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劳务派遣是近年来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它为许多企业所采用,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得到迅猛的发展,尽管它有一系列的优点,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由于不能很好的对劳务派遣员工施行激励,导致劳务派遣员工较低的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较低的组织公民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认真分析劳务派遣员工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着重从公平理论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来研究对劳务派遣员工的激励问题,从而对如何激励劳务派遣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劳动合同法》的颁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劳务派遣这一新型用工形式,但派遣员工在企业中的态度及行为表现,使用工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派遣员工的管理问题。本文在分析构建用工企业派遣员工管理体系必要性的基础上,通过细化HRM六大板块的工作,重新界定了用工企业在派遣员工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并将这些职责按照企业的劳务派遣用工过程进行量新整合,构建了专门的用工企业派遣员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已被许多企业采取,它可以为企业节省大量的管理和经营成本,解决好企业用工人员的就业安置问题。但同时也造成了派遣人员对企业缺乏归属感和荣誉感等思想问题。本文试从劳务派遣的涵义和作用入手,结合本单位劳务派遣员工的队伍现状,提出了改进劳务派遣员工管理机制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劳务派遣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本文结合实际,认真分析了企业用工方面和劳务派遣员工队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并就如何实现劳务派遣员工与用工企业和谐共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劳务派遣是许多企业采取的一种用工形式,派遣劳动人员已经成为了企业员工队伍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企业在实施劳务派遣制度时,面临许多法律风险问题,需要及时进行解决,因此本文主要结合供电企业劳务派遣用工的管理实际,并依据《劳动合同法》、《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分析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法律风险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希望给予相关工作适当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正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向用工单位派遣员工,用工单位只负责费用支付,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该用工方式自主灵活,简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规范用工行为,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业务外包则是一种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指得是将企业部分经营管理工作包给企业外的专业服务机构完成,从而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市场竞争。但实际运行中,这两种运作方式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着法律风险,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予以处理,以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一、劳务派遣中存在的法律风  相似文献   

7.
黄碧清 《经营管理者》2009,(21):314-314
本文结合实际,认真分析了企业用工方面和劳务派遣员工队伍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主要根源,并就如何实现劳务派遣员工与用工企业和谐共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劳务派遣单位和用工企业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存在的风险及应对措施,以推动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为规避用工风险,劳务派遣成为我国国有企业普遍使用的一种用工方式,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但由于多种因素,国有企业劳务派遣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低,员工流动率高。为改变现状,本文提出激励国有企业劳务派遣工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劳务派遣是指由劳务派遣机构向用工单位派遣员工,用工单位只负责费用支付,不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该用工方式自主灵活,简化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程序,有利于减少劳动争议,规范用工行为,受到许多企业的青睐。业务外包则是一种经营方式和管理策略,指得是将企业部分经营管理工作包给企业外的专业服务机构完成,从而能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市场竞争。但实际运行中,这两种运作方式有一定的复杂性,存在着法律风险,必须采取有效方法予以处理,以避免劳动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赵珊 《管理学报》2014,(4):541-547
员工行为受到他们在组织中如何定义自我身份的影响。中国情境下具有双重组织身份的劳务派遣员工的组织认同形成过程具有复杂性。鉴于此,通过剖析"面子"、"身份差距"等中国元素对劳务派遣员工组织认同形成过程的影响,构建劳务派遣员工组织认同动态发展模型,提出若干命题。研究表明,用人组织单方面追求用工效率,在员工投入上依据雇佣类型区别对待,损害了劳务派遣员工的归属感,是引发劳资关系对立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邱敏 《经营管理者》2013,(21):254-254
2013年7月1日,新《劳动合同法》正式实行,其中对企业劳务派遣用工做了明显的范围界定和工作方向界定。在新的市场和法律范畴下,企业对于劳务派遣用工的管理面临着巨大的变化。通过有效的法律手段,并将企业的用工关系进行最佳的管理资源配置,处理好企业与劳动派遣人员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劳动合同法》的正式施行,对于用工企业来说处理好与派遣单位、派遣劳务人员的协议处置、权利与义务的有效管理成为主要的工作内容。那么,劳务派遣用工企业如何处理好法律框架下的管理风险呢?如何构建和谐的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呢?对于劳务派遣单位,劳务需求企业要承担怎样的权利与义务呢?这些问题不是简单地点或者线的问题,而是有关劳务派遣用工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责任实现的问题。新《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企业如何合法有效地运用劳务派遣制度呢?基于这样的全局性考虑,笔者对读者进行浅显地分析和介绍。  相似文献   

13.
张晶 《经营管理者》2013,(21):102-102
随着2008年1月《劳动合同法》的公布实施,"劳务派遣"这种人们并不陌生的用工模式渐渐浮出了水面,并首次有了法律身份,但这种用工方式的重要性和敏感性,使他成为了社会关注和争议的焦点。时隔五年,《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提出,再一次把"劳务派遣"推向了风口浪尖,此次修改,看似是对劳务派遣进行的立法完善,实质上,劳务派遣应该被限制还是被规范仍是问题的焦点。不可否认的是,"劳务派遣"作为当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机遇也是挑战。笔者所在的是石油化工企业,劳务派遣作为石油化工行业的一种新型用工方式,为员工管理、提高用工效率提供了灵活的管理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人员储备。本文就劳务派遣在石油化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探索进行浅显的剖析,借以希望通过不断完善当前多元化的用工模式,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相似文献   

14.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以及用工制度改革的深度推进,劳务派遣用工形式成为了我国劳务经济中发展较快的一种新模式。本文对劳务派遣这种用工形式对用工单位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工企业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孙颖 《经营管理者》2013,(32):103-103
随着《劳动合同法》修正案的正式实施,企事业单位的劳务派遣用工空间日益萎缩。为此,企事业单位应优化调整劳务派遣用工模式,将劳务派遣员工和正式员工纳入统一体系进行统一管理,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统一岗位、统一薪酬、统一考核、统一职业发展通道,建立"四位一体"的人力资源管理创新体系,提高劳务派遣员工的忠诚度和归属感。  相似文献   

16.
一流的公司需要一流的员工队伍,在重视企业发展的同时,需要加强员工队伍建设,以员工发展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抓好人才的选拔培养,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结构;要求我们充分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建立和谐的员工关系。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进一步完善用工与薪酬体制制度,加强劳务派遣人员管理,发挥好用工体制激励和凝聚人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劳务派遣是近年来常见的一种用工方式,由派遣员工、派遣机构和用人单位三方构成。用工单位对派遣员工仅有指挥监督权而无拥有权,派遣机构与派遣员工之间是雇佣关系,派遣员工的薪资和人事管理由派遣公司负责。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用工方式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相应的发生着悄然变化,具有控制企业人力资源成本并有效避免用工风险的劳务派遣用工方式孕育而生。随着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业务外包的用工方式以其价廉物美的实惠服务,不仅具有劳务派遣的优势,也兼具有适用广等特色优势。因此,如今的企业用工方式,已然从劳务派遣日益朝着业务外包方向发生转变。  相似文献   

19.
林新 《经营管理者》2013,(22):243-243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正式实施后,如何规范劳务派遣用工,又保护企业正当利益,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首先介绍了劳务派遣用工的特点,阐明当前劳务派遣用工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劳动合同法修正案》对劳务派遣用工的规范背景提出劳动派遣用工策略。  相似文献   

20.
正随着我国劳动用工制度的市场化变革,劳务派遣作为一种新的用工形式得到了迅速发展,特别是《劳动合同法》在法律层面对劳务派遣岗位"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制度性规制,促使劳务派遣用工制趋向规范。但近年来,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中,劳务派遣制度的运行却不尽人意,甚至存在众多弊端。由此引发的社会矛盾剧增,若不改变其以相对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换取企业利润,牺牲社会公平正义之现状,此项制度必将式微。一、劳务派遣制度的产生及其积极意义所谓劳务派遣,即劳动力租赁,由派遣机构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并支付报酬,把劳动者派向其他用工单位,再由其向派遣机构支付一笔服务费用。而劳务派遣工即指被派遣的劳动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