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新教材中的新内容,如何搞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综合性学习的特征,认真总结当前教学工作得失,然后结合新课程理念,科学组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实施,只有这样,才会让这一新内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综合性学习正受到广大教师关注,为学生们所欢迎.作为农村初中教师,既感到欣喜,也有困惑.欣喜的是语文综合性学习以"开放性、综合性、实践性"的三大特点,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设计,自主探究,利用课外、校外的语文资源开展实践活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困惑是在开展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自主性不高,活动形式单调,资源利用不足、学生过于信赖课本等.对此,我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做了新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深刻的认识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材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的综合性、科学性、时代性、趣味性、广泛应用性,让我们不得不改变教学观念和行为习惯,而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引导学生学好语文则是语文教育的基本任务。  相似文献   

4.
教育观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更新,教师的传统意识也应该与时俱进。把新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把《英语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不但把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体,而且要让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人。这是新时期教师责无旁贷之事。我作为英语教师,为了给学生营造轻松愉快、宽舒自由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氛围,曾在探索中施行了各种教学实践,且在各项实践中获得了一些新的感悟。  相似文献   

5.
《南方论刊》2013,(Z1):72-73
新课改使课程设置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增加的语文选修模块也大大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但也有部分师生对选修课的教与学不够重视,把它当成"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教师应该从增加选修课学习的实用性、趣味性、灵活性等方面入手,把选修课学习做成一份"美味的鸡肋",让学生爱上这一"美味"。  相似文献   

6.
张学凯 《阴山学刊》2010,(5):103-108
目前,内蒙古地区高中语文教师注重知识,还没有把转变学习方式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寻找教学效果不佳原因时,以外归因的思维方式为主;意识到自我反思对专业的重要性,渴望得到专家的指导,专业交往局限于本校同学科教师;业余读写局限于语文教学资源,且被动因素居多;对网络在专业发展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对高中新课改有一定了解,渴望实施语文课程改革,又担心流于形式。这些调查结果将为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新课程改革提供更科学、更有针对性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方相成 《兰州学刊》2004,(2):208-208,F003
根据语文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语文知识教学将更加重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教学目标将由掌握知识转变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实施由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  相似文献   

8.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学科为依托的一种综合课程。它以某种程度的学科学习为基本条件,并强调学科之间的联系。这种新的学习方式重在学习过程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它能促进学生较好地整合知识,锻炼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运用综合性学习这一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可以拓展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9.
语文素养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彭小明 《兰州学刊》2004,(6):349-351
“语文素养”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学生基本的综合性人文素养。语文素养有整体性、基础性、发展性的特点。提高“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核心和主要目标,它需要教师指导学生不断地在语言材料积累、言语实践活动、综合性学习、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和创设良好语文学习环境中精心培育。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将学生的学习结果分为三个维度,语文阅读习惯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维度的学习结果之一,是学生经过反复练习而获得的规律性的阅读行为。本文从介绍美国培养与评价阅读习惯的经验入手,探讨了我国培养与评价语文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同时也介绍了国内外一部分阅读习惯评价工具。培养语文阅读习惯的主要途径是每天阅读和独立阅读。评价语文阅读习惯的主要工具是阅读日志和阅读问卷。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发展的潮流,也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中国现代化问题进一步理论化并付诸实践,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拓宽了民族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学习研究邓小平经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思想,具有重要的理化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领导力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领导力作为一种神奇的力量,人们对其始终怀有浓厚的兴趣,学术界对领导力的研究从未间断。回顾了大量有关领导力的研究文献,将其分为两大类:一是有关领导力的定义和内涵的研究;二是有关领导力开发的研究。以此分类为线索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中国企业管理者的领导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同发达国家的大型跨国企业相比,仍有显著的差距。聚焦于领导力的研究有助于我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 ,一些专业的辞书、论著 ,一致认定公案小说是在宋人的勾栏瓦舍中“说”出来的。其实不然 ,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始终伴随着中国古代小说走完了产生、发展、衰微的全过程。作为一种文体概念 ,公案小说是在大量的作品产生之后 ,经宋人的“说话”而定名的  相似文献   

14.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终极价值追求。在当代中国,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其根本要义都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也必然是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理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当今中国的政治发展中,我们对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认识存在一些简单化的理解,贯彻以人为本还面临着制度化困境。必须把以人为本作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核心价值加以确立,让以人为本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政治自觉,同时加强以人为本政治理念的制度化建构。  相似文献   

15.
孟楠 《西域研究》2007,2(3):86-92
本文针对汉文史料中对黠戛斯人是否存在剺面习俗的不同记载,利用大量中外文文献、民族学田野调查材料,证明黠戛斯人存在着剺面习俗,甚至这种习俗沿袭到了近代。  相似文献   

16.
“屈原爱民说”肇始于东汉王逸,其后或大力宣扬,或有所质疑,聚讼至今,未有定论。然经细细考察.实则屈原作品中被当作其“爱民”证据的所有例句无一可靠,而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古文献中也见不到任何他如何“爱民”的片言只语。相反地,从屈原狷隘孤高的个性及当时完全陷溺于个人悲愤之中的心境进行推想,他也不太可能还有心情去关注与其“美政”理想并无直接关系的民生疾苦。“屈原爱民说”的出现,其实是人们出于对伟大诗人的无比崇敬或是政治宣传目的.在误读屈原作品中的某些诗句并以之作为主要证据的基础上,再通过种种理由并不充分甚至是因果颠倒的联想和臆测.从而有意无意地予以人为拔高增饰的结果。在此过程中,好为圣贤溢美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无疑起着潜在的支配作用.而这对于严肃的学术研究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好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规范,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道德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丰富了为人民服务的道德观,并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18.
悠久的中国二胡艺术,是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一大贡献,是民族艺术的精品,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应由全世界人民继承、发展、传播和共享。研究二胡艺术的民族性与世界性。旨在继承弘扬民族音乐并结合世界先进潮流音乐的走向将二胡艺术发扬光大。二胡艺术只有超越民族走向世界,为世界认同、接纳、学习与传播,才能成为人类世界共同需要、欣赏、享受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9.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8,29(1):35-38,44
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是与中国古代文明形成的进程密切相关的。古史传说时代的“五帝”们,不但与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为华夏民族的形成与融合、发展做出了贡献。历史所形成的矢志不移地追求精神、诚信厚德、移风易俗和追求社会和谐的“龙德”,既是华夏民族的精神,也是炎黄文化的精髓。  相似文献   

20.
庄伟杰 《云梦学刊》2014,(3):99-104
何谓“域外汉字文化圈”,它与海外华文文学有何关联?进一步说,既然是域外,那么其圈内汉语文学是否属于华文文学的一部分,它们之间有何异同?把域外汉字文化圈与海外华文文学的研究链接互动,我们能获得什么资源和启示?另外,在通常情况下,一提起“海外华文文学”,人们一听就明白这是指在中国以外的用汉语书写的文学(作品).既如是,为何学术界还有“世界华文文学”、“域外文学”、“华语语系文学”、“全球华文文学”、“海外华人文学”等一系列相关的概念出现呢?这又是一个令人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