域悲音,惊心动魄.  相似文献   

2.
济慈是一位诗人,给读者留下了许多优异的诗篇,比如《秋颂》、《夜莺颂》、《忧郁颂》和《希腊古翁颂》等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但同时,他也试图摸索拯救人类的哲学图式,甚至还常常提出一些至今仍十分深刻新颖独到的见解。如对于想象力的绝对重视,认为“由想象力捕捉到的美的也就是真的”。在《古翁颂》中,他直接唱出了“美即是真,真即是美”这样的诗句。  相似文献   

3.
约翰·济慈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充满着死亡与痛苦的折磨.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使这位天赋异禀的诗人只能寄情于诗歌创作.诗人借助“消极能力”表达了他对生命与自然的热爱.在这种理论影响下其创作的《夜莺颂》便产生了一种含糊不定的状态,进而解构了物与我,生与死之间的二元对立.物我合一,生死相融的和谐状态能够使灵魂感受到真正的自然之美,能够超越时空的束缚使生命得到永生.《夜莺颂》虽是一首暗含强烈死亡意味的作品,但物与我,生与死这些看似对立的生命状态却相互交织融合,谱写了一曲和谐的乐章.  相似文献   

4.
夜莺之歌     
济慈诗歌的走向恰似一个矛盾的组合,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一面是直觉与想象的迷狂,另一面是理智的顿悟和伸张。所以,他总是处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他善于制造各种对立而不作解答,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和想象的空间,这在《夜莺颂》和《忧郁颂》中尤为明显。在这两首诗中,济慈一反闲适、平和与宁静的常态,以其强烈的移情向我们展示了他迅疾狂迷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5.
夜莺之歌     
济慈诗歌的走向恰似一个矛盾的组合,就像一枚钱币的两面,一面是直觉与想象的迷狂,另一面是理智的顿悟和伸张。所以,他总是处在半醉半醒的状态。他善于制造各种对立而不作解答,给读者留下巨大的审美和想象的空间,这在《夜莺颂》和《忧郁颂》中尤为明显。在这两首诗中,济慈一反闲适、平和与宁静的常态,以其强烈的情移向我们展示了他迅疾狂迷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6.
叔本华是德国十九世纪具有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在艺术审美领域主要体现在利用美的观照和意志的暂时休歇理论来审视艺术作品.从这点出发,本文作者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的《夜莺颂》进行了分析研究,从而为理解一首传统的浪漫主义诗歌开辟了一条新的欣赏途径.  相似文献   

7.
英国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26岁便死于肺结核病。但1818-1820年,即他患病到去世这段时间却是他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其间先后完成了《伊莎贝拉》《圣亚尼节前夜》等著名长诗及《夜莺颂》等名篇。疾病给诗人带来的痛苦和消极作用不可小视,但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病痛却又极大程度地激发了诗人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相似文献   

8.
从思想内涵与艺术成就诸方面看,很有必要对《诗经·颂》诗进行重新评价。《颂》诗虽有糟粕,但也有精华。它们不但客观真实地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思想领域内人们的意识形态,也在一定程度上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同时,从史料学、民俗学、文化学、文学发展源流等方面看,它们也有自身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有学者称林徽因是翻译家并开始研究其译作,然林氏只在19岁时译过单篇童话《夜莺与玫瑰》,此后不再涉足文学翻译领域,也没有发表过有影响力的译作,是故更宜称其为“译者”。通过对比论证,文章认为某出版社出版的童话集《夜莺与玫瑰》并非译自林徽因之手,其收录的单篇童话《夜莺与玫瑰》译本也非出自林徽因之手。后续诸多聚焦于“林徽因唯一文学译作”《夜莺与玫瑰》的作品都可能出现问题,长远来看危害极大,应加以清理。许多与“林徽因唯一文学译作”《夜莺与玫瑰》有关的研究也并非基于林徽因译本,学界应多加辨认,纠正此种乱象。  相似文献   

10.
颂具有以“颂”名篇,内容上以褒述帝王功德、祖先事迹或赞美人物、事物为主,形式上以四言为基本句式,艺术风格上崇尚典雅清丽、华腴丰缛等鲜明的文体特征。考辨现存先秦文献,《诗经》“三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颂》从音乐而得名。《管子》“国颂”及《庄子》“有焱氏之颂”冠以“颂”名而非褒美的韵体颂文。屈原《橘颂》作为第一篇以“颂”名篇且题旨颂美的作品,在颂体文的形成发展中具有开创性。《橘颂》不仅在内容题材上将歌颂对象扩展为“细物”,通过歌颂具有高贵品质的物,来寄托作者的志向与情感,而且在艺术形式上突破了传统的格式,赋予四言句式以新的生机,从而奠定了颂体的基本特征,标志着颂体的正式形成,对后世颂体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王尔德的著名童话故事《夜莺与玫瑰》中的红玫瑰有其丰富的象征意义。从表层上看,夜莺用生命塑造的血玫瑰象征着一朵爱情之花和激情之花。但深层次分析,这朵红玫瑰是一朵艺术玫瑰,它生动地体现了作者的唯美主义思想。同时,它又是一朵灵魂玫瑰,它是夜莺灵魂的化身,即作者灵魂的化身。王尔德以玫瑰的碎裂来针砭时弊,呼唤珍惜真爱。在某种程度上,《夜莺与玫瑰》堪称一部爱的圣经。  相似文献   

12.
寻找理想和现实的和谐——铁凝小说创作心路历程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铁凝近作青苹果画和小说《世界》的母亲梦发人深省,上溯《哦,香雪》以来的小说创作,可发现她的心路历程:《哦,香雪》中充满温馨的理想世界——《玫瑰门》中恶梦般的现实世界——《笛声悠扬》中苦难记忆与少年悠扬笛声的较量——《对面》对爱的能力的重新寻找——青苹果与对满树青苹果的渴望——《世界》展示的现实和理想的和谐。铁凝终于寻到现实与理想和谐的世界,具有了大涵大度的强健心灵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回鹘文《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中部分与汉文本不符的颂文进行了翻译并查考其他汉文异本得出这些颂文译自《梁朝傅大士夹颂金刚经》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小说《山河入梦》文本的分析及人物形象的解读,阐述了谭功达心理、性格特点以及对他与姚佩佩人生理想的异同,找出了横亘在二人之间的隔阂——爱情与理想、理想与现实、现实与乌托邦之间的矛盾,从而解释了两个人作为人生归宿的孤独。  相似文献   

15.
原民族宫藏梵文写本之中新发现了两部梵文贝叶残本——《中论颂》与《佛护释》,使目前《中论》相关梵本形态迟晚和谱系单一的困境得到了改观。公元2、3世纪龙树所作《中论颂》是中观派的立宗之本,对中国佛教曾产生巨大影响。新发现的《中论颂》梵本约存全本的四分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为学者所利用的单行偈颂梵本。佛护的《中论颂》注释以前仅存藏译,此次是其梵本的首次发现,约占整个篇幅的九分之一。跟据字体特征推断,这两部残本抄出于6世纪后半或7世纪前半的尼泊尔,是现存最古的中观写本。两部写本所保存的梵文偈颂,可以对前人刊本作出多处修正,还能体现出诸家注释之间偈颂文本不同传承的一些痕迹。这证实了早前一些学者关于《中论颂》有不同梵文传本的猜测。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人类赖以维系社会和个体关系的底线和最高风尚,同时也是勇于以教人向善和探知世界为己任的文学和文学家当仁不让的黄钟大吕。信息时代与和谐社会共进中的研究性文学课堂,应当在继承并大力宏扬这一伟大人文精神过程中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作为济慈最负盛名的颂诗之一,《夜莺颂》阐释着明确的道德意味和教喻功能,可以也应当成为学德并修的研究性课堂关注的标本。  相似文献   

17.
回鹘文《金光明经》译自汉文本。回鹘文译者对汉文偈颂也以回鹘语诗歌形式进行了翻译。本文以回鹘文《金光明经》为底本,与汉文本进行对照,可以看出,梵文偈颂、汉译偈颂和回鹘文偈颂既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王尔德是英国19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童话历来被认为是他唯美主义理论最理想的载体。《夜莺与玫瑰》在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上表现了王尔德“为艺术而艺术”的创作原则以及唯美主义情怀,并具体体现于形式美和精神美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9.
《诗经》宗教现象原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文本具有浑朴的性质。除文学属性外,其《雅》《颂》篇什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中初民的宗教行为、心理及朴素的宗天思想与多神崇拜构成“雅颂世界”属神性的一极;而初民对未知世界尤其是对死亡的恐惧建构了“雅颂世界”的宗教基石。“雅颂世界”的宗教情感,体现了中国宗教思想的人文精神,隐含着寓政教于神恩的主题倾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中国古代哲理辨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希腊古瓮颂>和<夜莺颂>之审美理念;探究济慈的名言"美即是真,真即是美"的哲学意蕴,阐释济慈审美追求的终极意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