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韩宏韬 《唐都学刊》2006,22(2):10-12
孔颖达的<对<论语>问>,是一篇精美的政论文,但宋代俞德邻认为,唐太宗误认曾子为孔子,而颖达竟不省,故责其告君欠谨.俞德邻的解读依据<新唐书>.根据<贞观政要>、<旧唐书>、<十三经注疏>、<全唐文>,<新唐书>所载<对<论语>问>错误有二其一,张冠李戴;其二,文体不合.同时,<全唐文>等文献所载<对<论语>问>的几处异文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2.
潘世东 《唐都学刊》2001,17(1):73-76
在刘劭与曹丕、<人物志>与<典论·论文>之间,存在着多方面的、直接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典论·论文>中的诸多思想脉络和学术向度的获得,与<人物志>存在或深或浅、或隐或显的联系.<典论·论文>思想的活泼敏锐、思维方式的灵犀生动和思维视野的开阔宽广,以及思维质量的高度和深度显然得益于<人物志>.  相似文献   

3.
李舜华 《学术交流》2001,(1):116-121
关于<西游记>在国外的传播,东方远远早于西方.国外对于<西游记>的研究,也随着<西游记>的传入而开始了,但早期的评论都极为简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西游记>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由于文化的差异,东西方对<西游记>的最初接受,实际已构成了分别由"玄奘"与"猴子"为代表的两个世界,前者有着更浓厚的宗教色彩,而后者则更侧重文本自身的隐喻.此后,从故事的形成、版本的流传、作者的考证、文本的比较,到最终对佛光道影下寓意的解读、文本结构的分析,东西方学者的研究几乎涉及了<西游记>的每一个领域,他们从不同的文化角度,彼此补充、又互相糅合地解读着一则"中国的寓言".  相似文献   

4.
李鲁祥 《唐都学刊》2005,21(1):98-101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在欧美电影界,伊朗电影以其体制内、低成本的温情故事取代了90年代初精美的中国历史寓言叙述,成就了别样的第三世界电影景观.因此,世纪门槛上的中国艺术电影,便继豪华冷艳的画屏式人生展现转而盈溢起苦涩柔情.同样讲述的是一个关于贫穷的故事,伊朗导演马哲·马芝迪的电影<小鞋子>和中国导演杨亚洲的电影<美丽的大脚>,却各自有着不同的讲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5.
<三国演义>中,有关张飞的人物描写,有一些固定模式的词语.同样的词语也会用在相近人物的身上.日本的军记物语中虽多有人物的衣装描写,却很少有像<三国演义>那样的人物相貌,乃至五官的描写.作为例外,引用中国故事较多的<太平记>在人物描写方法上承接了<三国演义>的影响;而<太平记>中的定型化言语表现又影响到了日本近世翻译成日文的<通俗三国志>.追根溯源,以先行文学中的人物来比喻或说明作品中人物的方法,可以追溯到汉代人物樊哙在<三国演义>中的引用.日中文学之间的承接影响关系研究和比较研究的结合将有助于廓清两国文学之间的交流关系.  相似文献   

6.
白爱平 《唐都学刊》2005,21(1):18-20
<韩偓诗集笺注>有校注疏误之处其一,录引原诗,文字有误;其二,征引<全唐诗>校语疏误;其三,时有误注、失注.另外,<前言>部分亦有前后抵牾、疏误之处.  相似文献   

7.
陈承明 《社科纵横》2001,2(3):7-8,72
马克思的<资本论>与江泽民的"三个代表"理论具有内在联系.<资本论>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方面,为"三个代表"提供理论依据,因而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来源;"三个代表"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相结合,是对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的新概括,反过来又丰富和发展了<资本论>,因此二者是紧密联系和一脉相承的.我们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深刻理解其精神实质,提高贯彻执行的自觉性,使<资本论>与"三个代表"的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结出更丰盛的历史硕果.  相似文献   

8.
薛海燕 《求是学刊》2005,32(4):93-98
目前对"意淫"观的研究主要从思想、哲学角度入手,而对其文学价值的分析还远远不够.文章着重梳理了文学史上性描写由<高唐赋>、<神女赋>所开创的诗化传统向<金瓶梅>等小说所代表的世俗化倾向过渡的轨迹,凸显<红楼梦>面对以上两种"文学遗产"所作抉择的特点和意义,提出"意淫"观使<红楼梦>性描写诗意化、象征化,而悬置了其中的性内涵,其本质上是以诗法作小说.  相似文献   

9.
赵雅丽 《唐都学刊》2005,21(3):74-78
周初历史上,在政治地位、历史功绩、德政思想对孔子和儒家影响方面,与周公影响齐名的还有一人,就是召公.<诗经·召南·甘棠>对召公德政爱民的记载以及上海博物馆楚简<孔子诗论>中孔子反复对<甘棠>思想的申说,都表明孔子对召公的敬仰、对召公德政的怀念,以及召公对孔子及儒家思想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宋桂珍  鹿琳 《学术交流》2005,(4):158-161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男性形象,不论他们的身份、地位、知识、素养及个性气质如何不同,但他们骨子里已被男权文化所浸染,他们所秉承的都是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以男性独尊的他者眼光傲视女性、评判女性甚至欺压女性、残害女性.对此,鲁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从而体现了自己的男权颠覆意识.  相似文献   

11.
马士远 《唐都学刊》2005,21(6):98-102
扬州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语言学科学术带头人钱宗武先生在<<尚书>新笺与上古文明>一书中,尝试采用现代语法学理论与传统文化阐释学知识融为一体的方法对今文<尚书>进行注释与笺说,在传统笺说和注释形式中揉进新质,不但为解读<尚书>开辟了新途径,而且提出了诸如<尚书>的儒源地位、文学特性、德法兼治思想和不少具有学术价值的新观点,对<尚书>蕴涵的上古文明母题进行了多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12.
《塘沽协定》的签订与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荣 《唐都学刊》2001,17(1):109-111
<塘沽协定>的签订与冯玉祥组建抗日同盟军有着密切联系.一方面,冯的组军行动影响着<塘沽协定>的签订,中日谈判代表在正式协定案签字后,又针对冯在张家口的筹备抗日活动签订了<觉书>,作为<塘沽协定>附件,成为后来日、蒋联合剿灭同盟军的依据;另一方面,<塘沽协定>的签订又在客观上为同盟军的成立提供了有利条件.长城抗战的失败为冯组建同盟军提供了一部分兵力来源;参加长城抗战的一些正规部队成为同盟军的广大同情者;广大民众成为冯组建同盟军的强大舆论后盾.  相似文献   

13.
宫泽贤治将文学、科学和信仰调和到自己的个性当中,形成了偶像化,他的作品是"自他"未分的一元论精神培育出来的感性表现.宫泽对待他人采取的是被动的"他人本位"的个性立场;志贺直哉则立足彻底的"自己本位"的个性立场.如此特色表现于宫泽的<泉边人家>、<十六日>、<花坛工作>和志贺的<某晨>、<去网走>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14.
张群  龚元秀 《学术交流》2003,(8):132-134
<礼记@乐记>蕴涵了先秦儒家丰富的文艺思想.先秦儒家对音乐所持的实用功利态度,礼乐相辅相成以维护统治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的观念以及音乐表现情感并通过情感熏染来发挥其教化作用等,都在<乐记>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乐记>反映的先秦儒家"为人生而艺术"的功利取向的文艺观和"将人生艺术化"的伦理、政治理想,对中国文化至今仍产生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5.
倪培民 《求是学刊》2005,32(2):6-12
安乐哲与郝大维的<中庸>英译本对于揭示该著作所蕴含的整体性的和动态的世界观极具深意.通过用过程语言来诠释<中庸>,以取代以往译者使用的实体语言,<中庸>的核心命题,即将人作为与天地参的宇宙共创者卓立起来的意图,才能充分地展现在英文读者面前.然而,安乐哲与郝大维对形上学的强调,却也遮蔽了<中庸>里一个重要的层面--功夫指导的层面.在本文中,作者首先通过讨论安乐哲与郝大维对<中庸>的核心概念"中"、"庸"和"诚"的翻译,来说明其对他们的诠释的保留,然后说明,虽然他们的译著未能揭示这一功夫的层面,却为此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贺信民 《唐都学刊》2001,17(1):34-37
唐人小说<李娃传>、<霍小玉传>都写了娼门女子的爱情与命运,但前者侧重人性的失而复归,结以团圆,后者则侧重写美的被毁.二者各有内涵,各呈风姿.  相似文献   

17.
潘世圣 《浙江学刊》2006,1(3):29-36
作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呐喊>已经定格在历史性的排行榜的最前列.很多时候,人们在阅读思考这部作品之前,已经深陷于"历史定论"的支配和影响中,而容易失去独立自主的审美判断眼光.成仿吾在<呐喊>出版不久后,提出<呐喊>可以溯源到日本近代自然主义文学,而今人却轻易地一概把它视为是对鲁迅的严重非礼.其实,<呐喊>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至少在形式格调上有不少相似之处,成仿吾的意见并非仅是"挑刺"和"非难".日本的自然主义起源于法国自然主义,但并未继承左拉的真谛.<呐喊>看上去近似日本文学,但其深层的对民族文化的思考、对国人"人性"的怀疑和诘问,又画开了它与日本文学的天然不同.成仿吾没有读透这一点,并非是他的浅薄.时间、阅历、功夫是解读鲁迅的先决条件,这同样也适用于成仿吾.  相似文献   

18.
论《周易》生态循环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以人与自然的相关性为出发点,通过对宇宙大道的体察和把握,架起了"天人合一"的坚实桥梁,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寻找到安身之命的终极依据."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周易>揭示的宇宙根本规律,而生态循环规律则是这一根本规律在时空中的物态表征.通过对<周易>生态循环律的内容及表现形式的分析,洞观其思想义理,为寻求当代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理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邹进先 《学术交流》2005,(4):148-157
郜元宝<鲁迅六讲>及<关于科学史教篇的几个问题>中所提出的鲁迅在1907-1908年间贬低科学,鲁迅认为尼采、叔本华所张皇的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观意力"是"科学之本"的观点,是对鲁迅的误解.这种误解产生于对<科学史教篇>中"神思"、"本柢"等语词的误读,膨胀于对这种误解的百般回护.  相似文献   

20.
王炜 《学术交流》2006,(3):147-150
面对诗歌日渐衰落的状况,沈德潜创作了<说诗晬语>,以图恢复诗的教化作用.<说诗晬语>按照时间线索梳理诗歌发展的历史,并注意清理历代诗歌间的承继关系,梳理各体诗歌的发展脉络,是叶燮诗学理论的实践和具体应用.<说诗晬语>将叶燮精英化的理论与大众所需要的价值标准结合起来,构建了宏阔融通,能为普通文人所接受的诗史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