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观念仅仅从社会生产方面说明价值决定问题,它排斥社会需求在价值决定中的作用。这种观念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我们认为,价值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相联系的基本形式,价值决定是社会生产和社会需求两方面因素统一作用的结果。社会需求与价值决定是不可分割的。这不仅不违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而是坚持了这一学说的基本思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以社会化商品经济为客观基础的价值理论。在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价值决定问题的研究有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进行的,都是对一定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资源是一切生产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起点。我们要发展商品生产,必须研究资源。由于自然资源是一个有机结合的大系统,各种资源结成互相作用互相制约的关系,进行着既独立又统一的有规律的运动,因而资源是多样的、多用的和具有总体功能的。人们只有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了它,才能发挥它的优势,造福于人类。但是,有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就有了商品优势。资源这种自然力还必须同劳动、技术、资金等社会力紧密结合,经过劳动创造,才会  相似文献   

3.
张素芳 《江汉论坛》2001,21(4):5-10
商品的价值由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根源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私人劳动或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这一基本矛盾.价值是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社会表现,通过商品的交换价值相对地表现出来.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实现的价值量,即为由社会过程所决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包含了两种含义.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社会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客观联系,实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相似文献   

4.
以高能量投入为标志的现代农业 ,正以其前所未有的规模、产量和效率大幅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为社会提供了丰富的农产品 ,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但是现代农业注重的是向自然资源索取 ,不注重向自然资源投入 ,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能源短缺 ,资源退化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随着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 ,资源环境已不堪重负。19 87年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 (WECD)发表《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 ,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它的内涵可以归结为经济持续、生态持续和社会持续三个方面。它强调不仅要增加生产…  相似文献   

5.
基于家庭经济学和时间配置理论可以证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劳动供给并不是无限的。受制于家庭分工的约束,供给曲线呈特殊的阶梯形态:随着劳动供给的增加,农业劳动力的保留工资不断提高,且幅度不断扩大。劳动供给对工资的反应是非连续的:只有当工资上升到新的保留工资水平时,劳动供给才会增加;否则,工资上涨并不能带来供给增长。与这种特殊的供给形态相对应,工资上涨的主要动力从农业收入转向工业劳动需求。内蒙古、甘肃两省1500个农户的调查数据证明了这一判断。当劳动需求扩张时,由于工资的微调不能带动供给的微调,劳动力市场将长期难以出清。这提醒我们,当前农民工工资上涨与用工短缺并存现象很可能源于劳动剩余条件下的供给不足,并不必然意味着剩余劳动力枯竭,不能作为刘易斯拐点到来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市场和计划都是经济手段。商品经济不分“楚河汉界”,作为发达商品经济的市场经济也没有国别与社界,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深入认识市场经济的本质。 市场经济的必然存在,源于人类的需要及满足这种需要的程度。人类的需要是无限的,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的满足形成消费,资源的配置形成生产。消费刺激生产,生产满足消费。消费欲望形成需求,生产能力形成供给。资源有限与需要无限的矛盾带来供给有限与需求无限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尽量使有效供给与有效需求一致,实现最大满足和最大盈利,就得处理好三个基本问题,即应该生产什么商品和劳务以及生产多少?在什么地方生产和怎样组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但废弃资源的可利用潜力是无限的,循环经济所主张的资源减量化、废弃物的再资源化,不仅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无限再生的自然资源,减少了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浪费,而且减少了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从而降低了显性的生产成本,节约了治污费用、资源耗竭等隐性的生产成本,从而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良性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真可谓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8.
董锁成、许存茂在1990年第2期《开发研究》上著文认为,大西北的开发应采取组建“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开发模式。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以本经济区自然资源(或从外经济吸引的部分资源)的一定组合为依靠的社会劳动的一定的地理和技术的组织形式,它是社会生产力空间组织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大西北实行地域生产综合体的开发模式,这是由大西北的区情特点及外部条件决定的。首先,大西北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已探明的矿产资源种类占全国的79%,尤以有色、稀有金属和铁矿矽铁矿、铬铁矿、盐湖资源(钾、镁、锂等)、石棉、煤炭、石  相似文献   

9.
我们知道,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长期起作用的矛盾,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具有不同的性质和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由其对抗性质的基本矛盾所决定,生产和消费的矛盾表现为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消费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它直接导致经济危机并具有对抗的形式。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建立了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而使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性质并以  相似文献   

10.
李丽 《天府新论》2012,(3):64-67
我国现有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无法或者濒临无法支撑经济的高速增长.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转变现有产业发展模式.循环产业集成具有组织集成竞合、食物链网结构、资源循环利用、经济有机增长以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特点,它是从产业组织模式角度提出的解决生产无限扩大和自然资源有限供给矛盾的创新型方案.循环产业的集成模式应遵循企业主导、政府引导、市场运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社会化同生产资料与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制之间的矛盾。它在经济上表现为:(1)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2)社会生产能力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广大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这一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由这一矛盾的总体运动趋势所决定,资本主义社会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  相似文献   

12.
李扬 《江汉论坛》2022,(8):34-38
人工智能在生产领域的应用使得人们的劳动形态出现自“同质性劳动”向“异质性劳动”的转变,异质性劳动在劳动本性上具有消解同质性劳动机械式分工带来的劳动异化的可能。信息类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排斥了资源的私人占有,为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但是,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并没有否定或消灭私有制,其对异化劳动的消解是有限的。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不仅要以人工智能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增加社会财富,为最终消解异化劳动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还要以探索建立“信息资源公有制”、推动建立更为合理的社会分工体系为关键路径,通过系统的社会变革促进异化劳动向自由劳动的回归。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资源的需求在数量层面和质量层面都会不断增强,但是,通过增加投入来大规模增加教育资源供给,往往会遇到诸多硬性的资源约束。于是,通过共享式的消费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在不大幅度改变资源供给规模的前提下,为人们创造更多教育服务,成为一种理性选择。共享不仅合乎教育资源的内在逻辑,而且能够有效缓解教育资源的供求矛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有效路径包括:树立共享理念,制定科学规划;加大要素投入,夯实物质基础;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健全政策体系,优化共享环境。  相似文献   

14.
自然资源作为一种有限的稀缺性资源,自开采利用之日起就意味着终有枯竭的一天,而城市对发展的需求具有恒定性和无限性,这种资源有限供给与城市无限需求的矛盾,要求资源型城市在资源濒临枯竭之时谋求转型发展是必然的理性选择。本文尝试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承载力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三个视角提出了资源枯竭型城市如何转型发展的路径选择,最后针对三个层面对城市转型进行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5.
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考察流动性过剩问题,可将流动性过剩定义为存量货币供给相对于存量货币需求的过剩。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各国货币政策的不协调导致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资本通过外汇占款和其他途径进入我国成为我国货币供给过多的外部原因。从内部来看,1998年以来长期积累的巨大货币存量是理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关键。当居民资产发生结构性调整,减少持有货币资产而增加非货币资产,又会导致有效货币需求的不足。流动性过剩不仅会产生资产价格泡沫并给金融体系带来潜在风险,还造成经济结构的扭曲,对实体经济产生深层次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随着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物质需求的无限扩展和现有自然资源承受能力相对减弱以至逐渐走向枯竭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突出。本世纪以来、特别是近一二十年以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文明,推进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与此同时,人口剧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资源过度消耗等一系列问题也深深困扰着世界各国,成为20世纪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地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现实一再告诫人们,人的物质需求欲望是无限的,为了今后长远的未来,物质需求…  相似文献   

17.
从社会生产一般而言,积累是社会生产力的扩大再生产,它反映在一定生产方式下社会生产数量、质量和结构的不断变化。积累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资金积累,一种是劳动积累。农业劳动积累是在增加较少投资,甚至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以劳动者的活劳动投入土地的一种形式。这种积累形式是把活劳动直接投入土地作为永久性的固定资产,使之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受农地供给约束,农业劳动力需求会不断递减;现有农村人口增长一时间难以放慢,农村劳动力供给有无限增加趋势。这二种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过剩性不断增强。如果不寻求到一条有效的转移道路,就很难从根本上改变以劳动边际报酬递减的代价换取农业生产的劳动密集化的状况,提高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农业过剩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拓展农林牧渔就业容量;二是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彻底改变城市一工业,农村一农业传统的城乡经济格局,发展农村“二元经济”,扩展农村就…  相似文献   

19.
一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马克思虽然已经基本上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问题,但还没有将这一理论最后完成。在1847年出版的《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一种商品,并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具有价值或价格。同时,“劳动”商品的价值决定方法,和其他商品也是一样,也应由生产它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决定,它应当包括生产维持工人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也应当包括生产延续工人后代从而保证不间断地供给劳动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劳动时间。马克思写道:“劳动本身就是商品,它是作为商品由生产劳动这种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时间来衡量的。而要生产这种劳动商品需要什么呢?需要为了生产维持不断的劳动即供给工人活命和延续后代所必需的物品的劳动时间。”  相似文献   

20.
<正> 资源是人类用以生产产品和劳务(在商品经济社会它们表现为商品),并满足其物质文化需要的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人力资源、人造资源和自然资源。各种资源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起来,才能生产出各种产品和劳务。相对于无休止拓宽和掘深的人类需要来说,可供人类生产商品和劳务的资源是有限和短缺的,这就形成了资源供给相对有限性和资源需求相对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为了挣脱这一矛盾的困扰,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优化资源配置的努力。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种努力的过程,也就是人类优化资源配置的发展史。对这一历史予以反顾和抽象,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资源配置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经济活动,其基本要素包括配置主体(个人或者个人的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