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语往往运用形象的联想来使语言变得更为生动有力 ,但习语翻译时这些具有强烈文化蕴意的形象的转换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对比了英汉两种语言形象性习语的形象异同 ,探讨了其共性和异性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 ,并就翻译中习语形象的处理提出了 4种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语言艺术,它既是艺术现象,又是语言现象,因而研究文学、评论文学作品必须对文学语言有较深入的了解。传统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信息工具。文学语言既然称为语言,当然也是一种工具。所不同的仅在于因其以描写为主,所以用词具体形象。一般文艺理论著述论及文学语言的特征时也认为最主要的是形象性。可是,这样论述并没有挖掘出文学语言的本质特征。因为形象性并非文学语言所独专,在以论说和记述为目的的实用语言中形象语言也比比皆是。钱钟书先生在  相似文献   

3.
就李商隐《夜雨寄北》论诗的语言结构倪素波诗是语言的艺术。而诗作为一种文体,它所含具的语言去素特征,却是一个需要辨析的课题。说诗是韵文,然而有脚韵、合平厌格律的未必一定是诗。说诗的语言要有形象性,其他文学语言乃至日常用语的某些生动表述何尝不具形象性,但...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双语处理艺术,是两种语言的表达转换过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相同,许多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差异,且具有各自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比较了英汉形象语言特征,探讨了翻译中形象语言的转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文学翻译特别需要译者的审美意识 ,需要作为审美主体的译者发挥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翻译的过程就是原文的审美再现过程。文学作品的翻译要忠实地译出人物的语言特色 ,再现原文的生动形象。语言的常规优美固然重要 ,但正如残缺美也是美一样 ,在文学作品中 ,人物的非规范语言也是一种美 ,因为它有助于烘托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因此 ,在翻译中要忠实再现 ,否则会影响译文的准确性、生动性  相似文献   

6.
语言学派翻译研究者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追求的是等值、等效,他们往往过分注重语言处理,竭力使译文在语言上与原文保持一致,甚至将语言等值视为成功翻译的唯一标准。然而译者的工作不应该是翻译语言,而应是在译入语中重现源语文本中所描述的形象。在阐释学看来,在翻译中,译者应将形象的重塑置于首位,而语言处理只是重新塑造形象的手法。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一种双语处理艺术,是两种语言的表达转换过程。由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背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不相同,许多形象在不同的语言中存在着差异,且具有各自较强的民族性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本文比较了英汉形象语言特征,探讨了翻译中形象语言的转换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鲁迅杂文艺术本质论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杂文中的形象──鲁迅杂文艺术本质论二郭海军如同情感特征是鲁迅杂文的本质特征一样,形象特征也是鲁迅杂文不可缺少的要素。但这种形象特征并非指杂文所必须运用的某些形象性因素,如形象化的语言、手段等。因为如果只把鲁迅杂文所含有的形象性因素理解为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9.
小说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客观现实的,形象化的语言有助于艺术形象的描绘,从而提高作品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小说的语言应该是最富有形象性的语言。小说语言的形象性,同小说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有直接的联系,也同小说作者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有关。为了使塑造的人物丰满、典型、栩栩如生,为了使故事情节更为扣人心弦,为了使环境描写更为具体明晰,就要巧妙地运用语言,加强语言的形象性。加强语言形象性的方法很多,图示法是一种形象性特强的表现手法,于小说语言的形象化很有帮助。例如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里有这样一个细节描写: 初七那天上午,双双又上工地,她担心自己回来晚,临走时在门上写着:  相似文献   

10.
语言符号的意义包括概念义、附加义、语法义、文化义和搭配义。两种语言符号对译有五种常见形式。在两种语言符号对译中,欲反映原语语言符号的跨文化信息,就应着重体现附加义和文化义。语言符号对译与言语翻译的主要差异在于有无具体语境(或情境);而同属言语翻译的双语词典例证翻译和语篇翻译之间的差异主要是:(1)具体语境(或情境)的大小;(2)体现语用和形象的表现力不同。  相似文献   

11.
艺术创作就其本质和特征来说是美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目的和对象,艺术是美的领域。这里略谈艺术创作有关的几个美学问题。一、艺术与现实的关系艺术是人对现实的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它的特点是人的创造性活动,是人的知识、本领,由素养或学习所发展起来的能力。艺术是用形象、图画反映现实生活,它提供真实的画面,突出艺术的形象性特征。艺术反映现实深刻地体现了“诗人用形象来思考”的创作规  相似文献   

12.
翻译是源语语言文化在译语语境中的再现。异质文化的桥接是翻译成功的关键。本文以汉学家葛浩文《狼图腾》英译本为研究对象,从形象性及审美性的文学翻译语言要求出发,结合文本分析,探寻汉英文学翻译策略。指出文学翻译应在归化和异化原则指导下,综合直译、意译、套译、省译、转译、注释等方法,使译本更好地融入目的语文化语境,造就功能对等的优秀翻译。  相似文献   

13.
文化视阈下英汉习语的翻译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因此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要翻译习语这一“浓缩”的文化体,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因为译者需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对矛盾。本文论述了习语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三个问题和采取的五种翻译方法,提出以保持原语形象的直译法为主要翻译方法的原则,所依据的理由是直译能保持原语文化、丰富译语文化、促进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4.
翻译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不能简单地用一种语言来替换另一种语言。东西方文化的不同而导致的思维差异,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顺序、表达结构、表达方法、修辞方式和用词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翻译过程中要顺利地完成汉英两种语言的转换,对这两种语言进行系统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并有针对性地发展翻译技巧,无疑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5.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的特点决定其人物语言在简练中蕴涵着丰富的潜台词和会话含意。译者在翻译人物语言时首先要根据原文语境和自己的认知推理对原文的会话含意"显化"理解;但表达时则应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以及小说语言本身的文学形象性和审美性等特点,找到最佳的且与原文相似的关联性,或"隐"或"显",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成语是汉语中使用广泛的一类词语,它以形象的联想和比喻使语言变得更为生动有力,其中涉及动物的成语多如牛毛。要把这类动物成语恰如其分地翻译成英文,是翻译中的一个难点。本文探讨动物成语翻译过程中的一些趣事、巧事和难事,以期深入了解不同语言中隐藏在动物形象之外的强烈的文化蕴意,找寻更多动物成语翻译的技巧和乐趣。  相似文献   

17.
习语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习语的翻译要同时处理语言和文化两种矛盾,不仅要译出原语习语的形象和喻义,还要译出其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这样才能达到最佳的信息交流和文化交流。因此,如何保证原语文化信息传递的信息度,同时保证原语习语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这是习语翻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往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写照和缩影,因此文学翻译在很大程度上讲是文化的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他所从事的翻译实践活动并非进行简单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要在两种语言所代表的两种不同文化间进行转换。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有坚实的双语能力,要有敏感的文化意识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根据不同的文化取向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从而成功地传递原文的信息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影响翻译的文化因素及其排除方法两方面入手,指出翻译不仅是一种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转换;而东西方的文化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翻译不是纯粹的语言技巧问题,而是在文化基础上的一种正确判断、选择的能力。在翻译实践中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选择恰当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学翻译中的社会语言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应以形象翻译形象,除了要忠实原文思想内容外,还应力求在交际风格上同原文保持一定程度的等值。为达些目的,译者应注意到社会诸因素对语言风格变异的渗透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