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园误记     
袁枚《随园随笔》卷七《官职类上·领录尚书尊于尚书令》记有: “宋书褚渊传:太祖崩,遗诏以渊录尚书事。江左以来,无单拜录者。……”查《宋书》并无《褚渊传》。按褚渊确是刘宋朝的官员,曾以尚书右仆射的资格为宋明帝的顾命  相似文献   

2.
去年逝世的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岑仲勉先生,著作极为丰富,除已出版者外,直到他去世时,还有下列六种专著在中华书局审阅中:《于阗文件考释》;《中外史地考证》;《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唐人行第录》;《金石考证》;《汉书西域传考释》。这六种著作,都是岑老晚年写就的作品,其中对许多问题都提出独到的见解;但用力最多,研究最精  相似文献   

3.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代传奇”部分,谈到无名氏作的《补江总白猿传》(又名《欧阳纥》)一书时说:“(欧阳)纥后为陈武帝(霸先)所杀。”查陈霸先在位凡三年,即公元557到公元559年之间。而《陈书·宣帝纪》及纥本传所记纥于陈宣帝太建元年(569年),起兵反陈,太建二年兵败被擒,送京师受戮。事在陈霸先死后十余年。鲁迅显系误记.  相似文献   

4.
岑仲勉先生的学术道路,带有朴实无华的平民色彩。在中外史地考证中,不迷古,不崇洋,坚持实事求是的学术风格,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和治学经验。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学术史上,岑仲勉与陈寅恪同被称为中古史研究的两位大师,然岑仲勉对陈寅恪之学术却有一番激烈批评。辨析二者的研究思路和学术方法可以发现,此番批评标志现代文史考据之学内部文献考据与历史考据两条进路的分野。时人以岑仲勉缺乏陈寅恪式的"大判断"来评点其唐史研究,其实恰忽略了陈寅恪从史料考据逼出"大判断"的运思特征,从而实际落入以"理论阐释"来指责史料考据的窠臼,与此相应的也抹杀了岑仲勉文献考据这一研究路径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6.
岑仲勉治学领域广泛,成就卓著,而于隋唐史研究用力最勤,创获亦丰。他重视研究有关隋唐两代的重大史事,在"关陇集团"、两税法、牛李党争、府兵制、均田制等问题上均能做到史料翔实、考辨精审,于广征博引中剖析众家之说,然后创辟新解。其《隋唐史》虽为断代之作,但不囿于体例之限,在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上均贯穿着通识眼光,反映了岑氏论史的卓识。新中国成立后,岑仲勉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并努力使之与隋唐史研究相结合,从而使其学术研究臻于新境。发掘与总结岑仲勉隋唐史研究的成就,不仅有利于考察新历史考证学者治学路径的演变,而且对于继承先哲学术遗产、创新隋唐史学科发展亦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三部分:一是陈垣与岑仲勉学术交谊述略;二是分析陈垣对岑仲勉著《元和姓纂四校记》的作用;三是有益的启示,陈、岑的交谊是淡薄名利的君子之交,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相似文献   

8.
论任尚     
<正>任尚,是东汉时的一位军事将领,在经营西域与平定西羌的过程中、超过一定的作用。我们在研究西汉西北民族历史时,有必要考查一下这个人物。 一、崭露头角 东汉一朝,国威不振,在其政权建立之初,豪强地主就疯狂地兼并土地,出现割据状态。但毕竟在前期,东汉政府所采取的高度的中央集权制还能对豪强地主实施一定的限制。自章帝以后,开始出现了外威宦官执掌朝政的局面。窦太后临朝,“窦氏父子兄弟并居列位,充满朝廷。”邓太后执政,邓氏一族“自中兴后,累世宠贵”。与此同时宦官势力也开始膨胀,他们“手握正爵,口含天宪”,威权竦赫,震动郡县。这“两个豪强集团猛烈地争夺对朝廷的控制权,大大发得了他们的兼并性和割据性。” 东汉中后期,政治进入黑暗时期,统治阶级日益荒淫腐朽,皇权旁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相互争雄,“言之者必族,附之者必荣。”其党徒典据州郡,贪赃枉法,“视民如寇仇,税之如豺虎。”再加上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日益剧烈,大批农民失去  相似文献   

9.
尚書大義     
(丁)周書 (傅)周是文王國號。後武王滅商。因以爲有天下之稱。書凡三十二篇。 (一)泰誓上上篇未渡河作泰誓中中篇既渡河作泰誓下此篇亦既渡河作(經)維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師渡孟津。泰誓三篇。集傳 按伏勝二十八篇。本無泰誓。武帝時偽泰誓出。與伏勝今文尚書。合爲二十九篇。孔壁尚書雖出。而未傅於世。故漢儒所引泰誓。皆用僞泰誓。如曰白魚入於王舟。有火自上復于下。至  相似文献   

10.
中国士大夫对山水有着特殊的情好,这种文化心理积淀,可称之为“山水情结”.明代文人特别是明代中后期的倜傥之士,对山水更是一往情深,以至嗜水成性,爱山如命,“以性灵游,以躯命游”.其山水情思在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中又注入新的因子,添上新的色彩,显得格外绚丽奇特.明代中叶以来的雅士几乎无人不好游.  相似文献   

11.
色彩是人类最早用来象征自然特征最简单的概念之一 ,它显示一切与生命相关连的自然物。中华 56个兄弟民族对色彩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崇尚。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 ,对白色有一种特别的虔诚崇尚心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 ,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倾向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延袭和民族的审美取向 ,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生动反映。藏族白色崇尚习俗的产生、形成和得以代代传承自然有其社会文化渊源。笔者认为 ,藏族白色崇尚习俗的形成是自然生态和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激荡的结果。这种影响和…  相似文献   

12.
孙筱尚,字希文,河南安阳(今安阳市郊区西郊乡)南流寺村人。生于1914年。其父孙尚志教书为业,有爱国进步思想。孙筱尚天资聪慧,8岁入学启蒙,12岁以优异成绩考入彰德府中学,16岁入北平师大附中读书,1932年毕业后,又考入北平交通大学。孙筱尚在北平交大读书期间,正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机日甚的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东北后,进而把侵略魔爪伸向长城内外。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对日寇进逼步步妥协,致使华北半壁江山名存实亡。在此民族危亡的  相似文献   

13.
民族的心灵就是民族的精神,尚和合是化解当代心灵各种冲突和危机的最佳理念和方法。在人的欲望与现实的冲突中,人们要过三关,即金钱关、美女观、权力观。如何过三关,知足、知止、知觉是闯三关之方之道,既达到灭贪、嗔、痴、慢、疑诸烦恼,又达心灵和合之境。三关之所以过不去,是由于贪欲之心的膨胀,于是必须修身养性,一是养心,主旨是求心态和合,心理和谐,"养心莫善于寡欲";二是中和,求心灵的宁静、平衡、和谐,中和是天下的大本大道;三是乐道,其要旨是追求精神的享受和快乐,醉心于求道的幸福;四是坐忘,做到堕肢体,黜聪明,保持心灵世界的虚静;五是爱心,使和合心灵世界和乐无穷无尽。心灵的和合安顿,是人的终极关切的精神家园。尚和合的和合学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时代价值,是民族心与魂、根与体,是中国人灵魂安顿的地方,落脚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中国封建社会通行买卖婚姻,因此妇女只是一种物物交换的东西,家境的贫富自然就成为她们身价高低的标尺,正如白居易在《议婚》中所说的:“颜色非相远,贫富则有殊;贫为时所弃,富为时所趋。”在这种婚俗下,富有天下的皇帝的千金——公主应该不愁婚嫁,但事实上,唐朝公主婚姻常令皇帝揪心,  相似文献   

15.
色彩是人类最早用来象征自然特征最简单的概念之一,它显示一切与生命相关连的自然物.中华56个兄弟民族对色彩都有自己的爱好和崇尚.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藏族人民,对白色有一种特别的虔诚崇尚心理.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一个民族对色彩的倾向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延袭和民族的审美取向,是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的生动反映.藏族白色崇尚习俗的产生、形成和得以代代传承自然有其社会文化渊源.笔者认为,藏族白色崇尚习俗的形成是自然生态和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本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相互融合、相互激荡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化界,激起了一股强烈的尚力尚武思潮,它发轫于严复的“鼓民力”,经谭嗣同、梁启超、蔡锷、毛泽东、鲁迅、陈独秀等,直到战国策派。这股长达半个世纪的尚力思潮,破天荒地打破了中国士林尚文轻武反力的柔性传统,第一次把感性生命的“力”推进军事体育(军国民主义思潮为代表)、文学(五四感性启蒙)、文化哲学(战国策派)诸领域,并进入到操作行动层面,从而导致近现代中国一代阳刚型知识群的崛起,写下了近代文化史上最富色彩的一页。  相似文献   

17.
背景资料 两千余年前,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凿玉垒山,驯服的岷江水从玉垒山中穿行。被截断的山丘成为江中孤岛。唤作离堆。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尚俗诗学观新探@陈允锋$中央民族大学中文系!北京100081~~~~~~  相似文献   

19.
周代的尊老尚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岩 《社会科学家》2003,(6):142-145
西周时期,为统治需要,在全国推行尊老尚齿的制度,形成了中华尊老尚齿礼制,主要内容有:收养外族长辈;国家设置官吏,专门负责尊老尚齿;免除徭役,生活上给以保障;政治上给以优待;礼仪程序中有尊老尚齿的内容;政治体制上体现出对老者的尊重与重用等六个方面,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从周代起,尊老尚齿就表现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过故墟而迟回,恻尔动心,情与识与?亦不仅情识,而即吾性之见者与?无愁人,不知愁耳.石何为动于生公之音响:马何为触于支公之蹀也。无愁人,不知愁耳。中峰判贪嗔为佛藏,仰语旻苍,俯呵黄壤,奚不可哉。禅师开法筵于宝宁,而三过东山,吟三复焉,非徒然矣。松阴,交交鸟语;以松为竹而竹,以鸟为云而云,柳犹是也,芡犹是也,莲犹是也。茶香于盌,石润于盆。禅师曰:“无愁人,不知愁耳.”吾不能与之言情,何况于性。遂命莲阇黎重趼百里,以示夕堂老汉,以我为无愁人也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