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简短地叙述了我国女性形象的发展后,从郁达夫切身感到的"性"压抑、"生"的压抑角度入手,分析了郁达夫小说中的女性形象,阐述了当时这一普遍的主题在女性身上的烙印.在此基础上,又指出了郁达夫小说女性形象给我们的意义.从而说明,这类女子形象具有永恒的美丽.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为艺术派”创造社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家之一,也是创造社散文创作代表作家之一。六十多年来,对他的小说创作、旧诗词、游记,以及生平思想,作了不少研究,但在一千多篇文论中,对他的散文,尤其是议论性散文的研究却寥寥无几. 郁达夫的散文,在新文学的散文创作中颇具特色,在二、三十年代有着相当的影响。他的议论性散文,常以其明晰的思想,热烈的情怀,大胆激越的反抗,震惊了当时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郭沫若是以诗人和剧作家著称的,因此,过去对郭沫若的研究,往往侧重于诗歌和戏剧方面,而对他的小说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其实,郭沫若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他的小说,数量相当可观,从一九一九年写作《牧羊哀话》开始,到一九四七年的最后一篇小说《地下的笑声》止,其间近三十年,他创作了中短篇小说三十八篇,约四十万字,诚然,郭沫若小说的成就和影响不及的诗歌和戏剧,也不能与鲁迅茅盾等人相比,但较之同是创造社的郁达夫,则各有短长,在艺术性上,郭沫若不如郁达夫的严谨洗炼,细腻纤美,而思想方面的成就,则要在郁达夫之上,他的小说具有郭沫若浪漫主义抒情诗人的独特风格——潇洒豪迈,自由奔放,如《牧羊哀话》、《漂流三部曲》、《行路难》、《地下的笑声》等作品,对中国现代小说的形成和发展,曾起过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在1927 年开始转向以写实为主,但对女性心理的隔膜使其小说的创作异常艰难。为此,他在创作中时时“回归”到他前期恋情小说的模式中或把笔触伸向下层人物,但这种“旁逸斜出”也由于对女性激情的衰退和对下层人物的陌生难以为继。最后,郁达夫不得不放弃他的小说创作。  相似文献   

5.
从《沉沦》看郁达夫的性爱小说夏航郁达夫一篇《沉沦》似乎注定了他在当时文坛上尴尬的处境。系列性爱小说在文艺界面前,好象创世纪时被上帝逐出伊甸园的亚当夏娃,狼狈不堪,而又窘迫无助。尽管如此,郁达夫还是坚持自己的创作个性,自觉执著地在涉性题材小说方面走下去...  相似文献   

6.
我们现在来研究主题和人物,主要是探索郁达夫笔下一系列“零余者”形象的外来源渊。我们研究的绞索是:俄国文学中“多余的人”→英国文学中“拜伦式的英雄”→和德国文学中“忧郁的人”→俄国文学中“小人物”和日本文学中的“自我形象”。郁达夫抒情小说的特征是多方面的,我们在体裁和样式中还会进一步研究,这里主要探讨郁达夫小说中系列自我形象的共同特征,目的是为了找出这些特征的外在来源。郁达夫很受法朗士的文学主张的影响,认为文学作品最主要的价值是表现自我。他说:“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①于是他提倡写日记文学,不同意第三人称写作品。他自己也常常以自我为取材,甚至将自己的恋爱日记写成作品供于读者,这曾在文坛上引起过争论。然而,有人在论及郁达夫这种文学主张时,却将之引入歧途,完全把他笔下人物当成了作家自己生活的实录,抛开了艺术加工的成分,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小说的性别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之缺失是郁达夫小说的永恒主题 ,它表现为男女两性之间的性别冲突 ,其部分原因在于郁达夫及其小说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性别文化意识。它具体表现在由男性视角对女性的聚焦与变异而生成的女性意象中。郁达夫小说的女性意象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一是妖女型 ,玩弄男性 ,而行为意志不可捉摸 ;其二是天使型 ,其特质是“纯洁自然” ;其三是圣母型 ,其特质是“博爱”。这三类女性意象表现出郁达夫小说复杂的性别文化意识 ,既表现为现代人道主义对女性的理解与尊重 ,又传承着传统的性别意识 ,潜隐着父系文化的男权本质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沉沦>小说集为代表,从郁达夫小说中的自我形象和郁达夫不等于小说中的主人公这两个方面,论述了郁达夫与其小说中主人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探析茅盾创作“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为他的小说增添了不尽的艺术魅力。时代女性成为茅盾小说创作的一个母题。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成因是多元的,主要是受他的家族女性、早期妇女观、古典名著《红楼梦》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代表了中国现代文学浪漫主义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他的小说创作的盛衰,也几乎是与我国五四时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兴衰同步的,因而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演变,就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一般认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以一九二七年发表的《过去》为界,经历了一个从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的过程,或者认为在他的小说创作中,以《过去》为标志,在表现灵与肉的冲突中实现了由表现肉欲冲动到表现情欲净化的转变。这两种看法似乎都在肯定郁达夫小说创作的演变,却都与郁达夫小说创  相似文献   

11.
郁达夫小说所展现的女性关怀,并不完全出于新文化人道主义精神的诉求。其创作既饱含着对女性的关怀,但同时也是作者寻求自身情感慰藉的结果,其女性关怀更多是在自我关怀驱动下出现的。创作中关怀和慰藉两种心态的交织融合使郁达夫小说的女性关怀成为一种现代精神凸显不甚彻底的女性关怀。这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浅析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郁达夫小说以其心理描写、感伤、结构的散文化和清新的文笔著称,开创了20世纪20年代主观抒情小说的先河。本文试从郁达夫小说创作观、自传体、零余者形象等三个方面入手,论述外国文学对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从创作处女作《银灰色的死》起,疾病一直是郁达夫小说中的重要元素。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患有不同程度的身躯疾患和精神疾患。其中,肺结核病、神经衰弱症、性行为障碍和精神病是最常见的四种疾病。郁达夫对疾病的偏爱,与他的生命体验密不可分,与他的文学性格也休戚相关。疾病在郁达夫小说中有独特的价值:它是零余者的徽记,社会失序的象征,它彰显人的尊严,契合营造忧郁情调。  相似文献   

14.
纵观郁达夫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明显地带有西方浪漫主义色彩,带有他的自叙传色彩,是他在那个特定时代作家自身性格的完全裸露。概括起来,作品中的这些人物就是“零余者”的形象。 说到“零余者”,我们自然会想到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想到19世纪末期欧洲文学中的“维特型”人物,会想到鲁迅笔下的魏连殳、吴纬甫等,他们这些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灰色人生,在现代文学中虽然有一块立锥之地,但毕竟在现实生活中显得有气无力。涉读郁达夫的小说,最让人难以忘怀的就是这群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的“零余者”形象,他们从政治经济地位上讲,都…  相似文献   

15.
郁达夫,这位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作家,却长时间受到了言过其实的非议、批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把自己的笔触伸入到一块“是非之地”,对一代青年的性变态、性苦闷进行了逼真、细腻的描写。郁达夫的弱点在这里,郁达夫的成绩和特色也在这里。没有对青年性变态、性苦闷的描写,也就没有郁达夫的小说,这是郁达夫小说的中心内容,也是评价郁达夫小说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在现代文坛上,郁达夫以创作自叙传体的抒情小说著称。他一生创作的约五十篇小说中,属于自叙传小说的就有近四十篇。从《沉沦》通过大胆的自我暴露,真实地刻画一个弱国子民倍受凌辱的复杂的内心世界时起,郁达夫就将自己一向推崇的施蒂纳的“自我就是一切,一切都是自我”,大字书写在自己的艺术追求的旗帜上。他以充满愤激感情的笔调,赤裸裸地袒露自我,抒写一颗颗青春的心灵挣扎、煎熬和变异的情状,并由此形成作家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和艺术价值,招致巨大反响。譬如,《沉沦》初稿完  相似文献   

17.
茅盾在他的小说中描写了一系列形态各异、性格有别的女性,其实,在这些女性形象身上,也存在着诸多显在和潜在的共性。茅盾笔下之所以会出现一群似乎同属一型的女性形象是与他本人独特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气质密切相关的。女性形象的独特创造,赋予了茅盾,小说极强的艺术魅力,但也有艺术把握上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托马斯·哈代作为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界的泰斗,他的小说一直以来都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而他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深入人心。他笔下的很多女性人物被认为极具进步意义,本文通过小说中女性的天性善变、自以为是、待人庇护三个方面,来揭示父权意识在托马斯·哈代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塑造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茅盾小说创作的母题是时代女性。茅盾从时代女性出发 ,在他的小说中成功地塑造了时代女性形象系列 ,从而形成了茅盾小说独特的艺术世界。茅盾小说时代女性母题的形成主要是受茅盾深刻独特的生活体验、《红楼梦》的女性观和北欧神话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托马斯·哈代的小说被誉为英国文学的瑰宝,他所塑造的女性形象深入人心。文学批评界对于哈代小说中女性人物的研究如汗牛充栋,但影响他塑造这些女性形象的因素往往被忽视。纵观哈代的文学作品,字里行间透露出影响其女性人物形象的社会、环境、宗教、哲学思想等许多信息,这些将为哈代小说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