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语言学院中文系作为埃及汉语教学的重要基地,是在埃及高教部1958年批准试办的中文班基础上建立发展起来的。在度过试办初期至70年代末期这一徘徊阶段之后,从80年代至今,中丈系获得长足发展,先后为埃及外交、新闻、教育、贸易、旅游、轻工、建筑、食品等各行各业输送了本科和硕士、博士生400多名,在阿拉伯世界推广汉语和中国丈化传播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即将进入21世纪之际,日益加强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这一趋势既为所有国家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也使各国面临经济、金融等方面的挑战.埃及作为阿拉伯世界、中东乃至非洲的大国之一,在机遇与挑战中首当其冲.本文试就埃及经济在80~90年代的概况及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作一简略分析.80年代埃及经济的主要症结1974年,埃及政府开始奉行改革开放政策,力图挽救经济危局,减低通货膨胀率,增加外汇收入,弥补财政赤字,振兴工农业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立一个安定的社会.然而,70年代,埃及苦于医治中东战争给经济、社会带来的巨大创伤,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改革政策实施于80年代.这一时期,经济有所发展,但发展速度不平衡,效果不够显著,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3.
穆巴拉克时期埃及的中东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埃及外交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0~70年代初的纳赛尔时期,70~80年代初的萨达特时期及80年代以来的穆巴拉克时期.由于埃及在中东举足轻重,它的中东外交成为这3大时期外交政策的核心.纳赛尔时期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马首”,特别是在阿以问题上,埃及几乎成为阿拉伯世界的外交代言人.埃及领导和组织的对以战争几乎成为这一时期  相似文献   

4.
根据埃及和荷兰签署的双边文化协议,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将于近期举办埃及古代文物展览会.对此,埃荷双方曾进行多次会谈,就展出的时间、地点、收益及文物的安全措施等达成了协议.像这样的展出活动,早在20年代初期荷兰曾举办过一次. 此外,埃及文物管理局和日本方面达成  相似文献   

5.
在埃及学中,“埃及艺术”通常指古埃及自王朝时代以后开始形成鲜明个性的造型艺术,包括雕塑、绘画、浮雕以及工艺美术等各种形式. 埃及艺术是古埃及文化最引人入胜的一部分,也是古埃及文化最主要的实物形态遗产.今天世界上许多研究者和爱好者,正是在埃及艺术的吸引下走入古埃及文化殿堂的.丰富的作品、详尽的年代划分手段和真伪甄别依据,往往使研究者们喜出望外.古埃及艺术家创作  相似文献   

6.
70年代末埃及和以色列单独媾和后,一度失去了在阿拉伯国家中的领导地位.与此同时,伊拉克迅速崛起.它利用埃及影响被削弱的机会,积极争当阿拉伯世界的盟主,但它在地区霸权主义的道路上走向了反面.纵观20多年来埃及和伊拉克按照各自的逻辑走过的路程,不难发现,它们对海湾地区安全的影响和作用是截然不同的,从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它们在海湾地区安全中的关系正好完成了一次交替与转换.  相似文献   

7.
埃及90%的土地是沙漠,全国6000万人大都集中在仅占全国土地面积4%的尼罗河谷和尼罗河三角洲.开罗、亚历山大等大城市人口密度大,用埃及人自己的话说“已临近爆炸”.当前埃及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与工业建设迅速扩展,耕地面积不断缩小,由1805年人均1费丹下降到目前人均0.1费丹.埃及人意识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只有把目光投向沙漠,向沙漠进军!“向沙漠进军!”早在50年代纳赛尔总统就提出了,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如兴建阿斯旺水坝和水渠,购置喷灌设备,在沙漠地区兴建机械化农场等.但阿以间的敌对状态,使埃及不得不把大量原本可用于发展经济的资金统统投入到军备上,向沙漠进军的意愿被迫搁置.1979年,埃及总统萨达特顺应潮流,与以色列签署了戴维营协议,为埃及赢得了和平、时间与机遇,把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重新提上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向沙漠进军!”的口号不仅被重新提出,还被赋予新的内容.埃及政府决定在开罗四周的茫茫沙海上兴建卫星城,向沙漠要地,以缓解因人口膨胀给各大城市带来的压力.斋月十日城,便是70年代末埃及政府规划的众多卫星城中的一个.我们初到埃及时,常听埃及友人对开罗人满为患感叹不己.我们问:“不是兴建了那么多卫星城吗?”他们摇着头回答我们说:“卫星城的设想或许  相似文献   

8.
19世纪末叶埃及的政治经济形势19世纪70年代,埃及的政治经济状况,有了较大的变化. 1877年,耕地面积增加到474万多亩,灌溉渠达1.34万多公里,棉花出口量由50年代中期的52万坎塔尔①增加到1880年的300万坎塔尔.②甘蔗的种植面积也增长较快,工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1873年,有2万多工人.③铁路由50年代的200多公里,增至1880年的1300公里.④电报电缆长5200公里.⑤亚历山大港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苏伊士运河通航以后,更多的国际航线经过埃及.西方列强加紧控制埃及,并为争夺这个战略  相似文献   

9.
50年代初至70年代末,埃及的对外政策受制于两极格局,其外交活动基本上是以美苏为轴心展开的,穆巴拉克任总统后,对世界格局形成了新的见解,认为世界应该建立在多极力量之上.由此,穆巴拉克总统重新审视了埃及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外交平衡战略思想,即以我为主,发展多边关系,推动经济建设.这些年来的实践证明,埃及通过频繁、多方位的外交活动,既扩大了埃及的国际影响,提高了埃及地区大国的地位,也推动了埃及经济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到埃及不久,便听说开罗的艾因舍姆斯大学设有中文系.该校经40余年的发展,如今已是非洲和阿拉伯地区规模最大、制度最健全、设备最完善、师资最雄厚的汉语教学基地.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迫不及待地想去看一看,并把它介绍给中国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