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言”中的冯梦龙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旨在破除学术界长期以来既公认"三言"是冯梦龙的代表作又否定其著作权的矛盾态度,指出这是关于"三言"中冯梦龙作品的考定迄无进展乃至今后也难以进展的根本原因,也是话本小说研究中出现混乱现象的重要原因;认为"三言"既是冯梦龙的代表作,则应总体上承认其著作权,从而肯定冯梦龙既无愧是拟话本小说的代表作家,也是保存宋元话本的功臣,理应在文学史、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辨骚》“赞”中的“情理实劳”的“劳”,有的训为“辽”,广阔的意思,有的训为辛劳、忧劳。相比较而言,训为辛劳、忧劳更合理。这可以从《辨骚》和“赞”言的上下文语境、《文心雕龙》中“劳”字的用例得到证明。《时序》“赞”中的“崇替在选”的“选”,有的训为“算”,有的训为“齐”,有的训为“选择”。相比较而言,训为“选择”更合理。这可以从《时序》篇论述的内容和《文心雕龙》中“选”字的用例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3.
传统训诂学对同类属而意义有差异的词,有时互训或只从类属上加以说明,有时侧具体比较加以辨析。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以“浑言”(亦作“统言”),“析言”的说法继承並发展了上述两种训沽方式,在综合剖析前入大量训沽材料的基础上,对许多词的意义做了全面而准确的解释,既体现出它们在类属上的共性,又体现出有异于同类词的个性。这正是段注句为学人推崇的因素之一。不应忽视的是,在释词过程中段氏就“浑言”“析言”阐述了一些精辟的见解,这些见解丰富了传统训诂学在词义方面的理论。  相似文献   

4.
《说文》释字有兼存诸义者,考其说释之例,除因"一曰"别出他义而外,当以二义递相义训为要。按之并训二义,同义复出者有之,相反相成者有之,文意顺承者有之,别义歧说者有之,舛讹未通者亦有之,诚为类例繁富,缴绕难清。实当爬梳其例,隐括其类,廓清纷淆,择要例以辨之。今人或出"一句数读"例,言《说文》于一句中可兼训数义也。由是立说,误读误释往往而生,亦有可说者。  相似文献   

5.
甲骨文"言"的上半部是舌头的象形,下半部是"口"的象形,"言"的基本义是言说。殷商时期,"言"是一种特定的祭名,可以将不同祭名的"言"、"告"、"舌"视为早期的文体萌芽。在《尚书》中,君王的教令常被称为"言"或者"某言"。《尚书》中有许多论说的成分,这些论说的成分主要包含在君王教令式的谈话("言")中。《尚书》中的一些被引用的语言基本都是格言警句,其特点是言简意赅、简短凝练、具有论说性。  相似文献   

6.
"文如其人"新说刘玉平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文如其人"是一种源远流长、影响深远并至今仍为我们所信奉的文艺观念。早在儒家圣哲孔子那里,我们就已经受到"有德者必有言"(《论语·宪问》)的谆谆训诫,在他看来,"德"与"言"是必然地联系在一起的,即王充所谓"...  相似文献   

7.
在中医古籍中,已、知、瘥、蠲、除、慧、间、瘳、愈都可以训为病愈,浑言之往往相同,对言之则往往有别。其意义差异可以从词义的源流中找到。  相似文献   

8.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1735年,西方传教士将"三言"中的四篇故事翻译成法语,收录于《中华帝国全志》,开创了中国小说海外传播的历史。20世纪初,一些华裔汉学家也开始翻译"三言",为中学西传做出重要贡献。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点,探讨华裔汉学家张心沧对"三言"的翻译所做出的贡献,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9.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中也有重要价值。华裔汉学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为中学西传作出重要贡献。通过探讨华裔汉学家王际真对"三言"的翻译所作出的贡献,揭示"三言"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0.
“二义同条”是《尔雅》中一种重要的释义方式,“二义同条”的训字有的代表一个词,有的代表两个词,其训字与被训字之间的“二义”更是有着复杂的关系。以《尔雅》中的“二义同条”现象作为研究对象,以王引之、郝懿行认定的“二义同条”条目为分析语料,分析训字与被训字的具体义项,考察“二义”之间的内在与外在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东晋慧远修习"念佛三昧"禅法的具体法门是"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此禅法在实践中融合了老庄的思想观念与方法:思想观念上,慧远追求的佛家终极境界与《老子》的"道"同实而异名;其禅定方法接近于《庄子》的"心斋"、"坐忘",强调昧然忘知、心神虚静。故此禅法的实质是"澄怀观道"。  相似文献   

12.
本文全面考察了《说文解字注》“叙”的词语训释方法,对其体例术语归纳出了十七种类型,具体有形训、义训、声训等。  相似文献   

13.
"言不尽意"由最初的哲学和语言学范畴延伸至文学艺术领域,它对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言辞表达意旨的局限性,是文学创作面临的一大困境,诗歌创作中经常运用"留白"技法来处理"言"与"意"之间微妙而又驳杂的关系,唤起读者联想的艺术空间,达到"意在言外"、"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之为言”是专用于声训的训诂术语。本文征引先秦及秦汉之际文献中的用例,说明“之为言”不仅用于声训,也用于义训,且用于义训的比率也是不低的。结论是:在先秦及汉初,“之为言”是一个既用于声训又用于义训的训诂术语。  相似文献   

15.
闲暇之时,偶翻明代学者崔铣的《听松堂语镜》,顿时被其中的“六然训”所吸引。人若能达到此种精神境界,必然会身体健壮,心情舒畅,老而不衰。“六然训”可称得上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妙方良药。自处超然当一人独处的时候,应保持宁静致远的心境,忘掉那些令人心烦的事情,去种种花草、听听鸟鸣、望望远方,想想那些令人开心的往事,保持轻松愉快的心境。处人蔼然与人相处的时候应谦虚诚恳,乐于助人。与人交往的时候应宽容大度,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生活气氛,自然就会心情舒畅,身体健康。有事斩然遇到事务繁杂心烦意乱…  相似文献   

16.
陆贽的《翰苑集》,名动一时,彪炳千古。然历代论者所重都在其政治思想,对作品的文学思想却少有问津。《翰苑集》中百余篇奏议无不直接或间接传递着一代文宗陆贽的文章创作理论,即"诚言"、"写诚无隐"和"言切"。这些思想及其实践对当时及此后的中国文章写作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型世言》与"三言二拍"体制、来源、语言以及叙事的比较,探寻其在艺术水平上的差异,认为《型世言》的艺术成就在某种程度上要逊色于"三言二拍",体现出较浓的文人参与创作的痕迹。  相似文献   

18.
“一曰”是许慎分析汉字形、音、义的重要训释体例一、言义者,二、言形者,三、言声者,四、兼言数项。  相似文献   

19.
《诗经》中的"直"字有多种意义,其中"爰得我直"的"直"字和"邦之司直"的"司直"两处,如果依照旧训则在文义上都有牵强和不妥之处,从古文字学的角度对《诗经》中这两处的"直"字重新加以考察,则这里的"直"字都应该读为"德"。  相似文献   

20.
训诂是一门传统的学问,但“训诂”一词究竟自何而来,它的含义又是什么,学术界迄今未能很好解决。本文考证发现,今日之“训诂”,就是汉人所言之“训故,而非《毛诗故训传》“故训”之倒言。其含义,当为“顺释古言”,即注释古书,包括释词义、顺文义两个方面的内容,而非“解释异言”与“道形貌”的简单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