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近年来的中国莎学研究中,莎士比亚与宗教,特别是莎士比亚与基督教的关系成为中国学者颇感兴趣的一个课题,围绕着这一课题从1990年到2000年10年间共发表论文近20篇,探讨了莎士比亚的宗教观、《圣经》与莎剧、莎剧中的基督教因素等。  相似文献   

2.
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的考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地考证莎士比亚在中国最早传入的确切时间问题,更重要的是由此考察和认知莎士比亚最初被引入中国时中西文化在近代历史性交汇的时代语境。学界过往对“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最早传入”之研究,通常将发端时间确认为鸦片战争之后,地点锁定在广州和上海。而事实上,早在19世纪30年代美国人哈丽特·洛就在其旅澳日记中记述了莎士比亚戏剧在19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在澳门的演出情况,并且提及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图书馆在当时的馆藏莎士比亚戏剧和传阅情况。这些史料不仅确证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最早引入始于19世纪早期的澳门,而且揭示出澳门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汇中的先驱作用。  相似文献   

3.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最后一部,也是“一出最令人恐惧的悲剧”。正是在这种令人恐惧的氛围中,莎士比亚着重描绘了麦克白从一个气势非凡的英雄沉沦为一个祸国殃民的暴君的过程,深刻揭示了个人野心和权势欲望对人性的吞噬,表现了极端个人主义生活道路的反人道的实质。在探讨麦克白性格特征过程中,我们将批判地借鉴以往莎士比亚评论中的一切有益见解,也将有意识地把人物性格分析方法与意象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期更好地把握这一悲剧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剧情及人物的分析,以宗教冲突为切入点,描述了中世纪西欧的宗教观,研究了剧中安东尼奥与夏洛克的对抗,从而深刻揭示出中世纪基督教与犹太教的对立冲突,并探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莎士比亚的反传统观点.  相似文献   

5.
莎士比亚与种族主义──就夏洛克和奥瑟罗两个艺术形象看莎翁的种族观方东,周青读莎士比亚的书,就象饱饮那普赐生命的甘露。法国十九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和小说家雨果曾满腔热情地盛赞莎士比亚是“播种眩晕的人,他的每一个字都有形象;每一个字都有对照;每一个字都...  相似文献   

6.
夏洛克形象所蕴含的宗教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种族、宗教文化这一角度来剖析夏洛克这一艺术形象,探讨这一形象所蕴含的宗教意义第一,夏洛克是一个有着强烈民族意识与宗教信仰的犹太教徒,倍受基督徒的歧视、虐待与迫害,并且积极进行反抗、复仇,最后失败,成为种族、宗教文化冲突下的悲剧人物.第二,夏洛克形象折射出莎士比亚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与欧洲的关系将继续不断地增强和发展。随着时间的推延,中欧关系将成为世界事务中一个新的轴心,并将充当一个不稳定的世界上的一个稳定的源泉。  相似文献   

8.
将认知分析应用于莎士比亚悲剧《李尔王》中的隐喻中。将根据意象图式和隐喻过程中所涉及的映射的认知功能描述不同类型的隐喻。莎士比亚利用意义的复杂性,使用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创造了常规、非常规甚至是创造性隐喻,尤其是此悲剧中的“自然”和“身体”隐喻的概念。分析显示,我们不少日常概念可为常规隐喻所组织,而文学话语中的新鲜隐喻可分析为常规隐喻的新引伸和新结合。  相似文献   

9.
肖洛霍夫的作品饮誉世界,获得愈来愈多的读者。这是由于他深刻而广泛地描写了苏联各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人民生活,创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形象,他对他们采取了莎士比亚式、客观的、多方面的描绘。他把叙事和抒情相结合,悲和喜溶成一体,他既擅长于心理分析,又有卓越的幽默才华。他掌握了笑的秘密,他是一个杰出的笑的艺术大师。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曾经充满深情地对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少年说,你是一个多么幸运的孩子,你拥有了不幸。当时这个刚刚失去了父母的孩子,正处在孤苦无依的时候,孩子充满疑惑地看着这个被人们尊敬的艺术大师。莎士比亚摸着孩子的头说,因为不幸是人生最好的历练,是人生不可缺少的历程教育,因为你知道失去父母以后,一切就只能靠自己。这个孩子似乎领悟了什么,悄悄地离开了莎士比亚的目光。40年以后,这个孩子可克·詹姆士,成为英国剑桥大学校长,世界名的物理学家。[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其作品的含混性引发了历代读者的多角度解读。《胎记》是霍桑的短篇佳作之一,霍桑有意将《胎记》置于圣经的隐喻体系之中,这为读者解读《胎记》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通过分析《胎记》中的圣经隐喻,读者可以清晰地发现隐匿在小说中的霍桑的宗教观与科学观。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的传奇剧具有明显的基督教意识。主要体现为对天命的认可、受难意识的强调.以及宽恕、仁慈、和解等爱的品质的推崇。但莎士比亚绝不是简单地重构基督教圣经,向人们描绘一个神的国度,而只是借用基督教意象表达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3.
1939年4月建立的西班牙佛朗哥政权是德意法西斯大力扶植起来的欧洲又一个法西斯政权,而且早已通过1936年11月与意大利签订协议和1939年3月与德国签署秘密条约把自己的命运同这两个轴心大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然而,在五个月之后爆发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班牙却宣布“严守中立”,为“非交战国”,始终没有正式加人法西斯战争。这是引人注目的,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其实,中立只是一种外交政策的概念,而非伦理概念;中立也并不意味着在道义上保持中立,对国际事务置身事外,无动于衷,而是体现了国家统治者的意图,维护其统治地位.只要…  相似文献   

14.
论莎士比亚对现代英语的影响和贡献吴念莎士比亚是英国最杰出的作家,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同时,莎士比亚也是位出类拔萃的语言大师。他生活的时代英语正处在一个发展和丰富的重要阶段,此时英语刚走出中古时期迈入到早期现代英语不久,又正值英国文艺复兴时期...  相似文献   

15.
福斯塔夫的形象,属于莎士比亚琳瑯满目的人物画廊中的艺术珍品,有“最完美的喜剧性格”之美誉。对于福斯塔夫的性格,普希金作了出色的分析:“……莎士比亚的多方面的天才也许在任何地方都不如在福斯塔夫身上反映得如此丰富多彩,福斯塔夫的恶行,一个连着一个,构成一串滑稽的、畸形的图画……他的主要特征是好色。粗俗地、卑贱地追逐女性大概从小就  相似文献   

16.
约翰·厄普代克借用莎士比亚《哈姆雷特》中的角色和一定的细节,从一个完全崭新的角度编织了葛特露和克劳狄斯之间的爱情故事,成功地把宫廷复仇故事重构为一个新的探索家庭关系和男性与女性之间关系的故事,表达了对女性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17.
女性文摘     
王莎烈在2007年第4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撰文《莎士比亚喜剧中的女性观》中指出,莎士比亚喜剧成功地塑造了一批闪耀着人文主义理想光辉的敢做敢为的青年男女的艺术形象,但这些男女(尤其是男性)人物身上仍然残留着父权制的道德观念,他们既追求爱情的幸福,可是又摆脱不掉金钱、嫁妆对他们的诱惑。莎氏喜剧中的女性观念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8.
根据对莎士比亚生平和他的时代戏剧表演习俗的有限了解,通过对《暴风雨》和他的其它著名剧作的比较阅读,认为莎士比亚的"天鹅之歌"《暴风雨》中的主角普罗斯彼罗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化身。这一解读将帮助我们了解莎士比亚在戏剧生涯结束之际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19.
莎士比亚早期历史剧<亨利六世>中篇里,凯德是一个重要的情节人物,但同时,他的反叛角色,恰恰是约克灵魂中破坏欲望的戏剧体现.从这个角色出发,理解莎士比亚这部历史(政治)剧如何勾勒人的灵魂,将促使我们更深刻地借助戏剧而理解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部分,它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基本原理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宗教问题的实践,是使二者正确结合的过程,也是中国共产党继承、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过程。这一过程在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史中,经历了曲折后进入成熟时期,最终形成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共产党正确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理论和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