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式护理,学校式教育”养育模式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雪芬 《社会福利》2003,(10):49-50
社会福利社会化使孤残儿童的养育模式从单一集中供养型,逐渐发展为助养型、代养型、家庭寄养型、领养型等新型的养育模式。常熟市儿童福利院结合自身特点——收治的儿童大多是严重残疾的儿童,实行领养的难度高,而家庭寄养一方面由于儿童残疾缺陷、畸形,使得一些家庭难以接受;另一方面又难以让儿童接受正规的康复训练,对其康复有一定的影响,因此2000年投资10多万元,将整个居住区、教育区根据孩子的年龄划分为5个家  相似文献   

2.
为了培养孤残儿童的家庭归属感,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西宁市儿童福利院在心宁家园启动了"类家庭"孤残儿童养育模式。心宁家园内住5个特殊的家庭,每户178平方米精品套房,家具家电、生活必需品等齐全。在这些家庭里,爱心父母是招聘的符合条件的合法夫妻,孩子是福利院的孤残儿童,年龄基本在6-12岁,爱心爸爸可以有自己的工作,爱心妈妈必须全职在家照顾儿童,由福利院供给各家庭日  相似文献   

3.
冯浸 《社会福利》2014,(5):38-38
正无锡市儿童福利院是无锡市唯一收养无依无靠、无家可归的孤残儿童、服刑人员子女和社会弃婴为主要任务的社会福利机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儿童福利院的条件不断改善,儿童养育理念和水平也得到不断提升,儿童福利院正在从单一的供养功能向集养育、医疗、保健、康复、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转变;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在提高,孤残儿童包括养育、保健、医疗、康复、教育等在内的各个方面的生活质  相似文献   

4.
《社会福利》2008,(10):F0003-F0003
按照《中国儿童发展纲要》提出的要求,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各项工作都紧紧围绕“儿童优先”的原则,从儿童的养育、教育、医疗、康复四个环节入手,狠抓内部管理和服务质量,为全院孤残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的成长环境。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儿童福利院始终坚持“一切为了孩子”的服务宗旨,努力完善制度,不断规范管理,实现了管理上的三次飞跃,构建了人性化的孤残儿童服务环境,使孩子的养育、医疗、康复、教育水平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6.
胡晓林  刘利 《社会福利》2012,(12):53-54
重庆市儿童福利院对其实施的类家庭养育模式进行全面的实证研究和定量分析,因为数据比较丰富且复杂,现以个案的方式报告类家庭养育给孩子带来的积极变化. 研究个案 [案例1] 温妈妈自己的女儿大学毕业后已成家立业.喜欢孩子的她应聘参加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的院内家庭单元养育项目.刚进项目的时候,她照顾四个孩子,其中只有一个会走路,其他三个孩子患有脑瘫,吃饭需要喂,大小便都有问题.三个月下来,温妈妈就瘦了20斤.三个月以后,孩子开始进步明显,感觉压力就小了.累的时候,夫妻俩互相鼓励.现在她照顾5个孩子,觉得工作量不是特别大.  相似文献   

7.
正重庆市儿童福利院突出打造庭养育、特殊教育、医疗康复三大特色、不断提升儿童福利机构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更多病残儿童。首先,建好模拟家庭,打造特色养育模式。家庭是儿童最好的福利场所。近年来,重庆市儿童福利院不断探索尝试,打造特色养育模式,让孤残儿童既能够享受到机构内优越的医疗、康复及教育资源,又能像其他正常儿童一样享受家庭亲情和温暧。  相似文献   

8.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陈静 《社会福利》2008,(2):43-43
孤残儿童是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为了更好地保护他们的成长,保障和满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德智体等方面需求,使他们能够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哈尔滨市儿童福利院积极探讨研究儿童福利机构的发展方向,提升儿童福利院的“文化”素养,把传统的养育看护发展成为集养护、救治、教育、康复、特教于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民政部启动了“蓝天计划”,为全国的儿童福利机构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计划的实施将极大地加强和改善儿童福利设施建设,拓展儿童福利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逐渐突破传统的养育模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武汉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福利院集中供养、家庭分散寄养的基础上,于2007年8月开展了"小组家庭寄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李燕 《社会福利》2010,(6):46-47
2008年5月28日,郑州市儿童福利院正式开园。两年多来,面对全新的内外部环境、快速增长的收养形势、复杂的儿童状况,福利院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宗旨,围绕目标重管理、围绕孩子强服务、围绕需求抓项目、围绕发展创特色,以“至仁至爱”之心,行“聚心聚力”之策,着力为孤残儿童构建一个以养育、医疗、康复、教育、技能培训、社工等服务为基础,以整合资源为补充,以促进儿童回归家庭、融入社会为目标的服务体系,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  相似文献   

12.
位于赣江下游、抚河古道西岸的南昌市儿童福利院,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下,务实创新,不断开拓,通过建立婴儿养育中心、儿童教育中心、残疾儿童康复中心和家庭养育中心,为孤残儿童倾力构筑了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的学习、生活和娱乐的温馨家园。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儿童福利事业不断深化改革,儿童福利院正在突破传统的机构养育方式,向社会化、人性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使孤残儿童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成都市儿童福利院在现有的机构集体供养、家庭寄养的模式上,于2004年初在院内创建双亲家庭抚养孤儿的模式即"亲情苑".  相似文献   

14.
《社会福利》2011,(5):2-F0002
为贯彻落实民政部“蓝天计划”,从根本上改善孤残儿童养育、康复、医疗、运动、娱乐和家庭抚养环境,济南市委市政府紧抓机遇,将新建儿童福利院作为2009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重点工程。自济南市儿童福利院成立以来,在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与支持下,福利院秉承“把爱心献给孩子”的宗旨和“爱心、诚心、恒心、细心、精心”的“五心”服务理念,勇于开拓创新,已成为全国儿童福利机够改革的一面旗帜,创建了众多优秀服务品牌项目。尤其是“亲亲妈妈”的品牌连续多年被评为市级“十佳服务品牌”。  相似文献   

15.
王宾 《社会福利》2014,(12):56-56
正河南省郑州市儿童福利院目前养育930余名遗弃儿童,其中98%为重度残疾,伴有脑瘫、智障、先心、癫痫、肢体残疾等各种疾病,急需手术救治、康复训练、特殊教育、家庭寄养等各类服务。但因院内职工不足,为众多孩子制定实施配套服务较为困难,而这一问题也是全国福利机构的普遍难题。近日该院率先研发的孤残儿童网络管理系统正式使用,每个孩子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拥有儿童福利机构8所——讷河、牡丹江、佳木斯、巴彦儿童福利院由省级财政拨款,哈尔滨、大庆、双鸭山和鹤岗市儿童福利院由地级市财政拨款,现收养在院孤残儿童1454人。近年来,在民政部及地方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与资助下,儿童福利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孤残儿童的养育方面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管理养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正2000年起,为改变机构集中养育孩子易出现人格发展缺陷等诸多问题,昆明市儿童福利院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家庭寄养模式,结合本地特点,在昆明周边的县区开展农村家庭寄养。农村家庭模式是由政府出资、社会支持、家庭寄养、统一监护的方式,形成儿童福利院、街道(乡镇政府)、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村民小组)参与的三级化监护网络及定期巡查,对孤残儿童寄养期间的生活、营养、康复、教育、身体发育情况等进行全面跟踪指导,为儿童提供有利于身心发展  相似文献   

18.
青岛市儿童福利院建于1998年,目前在院孤残儿童360余名,其中残疾弃婴占98%,中度残疾占80%。2007年试点以来,青岛市儿童福利院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为指导,立足孤残儿童成长需要,再造组织机构和服务流程,提升了儿童福利服务水平,创新了儿童养育安置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9.
日本孤残儿童的养育方式及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学静 《社会福利》2006,(11):14-16
日本孤残儿童的养育方式长期以来,日本把贫困或失去父母的儿童称为需要保护的儿童,包括的范围大体与中国的孤残儿童相近。对他们的保护措施,大多是让他们进入儿童福利机构——儿童福利院来养护和保育。近年来,这种现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儿童的援助也变得多样化起来。具体表现为:日本在1997年对儿童福利法进行了修订,不仅是满足于让需要保护的儿童进入福利设施,而是树立起一个理念,就是把他们培养成具有丰富的个性、自立人格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社会儿童福利院于2000年在南京爱德基金会资助下,在南京栖霞区靖安镇开始了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工作。10多年来,先后有两百多名孩子的童年在家庭中度过,享受到了家庭的温暖。而现在家庭寄养中的儿童大多数处于养护状态,这种养育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