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舆情月评     
熊露娟 《决策》2013,(8):12
一起死刑案件拷问司法公正曾成杰因集资诈骗罪被判死刑,当事人虽已离世,但案件仍旧谜点重重,由最初政府鼓励融资到沦为阶下囚被处以极刑,曾成杰的境遇举国哗然,包括法律界在内的社会各阶层人士也对曾成杰疑案的思考颇多。案件判决的幕后推力成为舆论争议焦点,民众在不断质疑求真相,引导了一场"合法"与"合理"的博弈。@曾成杰之女曾珊也走上微博平台,在其父尸骨未寒之际,与社会对话,鸣不平之声、诉不公之意。  相似文献   

2.
集资诈骗罪作为一种严重的金融类犯罪,对其处罚也是相当严厉的。正因如此,集资诈骗罪的入罪标准应当严格把握,不能武断地把一切类似的行为都归为集资诈骗罪的规制行列,当然也不能放任任何真正的集资诈骗的犯罪行为。近年来,随着我国金融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深化,民间金融以它特殊性的优势,利用社会成员间这种私人之间的自发激励、相互信任、资金互助、辅助融资等等功能,以及灵活便捷的融资机制、低廉的交易费用、充足的资金供给、与众多的市场特征,为民营的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然而,随着"吴英案"等许多集资诈骗案件的发生,使得民间金融资本,特别是民间融资活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对于吴英案件是集资诈骗罪还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判决争议成为了研究集资诈骗罪主要的切入点。一段时间以来,针对现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特别是对于体现国家强制力的刑法是否需要介入以及如何介入产生了许多激烈的争论。  相似文献   

3.
麦麦 《决策与信息》2013,(10):88-89
我国刑法对虽合同诈骗罪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目前合同诈骗案件存在与民事欺诈、民事纠纷越来越多的竞合,边缘化趋势明显。合同诈骗罪作为需要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与民事欺诈,民事纠纷还是存在质的区别,不能用民法宗旨界定,但又需要民法指引操作实践。合同诈骗罪有自己的界定标准和区别于普通诈骗罪的地方。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金融诈骗的七种最具体案例中,除去(刑法193条)的贷款诈骗罪与(刑法192条)的集资诈骗罪)条规中明确指定的"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之外,其它的五种犯罪(刑法194至198条)的条规中均无此规定。本文以金融案件中的"票据诈骗罪"为主体,展开否定、肯定与折衷解释三方面的论点以及全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领导决策信息》2008,(30):14-14
近几年劳动争议案件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长,2007年各级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案件达50万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今年5月1日实施后,由于劳动争议仲裁案件不再收费,劳动争议案件数量更是形成了"井喷"。  相似文献   

6.
姜嫦蓉 《决策与信息》2011,(11):122-123
非法占有目的是否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理论界存在肯定说和否定说两种观点,笔者从立法功利主义、刑法体系和刑法务文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分析,赞同肯定说的观点,认为非法占有目的是金融诈骗罪的必备要件。在此基础上,阐述金融诈骗罪中非法占有目的的司法认定,即在司法实践中,坚持主客观相一致的基本原则,同时结合案件全部事实排除其他可能性的情况下,运用事实推定的方法解决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问题。  相似文献   

7.
关于诉讼诈骗行为的定性,刑法理论界与司法实务界均对此问题存在争议,虽然“诈骗说”在其中占有通说地位,司法实践中也同样大部分认定诉讼诈骗行为为诈骗,但是诉讼诈骗行为并非完全符合诈骗罪的三角诈骗特殊形式的构造。法律漏洞问题不应依靠有争议的结论来解决,而应由完善法律来得到问题的澄清。  相似文献   

8.
诈骗罪在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是一种发案率极高、社会危害十分严重、影响面较大的财产性犯罪。由于现行刑法对诈骗罪的规定过于简单,刑法理论对诈骗罪构成的主客观要件的认识仍然不一,导致司法实践在适用过程中,对某些事实相同的案件往往作出不同的处理意见。这一现象的存在不仅困扰着司法人员对诈骗犯罪案件的定罪量刑,而且影响了社会公众对司法公正性的信赖。因此如何在理论上进一步解读诈骗罪的构成要件,分析司法实践中的各种疑难案例,对于刑法理论的发展与对司法实践的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成为相当普遍的一种社会关系,劳动争议案件也越来越多。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的现行机制为"一调一裁两审"制,然而在劳动争议日益频繁的今天却显得日益落后,探讨一种适宜的机制显得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0.
<正>交通肇事案件中,被害人当场身亡而其身份又无法查清,而作为交通肇事案件中的被告人愿意主动承担对死者的相关赔偿以求得法院从轻判处,此时被告人的权益要怎么维护?由谁对该笔赔偿金提起诉讼?现行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与《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都没有提到上述问题。交通事故中无名氏死亡赔偿诉讼主体问题,在我国现有法律规定中还存在空白,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大的争议。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根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对于发生的劳动争议实行“调解、仲裁、诉讼”的处理机制,我们称其为“一调一裁二审”的处理机制,即发生劳动争议要经过调解、仲裁和诉讼三道程序。调解程序是非必经程序,诉讼是保护劳动争议案件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最终程序,而劳动争议是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必经程序,并且还是法定的前置程序。当事人只有先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只有对仲裁裁决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人民法院民事庭按民事诉讼程序进行审理。本文通过对现行劳动争议案件处理的现状、劳动争议案件处理体制的不足、原因分析及完善劳动争议案件解决机制之建议四方面来论述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机制的不足和如何完善,目的是呼吁建立新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从而灵活、快捷、公正、有效地解决劳动争议,维护劳动争议双方的合法权益,以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2.
王妤 《经营管理者》2014,(17):205-206
近年来,随着我国银行卡产业高速发展、交易规模持续增长,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持卡人数量最多、银行卡业务增长最快、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之一。然而,随着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滋生于银行卡领域的犯罪也逐渐增多,围绕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为主进行犯罪的在此背景下凸显。本文将以2009年12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有关"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的规定为研究对象,试对恶意透支型信用卡诈骗罪犯罪构成要件中的若干问题与立法完善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3.
<正>一、引言2009年1月15日,一起送奶工和配送公司的劳动争议的发生轰动了江苏,被评为江苏08-10年劳动争议十大案件之一——阮某与南京某乳业公司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纠纷案。这是一起就双方是否存在劳动关系为焦点的争议。近年来,类似的案件越来越多,也引发了学界对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关注。其中劳动关系和劳务关系的区分也一直是学界的一个热议  相似文献   

14.
楼秋然 《经营管理者》2011,(11):217+197
因为我国合同法对于未成年人缔约能力的规定存在明显缺陷,未成年人订立的合同效力一直以来都存在种种争议,给法院审理相关案件带来极大困难,也容易造成相关案件的同案不同判。本文试图以英美合同法为借鉴,对于我国合同法体系下未成年人缔约能力存在的缺陷进行探讨分析,进而提出可能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5.
修订之后的《民事诉讼法》,将民事执行检察监督写入法律。在倡导"大调解"的环境之下,越来越多的调解案件不能按时履行而进入到执行程序,此类案件的执行难度也会越来越大,对此类案件的执行监督使检察机关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仅就目前民事调解案件存在的执行监督问题进行比较浅显的探析,借以能够解决民事调解案件的执行监督难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丁莹 《办公室业务》2020,(6):165-165
近年来,我国劳动人事纠纷事态越发激烈,这充分表明我国已经处于社会转型阶段,各阶层的社会矛盾都逐步开始涌现并不断呈尖锐化,这更加表明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正确把握劳动纠纷的特点和积极预防劳动纠纷的扩大化,进一步加强劳动争议仲裁档案管理工作是劳动争议仲裁的重要工作,涉及不同分类的档案信息,若想让劳动争议仲裁案件庭审过程以及劳动争议仲裁案件调裁结果有相关的信息支持,就要对劳动争议仲裁这些案件档案从受理-立案-排庭-审理进行妥善保存与管理。  相似文献   

17.
《领导决策信息》2014,(20):22-23
正近年来,因恶意欠薪、企业外迁、股权变更等原因引发的劳动争议大量产生,由此引发的工人集体讨薪、群体上访事件,给社会和谐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深圳市横岗街道是龙岗区的制造业"重镇",其用工集中企业超过3000家,但横岗街道的劳动信访案件连续两年办结率达100%,劳动仲裁案件法定时限内审结率达97%。2013年,横岗街道劝返欠薪逃匿者16人次,退还员工工资807万元。今年一季度数据显示,横岗街道劳资纠纷案件数量同比下降,劳动监察人员排查问题企业数量创历史新高。这样的工作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该街道创新实施的"四个到底"调处经验和"四个在前"源头治理举措。  相似文献   

18.
心中有数     
《领导决策信息》2010,(38):26-27
2010年1至7月份,北京市法院劳动争议一审案件收案数比2009年同期上升10.3%,二审案件收案数比2009年同期上升39.7%。2009年劳动争议案件涉案劳动者的平均年龄为37岁,低于2008年39岁的平均年龄,其中35岁以下比重达到42.3%。另外。争议产生距劳动关系建立期限不满3年的比例高达69%。 ——北京高院调研显示大量青壮年工作不稳定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不确定因素  相似文献   

19.
故意伤害罪是常见罪名之一,司法实践申,加害方为一人的情况下,认定故意伤害罪较为容易,但加害方系多人,且无明确犯意联络的案件,认定故意伤害罪难度较大。案件办理过程中遇到的争议问题,结合对《刑法罪名精析》一书的理解,可对该问题探知一二。  相似文献   

20.
在民事诉讼中,诉讼时效问题往往成为案件的争议焦点,诉讼时效是否届满直接关系到当事人的权利能否受到保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正确理解法律规定的“知道”和“应当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