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政治制度文明建设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制度文明在政治文明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当前,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滞后主要体现为人大代表面临着“代表性”危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不够完善、行政权和司法权难以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方针。因此,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制度化以及推行依法治国三个方面。推动党内民主是实现我国政治制度文明建设的突破口,其基本思路是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规范权力“授”“受”关系和重构党内监督制度。  相似文献   

2.
论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文明建设就是要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实现人类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使人类自身得到进步和完善,其指向应当是多维度或多层面的,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个层面。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实施生态文明规范约束机制建设和推动生态文明实践,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制度文明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深化发展,社会主义文明建设不再仅仅局限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统格局和领域,制度建设也纳入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科学系统。文明是指社会的进步和开化状态,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出现,随着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而发展。通常人们把社会文明分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客观世界,创造物质财富的成果;精神文明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创造精神财富的成果。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发展创造物质基础和条件,精神文明为物质…  相似文献   

4.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展,一个几千年来被遗忘了的角落——厕所,越来越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在建设文明村、文明镇、文明街的同时,建设文明厕,也开始逐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成为改革开放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将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进行。一、文明厕的建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文明厕的建设,就是指现代化的厕所建设。《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  相似文献   

5.
人与人之间进行交际 ,遵从什么样的言语规约 ,说话是否得体、适度、有分寸 ,交际用语是否文明 ,既是个人修养 ,也是其国民整体素质和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 ,因此 ,加强语言文明建设既是摆在每个交际者面前的现实课题 ,也是任何一种形态的文明社会里的一项重要任务。加强语言文明建设需要探讨并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的、具有时代风貌的、有系统的礼貌用语规约 ,需要推广礼貌用语 ,需要加强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6.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顺应了当今世界文明发展的态势和要求,体现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精神,符合中国大陆和港、澳、台文明发展的现实状况,构建了华夏文明繁荣和发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7.
胡宜安 《江汉论坛》2005,4(4):94-97
福泽谕吉的文明建设论理论是其启蒙思想的重要部分。关于文明建设的目标和目的,福泽主张以西洋文明为目标,以国家独立为目的。关于文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福泽主张循序渐进、崇尚实学、反复试验。关于文明建设的主体责任,福泽主张政府、学者和一般人民应上下同心,各负其责。  相似文献   

8.
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又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社会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落实于制度建设,标志着生态文明建设从注重理念、理论建设发展到制度建设的新阶段。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目标既要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又要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主要包括三大类型的制度:第一类属于政府监管性制度;第二类是以市场主体交易的形式来实施的制度;第三类属于救济性制度。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途径是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各种制度;理顺生态文明建设管理机构之间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试点实践。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系统地回答了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十四大报告,把这一崭新理论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九个方面,其中按照“一国两制”的构想,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最终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为全世界所瞩目。一、“一国两制”是新思想、新语言,是前人未曾讲过的所谓“一国两制”,根据小平同志的说法,就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国家的主体即12亿人口的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为什么一…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有香港、台湾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何在呢?我看只有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以下简称“一国两制”)。1984年9月26日中英两国政府经过谈判草签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正式签字。这个  相似文献   

11.
任春晓 《浙江社会科学》2012,(1):110-117,109,158,159
生态文明建设的矛盾无处不在,从类型上说有哲学层面的思想观念矛盾、政府层面的制度指向矛盾、环保层面的操作行为矛盾;生态文明建设矛盾的产生,与主客二分的思维导向相关、与好坏并存的实际结果相关、与主观片面的发展观念相关、与群体行为的终极悖反相关、与社会主体的利益博弈相关;发现矛盾、解决矛盾,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前迈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基本保证。因此,探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探讨它的认识论基础,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物质和精神、一般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各自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从认识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富裕的生活,同时也给自然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治国理念的一个新发展,是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深刻体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新阶段.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建立以人为本、生态先行的运行机制,把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人们的交往领域中去.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是“建设”二字。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具有自己特定范畴和固定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必然要受着自身特有的客观规律的支配和制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内部的必然联系,是精神文明发展规律的本质体现和外在要求。它具体化、外在化为方式方法、步骤途径,是规定、指示和制约方式方法、步骤途径的内质,是科学的、客观的、具有一般性、稳定性的方式方法步骤途径.需要申明,本文所揭示的规律。乃是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建设的规律。在这里,“建设”是其中心词。它与一般规律的不同点也就在于它所揭示的主体是“建设”。即是说,这些规律的外观是一种活动,其因之具有直接的实践特征。由此,本文并不限于对这些规律进行一般的理论表述,而更注重于挖掘其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实践性内核,以指导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正>“一国两制、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人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策略思想,所提出的一项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它丰富了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思想,是邓小平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十年。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战略思想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本文运用博弈论,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战略思想,并对其科学性与独创性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潘柳 《理论界》2009,(11):195-19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放开了原有对人口流动的控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过程的加快,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本文从公共道德与文明都市的关系出发,分析并探讨了加强社会公共道德建设,创建文明都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生态危机导致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发生严重的对立和冲突,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威胁,生态危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大障碍。面对生态危机带来的挑战和威胁,要完成构建和谐社会这一伟大目标,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从加强生态价值观教育,发展低碳经济,营造和谐生态文化环境,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和制度,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出发,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是中国共产党不断解放思想,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三十年.邓小平的"一国两制"战略思想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最有效的途径,是中国实践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之际,本文运用博弈论,从一个新的角度认识"一国两制"战略思想,并对其科学性与独创性有更深的了解.  相似文献   

20.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社会文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下一阶段社会理想的追求,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努力保护社会改革的动力源,充分发挥新型工业文明及其新经济因素的作用,稳健推进政治文明制度建设,积极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