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律》对亚洲古代各国封建法典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在国家与法权史上,唐朝标志着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的发达形态,因而作为维护统治秩序和严密镇压人民的法律,也显著发展,塑造了封建法典的楷式。它不仅在我国,并且对亚洲各国封建法制的发展,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与此同时,封建法制也半封建半殖民地化。证据制度亦如此。清朝、北洋军阀和国民党政府曾制定和颁布过刑事,民事诉讼法典或草案。其中有关证据的规定,主要是搬用大陆法系证据制度的内容,但也保留了我国封建证据制度中的某些内容。它们是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维护本阶级利益,镇压劳动人民的工具。新中国的证据制度,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法制和证据制度在同国民党反动派  相似文献   

3.
傣族的刑事法律是维护傣族封建领主制秩序的重要法律,其关于犯罪和刑罚的规定,反映出傣族法律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民族法制特点.  相似文献   

4.
毛晓燕 《中州学刊》2006,(4):170-172
中国传统恤刑思想内容丰富,在中国古代法律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恤刑思想在狱治实践中主要表现为教化、颂系、优待女犯、法外行仁等。恤刑思想在狱治实践中,一方面体现了儒家“明德慎罚”的思想,一方面也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法制伦理化的特点。封建社会的恤刑实践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伦理道德。  相似文献   

5.
<正> 桑弘羊经济思想的评价,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上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一方面,他在一个幅员辽阔的封建大国中,以体现重商观点的经济政策,挖掘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潜力,有效地解决了汉武帝时期紧迫而复杂的财政问题,并从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又因为他的思想和政策偏重于以封建法制和商业手段维护国家的经济专利,忽视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从而使他的政策在推行中给社会带来许多弊病而引起一些人的强烈不满和反对。这种瑕瑜互见的复杂情况,对正确地认识、评价桑弘羊的经济思想带来不少的困难和障碍。然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要求对待各种历史问题,必须根据当时的历史条  相似文献   

6.
年号琐谈     
我国历史上使用帝王年号纪年达两千年之久,使用情况极为复杂,它是封建统治阶级所谓“奉正朔”、“顺天道”的一种标志。集中反映了封建统治阶级宣扬君杈神授、标榜封建正统,维护封建纲常、确立封建秩序的思想。年号是封建统治者欺骗人民、维护其封建统治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十八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的行列中,查理·路易·孟德斯鸠(1689—1755年)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他不仅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勇敢战士,也是一个博学多才的学者和思想家。他是促进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确立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是资产阶级法学理论的奠基者。孟德斯鸠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法律思想,在当时为资产阶级建立新的法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后世资产阶级法制进一步完备和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胡婧婷 《理论界》2009,(4):94-95
孟德斯鸠对中国封建王朝的更迭有颇多研究,他认为中国所有的朝代在建立之初都是相当好的,统治者注重品德、处世谨慎,就如他所例举到的汉高祖、建文帝和永乐帝,但这些品质只存在于朝代之初,到了朝代之末便荡然无存。正是由于长期以来的大权集于君王一身,使得朝代的后继者们日渐腐化、奢侈,并最终导致王朝的没落,而面对这种衰落的局面,君王们往往只会依靠不断加重刑罚来维护统治,结果适得其反。本文通过运用《论法的精神》中关于专制政体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并借鉴盂德斯鸠对中国的具体分析来探究中国封建法制的某些基本问题,力求从本质上把握中国封建法制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是实现祖国统一和各族人民团结的重要保证。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这就是说,凡在中国的土地上,社会主义的法制必须通行无阻,必须毫无例外地适用于全国的一切地区、一切部门、一切单位和所有公民。决不允许以任何借口,拒不执行国家统一的法律,决不允许存在不受国家统一法制约束的“独立王国”。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而社会主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实行的是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封建专制主义是封建地主阶级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形式和统治方法,主要指: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实行个人独裁统洽;没有民主制度,不仅不让被统治阶级享受民主,连统治阶级内部也无民主之可言;实行威吓主义,用残暴野蛮的方法进行恐怖统治,没有人身权利保障。专制主义浸渗在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鲜明地反映在封建法制之中。  相似文献   

11.
孙中山与中国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孔会 《学术论坛》2003,5(5):118-122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也是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开创者之一。在四十余年的革命生涯中,孙中山不仅提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国的主张,开创了中国政治法律制度变革的新时代,而且围绕巩固共和政体提出了一系列法治与民主相结合的法制思想与主张。他所规划的"五权宪法"的法制蓝图及推进法制变革的一系列主张与实践,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明治维新之后,在建立健全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过程中,围绕着民法的制定与实施,在日本法学界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论战,史称“民法典论争”。这场以维护封建家族制度的保守势力最终取胜为结局的论战将明治维新的不彻底性暴露无遗,清楚地告诉人们,明治政府的官员们大部分是改良者而不是革命者,他们并不想摧毁日本的社会结构,而宁愿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建设。封建的、落后的家族制度不仅不能破,还要巩固、加强,这就是民法典论争的耐人寻味的结局。本文试通过对民法典论争的阐述,揭示日本近代家族制度的实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新知识分子从清末传统士大夫营垒中逐渐分化出来,他们对西方法文化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并从思想和行动上迈出了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质性步伐。在清末法制现代化实践中,新知识分子显示了新的法律思想和被新的法律思想所武装的作用,体现了近代中国由封建法制向资本主义法制过渡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4.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短短几十年的发展,从一个封建国家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法制近代化,并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而中国的法制近代化则困难重重,充满曲折和艰辛。其原因实质上是两国文化以及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在此背景下,两国由于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形成了各自法制的特点,走上了不同的法制近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5.
法制史学界普遍认为,“德主刑辅”是传统儒家在刑法原则上坚持轻刑的思想主张,自汉以后一直是封建刑事立法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历史上法律思想和法律实践之间的差异,结合法理学和计量史学的研究成果,我们在辨析德主刑辅思想的过程中探知:该思想虽然在历代意识形态领域中独居要席,但在统治者中重视却不够,在封建法律实践活动中运用也有限,起码不是封建刑事立法一贯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6.
一、建立在私有制下的法制和道德本质上没有公正和正义价值 自从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统治者皆在实践自己的治国方略。奴隶社会,这个社会形态是建立在私有制的基础上的,为了维护其私有制,统治者开始建立国家机器,实行暴力统治。但暴力统治的结果必然是遭到反抗。取而代之的是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除了继续使用法制以外,开始实行所谓的“仁政”即封建礼教,实际上是“人治”。本质上同样是为了保护少数剥削者的私有利益和防止农民的反抗,而且开始从精神上奴役农民。从封建社会开始,统治者实行了“德主刑辅”的治国之道。但是无论是…  相似文献   

17.
资产阶级法制思想是西方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主张依法治国原则而产生的,是指如何运用法的形式确定国家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离的法治原则,实现国家统治制度化、法律化的思想、意识、观念.中国近代法制思想是在西方近代法制思想冲击和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本文拟对辛亥革命前后西方法制思想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影响以及因此而引起的政局变化,作一历史的考察.  相似文献   

18.
黄遵宪法律思想与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首次从法律思想史的角度研究黄遵宪,认为黄遵宪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丰富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政治人物,他在引进西方民主、法律思想及在法律实践方面的活动,对促进中国封建法制向近代资产阶级法制的过渡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德、美、日等国的传媒法制其历史演变的过程大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时代:一是封建集权主义时代;二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三是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各个时代传媒法制的历史演变都有其一定的特点。1封建集权主义时代。纵观封建集权主义时代传媒方面的管理制度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四类:一是特许出版制度。特许出版制度是指对少数一些统治者信任的出版商独占报刊经营业的特许专利权。特许出版制度的产生最早是在英国。1538年,亨利八世建立了皇家特许制度,规定所有出版物均须事先许可方能出版。1557年,玛丽女王又成立了皇家…  相似文献   

20.
中国封建法制源远流长,自成体系,号称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它是中国封建专制的主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都以先秦法家肇其端。汉以后,儒法合流,礼法并用,形成两千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外儒内法(仁义、德治其表,刑罚、法治其里),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法家的法反映封建地主阶级特别是其最高代表国君的意志和要求。所谓“以法治国”,实质是以法治民,对广大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