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面对着外敌的入侵,费希特认为要挽救德意志民族濒于危亡,唯一途径就是实施民族教育.费希特主张通过民族教育重新塑造德意志民族,其内涵是以道德教育和精神教育为主,培养一个全新的人.费希特通过民族教育唤起德意志人民的民族意识,从而为争取德意志民族解放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也为德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铁路作为现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对早期工业化国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德国铁路建设不仅与德国工业革命、德意志的统一及现代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也是德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与助推器.从某种程度上说,19世纪的德国铁路建设基本上与德国的工业革命和现代化同义,在铁路建设推动下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德国统一、经济社会以及政治的影响广泛而深远.  相似文献   

3.
近代德国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转变过程中,政治上并没有走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的道路,1871年建立的是德意志帝国。俾斯麦统一德国,满足了资产阶级的民族统一要求,却压制了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奢望。近代德国政治现代化之所以走运条道路,并不是由于什么德意志民族的特性,也不是德国人民不革命,是有其深刻的阶级根源和社会经济根源,是由于19世纪德国人民争取“统一和自由”斗争中不同的阶级力量的配备。  相似文献   

4.
1990年l0月,两德统一,德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外交事务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但据德意志联邦宪法保护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统一后的两年内,右翼极端主义暴力事件也逐年递增。1992年右翼势力的暴力活动多达2285起,比上一年增加了54%。一个与人类命运休戚相关的沉重话题——德国军国主义问题又一次引起了世人瞩目。 回顾德意志历史,整个18世纪普鲁士四处征战,扩充领土;19世纪中叶“铁血宰相”——俾斯麦通过三次王朝战争解决了德意志历史上长期悬而未决的统一问题;20世纪德国两度成  相似文献   

5.
以种族认同感为基础的德意志民族国家意识、德意志民族意识,德国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以及冷战和后冷战的国际大格局的变化,共同构成了战后德国合法移民的三重背景.战后德国的合法移民可分为三大类:公民,即属于德意志民族的被驱逐者和德裔;国家劳务市场之于所谓的"客籍工人";符合德国庇护法的外国难民.德国政府对德国难民、被驱逐者和德裔移民,采取了促进全面融合的福利国家政策;对劳工移民及其家庭成员,采取了部分的社会融合政策;对寻求政治避难(庇护)者,则采取防止社会融合的政策.  相似文献   

6.
德国浪漫派不仅在文学及学术手法上,而且在观念的源流上与被人们视为其对立面的其他流派都保持着复杂的关联。只有认真考察德国浪漫派兴起和活动的时代环境,分析当时德意志的社会和历史境遇,以及浪漫派人物对这个时代、这种境遇的反应,及其与它们的互动,才有可能揭示这个思潮的某些独特的性质。德国浪漫派并非活动于一个如现代德国这样有着统一的疆界、明确的人民的国家,当时德意志地区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浪漫派人物甚至属于不同的邦国。法国革命和法国对德意志地区的占领和统治,激起了德国知识分子前后不同的反应,亦是激起浪漫派思潮的重要动因。以上两个方面激发和形成了德意志的民族认同以及统一的直接要求。这些都一起促成若干浪漫派人物对宗教改革之前的基督教某种理想的想象,导致他们对天主教的皈依或重申天主教信仰。  相似文献   

7.
一战初期德国知识分子受到国内普遍的爱国热情,特别是"城堡和平政策"的启发,尝试发展出一套未来社会新秩序,来解决一战前国内的教会时立、宗教歧视、党派和劳资斗争问题.这个设想涉及政治、经济和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被称为"1914年思想"."1914年思想"是德国知识精英对"德意志独特道路"的维护和诠释,是对西方自由、民主、博爱的否定.它推动了德意志民族主义和俾斯麦国家概念进一步朝极端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欧洲的心脏地带发生了一件极为引人注目的事件——德国统一。成就这一伟业的是普鲁士首相俾斯麦。他顺应历史潮流,勇担民族统一大任;顶住了国内外各方面的反对压力,选择"铁血道路";打消了资产阶级夺权的企图,压制自由主义;将奥地利驱逐出德意志联邦。俾斯麦制定出正确的政治外交和军事战略政策,凭借出色的外交手腕和顽强的毅力,一步步扭转时局,通过三次成功的王朝战争实现了在普鲁士领导下的德意志的统一。俾斯麦在德国统一过程中扮演了主角,他的历史功绩应予以基本肯定。  相似文献   

9.
农业资本主义演进的"普鲁士式道路"是在最大限度地保留农奴制残余的基础上,把封建领主制经济缓慢地转化为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容克地主经济,进而实现德意志民族统一和崛起之路.这种改良的道路使农民长期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制度的双重剥削,并把德国带入军国主义的泥潭而不能自拔.二战结束后,原民主德国通过民主土地改革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彻底铲除了容克地主经济的生存土壤,"普鲁士式的道路"最终以革命取得了独立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德国实现统一后不仅完成了社会主义农业与资本主义农业的互相融合,而且完成了小农制与现代大农业的有效衔接,促使农业向着资本化、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社会化、生态化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拿破仑对德国的战争与1848年革命的失败,激发了德国的民族情绪。要求德意志统一的民族情结,就反映在路德这位推行宗教改革的历史人物身上。但路德对于民族、国家的概念,没有脱离他本人所处的时代,他的《致德意志民族基督徒贵族书》,是当时德意志民族怨情表达的沸点,但在诸侯领地国家兴起的过程中,路德又忠诚于诸侯领主,并最终成为世俗君主强化其统治合法性的工具。  相似文献   

11.
在欧洲文学史上 ,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个截然有别的文学流派 ,它们在文学理论、创作主张和创作方法上 ,存在着很大的区别。但单就德国文学而言 ,其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却有着相当多的相似和联系。究其原因 ,除了 18世纪风靡全欧的启蒙主义在德国没有多大市场外 ,还因为德国的启蒙主义文学缺乏独立的形态 ,是附着在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之上的。 1797年是德国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分野 ,从此 ,德国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在如何对待古典文化 ,如何看待文学与艺术的关系 ,如何理解民族性和文化传统等问题上 ,逐渐显示出了不同的思想倾向 ,并最终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2.
德英对比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语和英语同属印度欧罗巴语系的西方日尔曼语支,这两种语言在字母、语音、语汇和语法等方面都有许多相同之处。在德语教学中采用德英对比教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可从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对德英两种语言进行对比和探索,并通过多种实例分析两种语言相同之处的规律,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德语的各种语言现象,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加快教学进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德国人及犹太人的创作题材中出现了“奥斯维辛”,这种由于历史缘故造成的影响促使了双方共同思考。纳粹屠犹的结果是,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并对心灵深处进行探讨;犹太人的传奇经历,对他们驾驭政治的能力提出了挑战。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种“奥斯维辛”留下的心灵创伤不仅波及了犹太民族,而且也对德国民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黑格尔在19世纪初进行的自由主义批判,是对自由主义的一种德国式反应。同时,由于自由主义经过从17世纪的英国到18世纪英国的发展、从英国到法国的发展、从法国到德国的发展,它无论作为一种思想体系,还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其内在矛盾与危机都已得到暴露。黑格尔在不同于浪漫主义立场上作出的自由主义批判,在他自己心中意味着一场彻底的学术革命。  相似文献   

15.
所有的叙事作品都有一个叙述人,有一个叙述人在读者和故事之间发挥作用,这是叙事作品的文类特征.传统上叙述人往往被等同于作者,建构论意义观确立之后,文学语言本身的建构或读者对文学对象的建构受到重视,文本同作者的关系便分离开来.文本内的叙述人不等于文本外的历史作者,已成为广泛的共识.但是,叙述人与作者之间究竟是怎样的关系?20世纪50年代,德语叙事批评界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并出现了"小说精神"、"叙述功能"等概念.本文旨在对德语叙事批评中的叙述人概念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16.
从语法角度看德语和英语中的间接祈使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英语中的祈使句无论从祈使语气的强弱变换,还是从礼貌程度的高低调整都远远不能满足发话者对受话者实施祈使行为的需求,所以人们往往运用其他句式向对方发出祈使.本文从语法角度出发,在言语行为理论的层面上对疑问句、陈述句、感叹句以及缩略句等语法现象中的祈使意义进行分析,旨在加深领会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并运用理论指导交际实践.  相似文献   

17.
萨特(Sartre)和梅洛-庞蒂(Merleau-Ponty)的哲学都受过德国现象学家胡塞尔(Husserl)和海德格尔(Heidegger)的影响,他们的立场在其意向上是一致的,但在方法上则是相反的。不管萨特和梅洛-庞蒂在方法上的差异如何,他们都在对一种介入世界的意识的发现中看到了德国现象学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现代德国知识分子对政治和社会持普遍怀疑态度,并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在特殊道路意识的驱使下,现代德国知识分子将文化作为一种与现代社会相反的对立世界.更多地强调个体经验和主体提高,并积极创建一种反社会的内心帝国.他们以不问政治和空想为特征,只是到了20世纪后期,这种形象才出现了新的转变.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联袂撰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系统批判了以青年黑格尔派为代表的德国旧哲学的唯心主义倾向,同时全面揭橥了新哲学即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新哲学之“重要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唯物史观是新哲学逻辑展开的基本架构。其中的许多思想价值对我们共襄中国梦这一宏大叙事多有启迪。今天,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已经进入了倒计时。因此,认真研究这一经典哲学文本,这对我们着手进行的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费尔巴哈章的德文本和中译本,文章着重考察了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使用情况和哲学含义。认为生活概念是本文献的理论重心,是构成历史唯物主义的逻辑枢纽。文章从关键词的语用和语义考察入手,初步勾勒出生活概念在原文中的理论意义,结合其他早期马克思主义哲学文本,简要梳理了马克思生活概念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