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县域婚姻市场是当地婚姻资源分配与协调的重要平台。社会分层导致婚姻市场分化,建立在个人能力和家庭背景基础上的婚姻梯度序列日渐形成,婚恋机会向上层聚集,中层婚姻竞争激烈,下层则婚恋机会渺茫。基于对农村青年春节期间相亲实践的研究表明,现代相亲模式是农村青年应对婚姻困境的策略性实践,“自由恋爱”融进传统相亲制度,以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婚恋自主权正在增强。在相亲场域,择偶秩序的理性化和体制身份的壁垒化建构了层级化的“相亲圈”,体制内外农村青年的婚恋选择权及范围呈现出显著差异。在城市情境和消费文化的影响下,农村青年的相亲约会同物质消费挂钩,经济条件既是男青年参与婚姻市场角逐的重要条件,也是衡量其男性气概的最终标准。相亲男女互动交往多遵从传统性别脚本,存在“男财女貌”的文化偏好。农村青年的婚姻嫁娶具有强烈的城市化倾向,县城里的婚房不仅是相亲市场的基本砝码,也是实现个体城镇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唐代相对开放的时代精神激活了青年男女追求自主婚姻和自由爱情的意识 ,加之以文士与妓女双方本身所具有的直观双向作用的愉悦基础以及丰富的物质生活 ,使得此类婚恋无可避免地发生了。但由于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当色为婚”[1] 的婚姻制度以及文士的浮华习气等原因 ,文士与妓女的婚恋以悲剧告终成为必然。闪着火花的人性美被毁灭 ,强烈地燃烧着读者的灵魂 ,从而也带来了悲剧审美快感  相似文献   

3.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的婚恋观念呈现复杂的世代变迁逻辑,家庭作为婚恋观变迁的微观场域如何发挥作用,亟待考察。本文将家庭婚恋叙事作为观察两代人婚恋观念的透镜,基于57位大学生对父母婚恋经历的深度访谈,勾画父母对婚姻生活的反思与感悟,对子女成家的期待与教导,以及子女就父辈经验进行的共情与协商。本文指出,父母运用“世代延续”“世代断裂”与“人生进程”三个叙事框架来阐述自己的婚姻之道,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婚恋一体”的传统理念。子女在叙事过程产生的“情感共鸣”是他们理解父母婚恋观念的重要媒介。两代人对婚姻的理性操作与现实功能具有共识,但子代对亲子共生模式下的婚育规范难以接受。婚恋观念的代际传递呈现为两代人对代际契约的协商。  相似文献   

4.
在“三言”“二拍”的婚恋故事中考察女性生存状态会发现,青年男性、父母及社会舆论等外在因素大多给予女性以理解关怀和支持,而女性自身在对婚姻幸福的追求中也展现了新的气象,如要求感情忠贞、人格平等、价值取向相同等。在这种追求中,也不排斥某些感性与物欲的要求和倾向。这些是与晚明时期的社会思想潮流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5.
《搜神记》异类婚恋故事文化心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异类婚恋故事是汉族文化圈内相当流行的民间传说,它一如神话,所蕴涵及所欲传递的往往是超乎个人的“集体潜意识”。《搜神记》中的异类婚恋故事,也并非是干宝的向壁虚构,而是民间传说的一种文学渲染.它历史地折射了这一时期国民的独特文化心态.即希图在神的佑助下获取财富、长寿和兴盛的家族,而又不失却暂时的轻松与风流。因此,它在表现“旧时代青年对爱情的追求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及“进步的婚姻观念”方面,是极其微弱的。  相似文献   

6.
当今这个多元文化社会中的爱情和婚姻已经被各种契约 ,公证书悄悄“入侵”。人们不由产生疑问 :商品经济时代的爱情真到了非“白纸黑字”来维系不可的地步吗 ?“签约式爱情”、“契约式婚姻”究竟能走多远 ?本文将契约的意义引入“婚恋”中 ,以揭示婚恋契约的无效性 ,着重探讨了当今社会婚恋契约的产生流行的法律根源 ,对婚姻法中的完善与缺陷提出意见。由此导出 ,对带有强烈伦理道德色彩的婚姻家庭关系 ,法律应当合理介入 ,找到一个法律与道德的最佳契合点 ,以更好地维护平等、和睦的婚姻家庭关系  相似文献   

7.
将青年婚恋心态作为研究对象,其目的在于通过当前青年人面对国际社会的剧烈变化和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大多数青年对待婚恋问题上富于理想,积极向上,但是一部分青年消极悲观,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青年婚恋心态已有的结构已远远不能适应新的要求,而新的更高的心理结构尚未完全形成和稳定。本人通过对青年婚恋心态的调查、发现许多新的特点,如“婚外恋”现象;婚前性行为现象;“单身贵族”现象等违反道德的错误心态行为并进行分析,提出产生的原因,发展的后果及对个人、社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媒妁之言六十年:村庄传统与婚姻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东部的董北村为例,分析了在董北村婚姻结合最近六十年历程中的变迁: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一度曾经是村庄中婚姻结合的两种主要力量,而打工潮兴起之后的自由恋爱则是对于传统婚姻结合模式的挑战。在这场婚姻变革中,父母极力要求子女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为,对于青年人来说,他们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婚恋模式观,即以性格相合作为择偶标准。自由恋爱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针对这种变化,以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为代表的村庄传统力量,则形成了一些应对自由恋爱的乡村社会机制:“专业媒人”和“婚约公证”。  相似文献   

9.
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最大的已进入而立之年,最小的也正值谈婚论嫁的黄金时期。他们的婚恋期待、婚恋方式、择偶标准、生育意愿等越来越与传统社会文化相疏离,越来越挑战传统的价值规范。这跟整个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特别是在当今急速变迁的时代里,在富裕的物质生活基础上,道德约束越来越苍白无力,部分人的婚恋偏离“以爱情为基础”的基本要求,婚姻质量下降、家庭不稳定等伴随而来。家庭、学校、社会要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帮助他们端正婚恋心态,纠正婚恋行为偏差,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使他们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顺利前行,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从“子代找得到”与“父代娶得起”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与光棍形成机制,可建构出农村的三种光棍类型。在紧张的婚姻形势下,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农民的家庭策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小农家计模式难以应对婚姻的竞争性消费,倒逼农民主动进入务工市场;父代通过抬高婚姻支付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民生育观念随着婚姻压力增大而改变。  相似文献   

11.
青年的婚恋观包括择偶观、婚姻观与性观念三部分,与其恋爱、婚姻行为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其婚姻生活的和谐美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得出厦门青年在婚恋观在总体上呈现为择偶观多元化且有主流发展趋势;婚姻观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价值观冲突,面临新的挑战;性观念走向宽容开放的趋势,针对这些特点从社会、家庭与学校和青年群体特点这几个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引导青年婚恋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明清小说中可以看到年轻男女对待婚姻大事的一些情节强化。表现为变通意识和遵循运用婚姻制度程序的主动意识的增长,在礼教社会和婚姻制度的弹性框架内争取实现婚姻自主。这种情节强化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梁祝故事的传播影响。  相似文献   

13.
婚恋观是人们价值观在婚姻、恋爱问题上的体现.个体的婚恋观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女大学生的婚恋观愈发引起了公众和学者的关注.以福建省女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当前福建省女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分析其成因,进而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对策,以期为引导福建省女大学生形成科学的婚恋观和健康人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网游”背后的隐忧与应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与网络游戏的发展,不少青少年成为网络游戏用户。网络游戏导致一部分青少年网络成瘾,并对他们的世界观、婚恋观、价值观等产生了不良影响。政府部门、生产商、运营商、学校和家庭及青少年应联合起来,积极采取措施,尽量降低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促进青少年的成长和进步。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当今大学生的恋爱观,引导其健康成长,对华南地区6所高校的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恋爱方面呈现出恋爱观念情感化、恋爱挫折应对情绪化、性观念理想化等特征,给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究其原因有3个方面: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高校婚恋观教育滞后、传统思维与现代思潮的交锋。提出高校应以人为本,通过加强责任感教育、逆商教育、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等方式引导大学生理智应对情感问题,确保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似文献   

16.
"郑、卫风诗"多为恋歌。诗人们以歌会传情,催生爱的萌芽;以投桃报李,缔结爱的盟约;以幽期密约,品尝爱的禁果;以坚贞勇敢,冲破爱的桎梏;以歌咏道情,倾吐爱的心声,展现了我国古代人民摇曳多姿的婚恋风情。这种婚恋风情与其特定的地理、民俗、文化背景有关。  相似文献   

17.
农村青年妇女过渡型家庭观主要表现为婚恋选择半自由化,家庭分工去唯一化,家庭角色“边际化”。社会现代化转型语境下,女性主义通过社会政策、基本教育、大众传媒、外出务工、城市生活等路径作用于集年龄、性别和地域三个维度于一身的农村青年妇女群体,使其形成了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型家庭观。  相似文献   

18.
孔子人权思想是中华人文精神重要之一源。本文论述A、孔子人权观之哲学根蒂和理论基石,发端于对人的“类”属性的发掘与认同;B、调整君民关系,爱重民众,约束君主;保障基本经济生活条件,“富”而且“教”,提高生存质量,是孔子关于人民生存权思想的两大要义;C、否定暴君苛政,反对残害生命,强调“足食足兵”以抗御外来侵略,保障国民集体安全,是孔子关于民众生命(安全)权思想的三大主张。  相似文献   

19.
迟子建的中篇小说《第三地晚餐》以爱情和婚姻为主题。作品中驴、羊和晚餐三个意象反复出现,驴和羊象征忍辱负重、弱势的女性,晚餐则代表两性之间的爱。小说背景阴郁、繁杂,基调苍凉低沉,小说结局男女主人公都重返家庭,共享美味的晚餐,表明作家的温情主义世界观和传统的婚姻观使她对建设和谐的男女关系依然怀有希望和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