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人才是各地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各地政府试图通过制定各种形式的人才政策吸引并留住人才。不过,关于人才政策实际效能的研究较为匮乏。文章利用“58同城”的个人简历数据,以2010~2019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城市的人才流动为案例,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人才流动的网络结构和空间格局,着重探讨人才政策对人才跨区域流动的影响,以及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下人才政策的边际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城际人才流动十分频繁,经济基础较好、工资收入高、产业结构和市场环境较好的城市是人才流动的辐射聚合高地;(2)长三角城市群的人才流动围绕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合肥形成“Z”字形的空间格局,人才流向由大城市间流动演变为大城市间流动和邻近城市间流动并重的局面;(3)人才政策能够很好地吸引人才流入本地,但只有当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高时,人才政策才会发挥作用。当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水平较低时,人才政策对人才流入影响不显著。文章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为相关政府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我国城市政府普遍意识到高学历人群流入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公共政策,但是对影响高学历人才长期居留因素认识不足,致使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并且效果欠佳。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因素的研究较多,而从人口社会学特征视角,以流动人口中的高学历人才为研究对象的尚少。高学历流动人才作为流动人口的组成部分,其人口社会学特征,如文化程度、年龄、随迁家庭情况显著不同于其他群体,为此,在充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口社会学特征视角,采用调查问卷和直接访谈方式,使用离散选择模型中的Logit回归方法,对高学历人才长期居留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配偶户籍地和随迁家庭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加深对高学历人群长期居留影响因素的认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基于logit模型的城市高学历人群长期居留倾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城市政府普遍意识到高学历人群流入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了一系列吸引人才的公共政策,但是对影响高学历人才长期居留因素认识不足,致使政策制定缺乏依据并且效果欠佳。国内外学者对于影响流动人口长期居留因素的研究较多,而从人口社会学特征视角,以流动人口中的高学历人才为研究对象的尚少。高学历流动人才作为流动人口的组成部分,其人口社会学特征,如文化程度、年龄、随迁家庭情况显著不同于其他群体,为此,在充分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人口社会学特征视角,采用调查问卷和直接访谈方式,使用离散选择模型中的Logit回归方法,对高学历人才长期居留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学历、配偶户籍地和随迁家庭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加深对高学历人群长期居留影响因素的认识,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高校应届毕业生是青年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国各大城市近来也纷纷出台种类繁多的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各类青年人才,不同类型政策的引才效果需要进一步评估。文章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以我国拥有“985工程”高校的19个城市为样本,考察城市人才引进政策的不同组合对高校应届毕业生留在学校所在城市就业比例的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平均收入较低的城市,宽松的落户政策与较高的生活补助组合能够有效吸引高校应届毕业生,而仅提供落户但缺乏补助的政策组合,尤其是缺乏生活补助的,则会指向较低的青年人才留存率;对于平均收入较高的城市,人才引进政策对提高应届毕业生留存率的作用降低,凸显了人才引进政策对平均收入较低城市的重要意义。此外,针对新一线城市的分析与全案例分析的结果存在异质性。对新一线城市而言,需要同时具有相对高的收入水平和一定扶持力度的人才引进政策,才会指向较高的青年人才留存率。  相似文献   

5.
城市人才环境能反映城市人才建设水平,影响城市人才的吸引和保留人才。而城市人才环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地理环境等多个方面的庞大复杂系统。本文基于文献分析构建人才环境指标体系,包含经济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政策环境4个维度下17个指标,通过专家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人才环境评价模型。结果显示:经济环境指数鄂尔多斯市第一,生活环境指数鄂尔多斯市第一,文化环境指数呼市第一,政策环境指数包头市第一,人才环境综合指数包头市第一,并进一步提出三个城市环境比较弱势方面的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研发人力资源结构与人才政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加坡研发人力资源的国际化程度很高,国际化的人才有力地支援了新加坡的科技事业,本文分析了新加坡R&D人力资源的结构及其人才政策,对于我国制定人才政策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在回顾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检索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与人才聚集相关的新闻报道,通过内容分析提取出涵盖保障体系、管理体系、人才载体、智力需求和政策制度5个类别、总共31个人才聚集的影响因素;根据各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从中识别出15个关键影响要素,其中以生活保障要素的作用最为关键;并进一步根据对各影响因素比重特性的聚类分析,划分出主流型、中间型和弱势型三类人才聚集驱动模式。研究结论可为区域人才聚集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8.
刘敏  张伟 《西北人口》2010,31(1):125-128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人才概念仍停留于政策层面,其内涵缺乏统一的界定,边界模糊,统计时象不明确,造成科技创新人才相关政策缺少针对性。本文界定了科技创新人才概念,明确了其统计对象,提出了科技创新人才统计需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以人才资本作为桥梁,遵循“人才集聚—人才资本—经济增长”( C?C?E)的人才经济价值转化链,将人才集聚对地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测度。以1982-2013年北京、上海、广州的数据为基础,计算人才集聚度,并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存量,采用扩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计算各地区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广州的平均人才集聚度分别为17.64%、12.28%、10.59%,其人才资本贡献率依次为36.46%,61.28%,38.49%。可见,人才集聚与人才贡献率并未呈现严格的正向变动。最后对此给出了解释,并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人才是实现西部大开发战略目标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为此,国家和西部地方政府制定了许多优惠的人才政策。然而,这些公共政策在极大促进西部人才开发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外部负效应。矫正这些外部负效应已迫在眉睫,本文为此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   总被引:43,自引:11,他引:43  
以政策生育率为量化指标以期具体地反映我国的生育政策在地区分布、人口分布和地理分布上的多样性。本文的分析表明 ,1 3~ 1 5之间的政策生育率都在全国占主导地位 ,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处于 1 3~ 2 0之间的政策生育率地区 ,实行“1 5孩”生育政策的人口占全国的一半以上。从本文可以得出结论 ,在鼓励“少生”的总原则下 ,从当地的实际出发 ,全国各地的生育政策呈现出相当多样化的情况 ,把中国的生育政策笼统地归结为是一个不加区别的、全国一律的“一孩政策”是不符合实际的  相似文献   

12.
论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与调整——基于公共政策视角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妇女生育率已经稳定在更替水平之下20多年且将持续运行。文章从公共政策视角出发探究在低生育水平下未来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取向,研究结果认为计划生育政策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积极效用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新的人口形势下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从公共政策效用来看,现有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对于其他公共政策需求压力增大,带来一系列较高的执行成本,需要适时对其进行调整和完善,把握好公共政策的整体性和预见性,使计划生育工作和政策可以发挥积极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和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回顾以往采用宏观汇总数据和微观个案数据研究生育政策调整中存在的问题,认为在缺少两代人生育史的数据条件下研究"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目标人群总量、结构是非常困难的。本文以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2013年国家卫计委生育意愿调查、201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和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不同来源的相同队列"单独"、"双非"育龄妇女比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国家统计局2014年和2015年抽样调查数据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在"单独"二孩政策调整前,如果单纯使用2005年和2013年调查数据将高估独生子女比例和"单独"一孩育龄妇女总量。根据2014年、2015年调查数据推断这两年"单独"一孩育龄妇女占全部一孩育龄妇女的比例在10%左右,"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在1 500万以内,达到或超过1 500万的可能性几乎不存在。2015年"单独"一孩育龄妇女生育二孩总量在50万左右,远远低于国家卫计委200万左右的预期。2015年"双非"一孩育龄妇女占全部一孩育龄妇女的比例为85%左右,全面两孩政策新增目标人群在8 500万左右,达到或超过9 000万的可能性很小。即使没有全面两孩生育政策,2015年非农业"双非"生育二孩也在130万以上,而农业"双非"生育二孩在250万以上。  相似文献   

14.
张玮 《南方人口》2011,26(1):57-64,56
以暂住证制度为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这一政策创新的地理扩散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管该政策的扩散受到了明显的垂直影响,在水平尺度上,表现出了明显的扩散效应,扩散曲线大致为S形:扩散早期,政策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关联度较高,随后政策扩散受到了显著的邻近区域影响,模仿学习占据主导,创新性表现不明显,政策的扩散甚至演变为公文的传播。准确找出地区面临的公共问题,以创新性的方式积极应对,全面贯彻实施政策创新,是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地方政府的因应之道。  相似文献   

15.
16.
从中国家庭变迁和中国家庭政策演进两个方面,以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为视角,对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30多年来家庭政策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提出构建中国家庭政策的建议。中国家庭呈现出核心、主干、联合家庭此消彼长、波动往复的变迁特点,“家本位”价值观占主导地位;同时中国现有家庭政策体现出概念范围宽泛、目标指向含蓄、补救型模式的三大主要特征,也表现出“家庭主义”、“去家庭化”和两者平衡的三阶段演进历程。未来中国家庭政策的构建要围绕中国家庭的两大特点———稳健的“主干家庭”和绵延的“家本位”价值观念,以平衡的发展型家庭政策为取向,向政策概念范围精准、目标指向明确、系统普惠型模式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Kim  Junghyo  Lee  Junhan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3,62(1-3):187-195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levels and quality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Korea. To what extent have the Korean people attained a formal education, attending primary,...  相似文献   

18.
印度人口政策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印度人口的高速增长令人注目.作为世界第二人口大国的印度来说,人口政策不仅决定其人口类型、人口增长模式,还决定着整个民族的命运.本文对半个世纪以来印度人口政策的发展、转变作了简要概述,并着重对2000年印度新出台的人口政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9.
Owen  Robert  Ntoko  Alfred  Zhang  Ding  Dong  June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02,60(1-3):179-190
Marketers have traditionally studied diffusionof innovation with a primary focus on theindividual consumer as a unit of analysis, themajor types of findings being characteristicsof adopter categories and opinion leadership. We propose that this perspective is notadequate from a macromarketing perspective, inwhich the goals are to set public policy forsocietal good or to create an environment whichenables the diffusion of an innovation in a waythat no single marketer could do alone. Insetting public policy which can enable (orinhibit) diffusion of innovation for societalgood, a system composed of a mass socialinfrastructure, a competitive infrastructure,and a technical infrastructure should beconsidered.  相似文献   

20.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Family Policy Index (XFPI), an analytical tool designed to measure and compare different models of countries’ provision of education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