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论张岱年的文化观—“综合创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张岱年的文化观—“综合创新”论刘鄂培本文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当代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的文化观—“综合创新”论。作者认为,深入理解张先生的文化观,对于进一步推动学术界研究,理解传统文化超越传统文化,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新文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当前,人类已进...  相似文献   

2.
阴阳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阴阳论是我国古代思想和文化的重要理论。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氛围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从说明阴阳论的构建和发展的历史着眼,提出了阴阳论的基本要点。特别指出,从思想史的角度去看,中国古代的阴阳观,同现代科学,尤其是现代物理学,在许多地方思想路线是一致的。因此,阴阳论也是中国科学思想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从理学角度讨论了"性即理"命题,分析了易学之"太极即理"说,探讨了心性论与太极阴阳的关系,认为"太极即性,阴阳即气"反映出朱熹理学心性论与易学太极阴阳范畴之间是贯通的。  相似文献   

4.
考释《素问》疑难字词四则.认为《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斗而铸锥”的“锥”当作“垒睫”;《阴阳应象大论》“寒胜则浮”及《阴阳类论》“气浮不鼓”的“浮”当为“汪”的俗字之误;《脉解》“所谓甚则跃者”的“跃”当读作“旭”,《说文》训“行不正”;《素问·至真要大论》“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的“白”当训大,“白血出”犹白汗出,即大出血。  相似文献   

5.
自然定律问题是科学哲学的中心问题,因而一直受到科学哲学家们的高度重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曾以倡导“心灵唯物论”而闻名干世的澳大利亚哲学家阿姆斯物朗(D.M.Armstrong)对传统的自然定律理论又展开了批判,提出了“定律共相论”,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但争议也很大。我认为,要对一个理论作出恰当的评价,不仅要指出该理论的长处与短处,而且要找出该理论局限性的根源何在,指明该理论前进的方向。正”是从此宗旨出发,本文撇开该理论论证过程中的一些细节问题,另辟蹊径,从后现代文化角度去评判。本文认为,定律共相论实质…  相似文献   

6.
讨论了《周易》阴阳气论思想对中医学藏象理论的影响 ,认为“精气为物”思想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以阴阳论气思想对中医学“脏腑精气阴阳”理论体系的构建 ,提供了重要的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7.
西方知识论哲学中的真理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真理范畴的逻辑辨析入手,探讨了制约真理理论发展的几个基础性理论问题。作者认为,真理问题就其本质而言,是一个如何看待真与假实然性判断客观性基础的问题。符合论、融贯论和实用论是哲学家解决真理客观性的几种基本方式。由于真理判断是一个内含本体论和认识论两重属性于一身的整体,故而只有将其看作外部实在与逻辑形式的统一,才能真正解决真理的客观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有机自然论表现在天文学、医学等科学思想中 ,也表现在儒道各家的哲学宇宙论和文化价值观念中。其特点是把天地自然看作一个整体系统 ,人与天地相似 ,是自然的产物。元气阴阳是天地与人的共同的物质基础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相依共生。有机论以朴素系统论的模型化思维 ,用阴阳运行、五行生克的模式模拟自然的气象运动、人体的生理机能 ,强调自然的整体性、有机性 ,人体系统与宇宙系统的相似性。从人与自然统一的角度 ,提出保护自然资源以保护人类社会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这种生态意识贯彻在中国传统自然理论和文化价值观念中 ,是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宝贵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太极阴阳学是易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宋明时期与中医学关系尤为密切.这是理学将医易之间的距离拉近的结果.宋明医学以太极阴阳说为论医诊病之指南,由于不同医家认识角度的不同,行成了医易学的不同派别,从而扩大了宋明理学的研究范围,产生了新的学术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是有机论的宇宙观。它把宇宙自然看作一个有机系统,以元气论、阴阳论、五行论说明世界的构造、运动和属性。它的认识方法是整体综合的朴素系统方法。这种整体方法形成的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模拟系统功能的方法、以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都在科学认识史上有长久存在的价值和启迪作用:可以弥补机械宇宙论孤立地观察事物的缺陷,可以克服机械论造成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对立。它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特性。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在自然哲学和科学思想方面,是传统有机论自然哲学经过近代机械论的洗礼,继而进入现代科学有机论与机械论的结合,也表现为科学秩序与道德秩序的重新整合  相似文献   

11.
在对朱载堉《论大阴阳小阴阳第十一》解读之基础上,运用列表图示方法对朱氏原文作了直观的阐释,分析评述了十二律吕之内涵,揭示了朱氏所论大阴阳、小阴阳之规律,客观评述了朱氏所论律吕上生、下生、左转、右旋等,恰当地解读了朱载堉密律的阴阳属性。  相似文献   

12.
中医心理学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基础,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医的医学模式"医道"对中医心理学影响深远,中医心理治疗的历史为中医心理学奠定了基础。儒家文化的仁爱、中和、和合等思想,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论、精气说、形神观,以及中国传统的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整体观念,都为中医心理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应该努力继承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医心理学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13.
外来的佛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其关于宇宙构成的四大说 ,曾影响过元气说、阴阳说、五行说等中医基本理论。四大说的构成论思想 ,对传统医学的元气—阴阳—五行的生成论思想不断渗透影响 ,在明末清初医学家喻嘉言理论中得到综合 ,产生四大归阴、有形俱坏的阴邪论 ,为传统医学思想史留下了文化交流的精彩一页。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是一位具有很大影响力的哲学家、逻辑学家,从他的《逻辑哲学论》,人们把他理解为一个神秘主义者,特别是作为他的老师的罗素也这么认为,但是我们从他的性格特征、家庭影响、唯我论、“不可说”的理论等方面分析,发现维特根斯坦并不是神秘主义者。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古代的《老子》、《周易》等文献中,以及汉、唐时期的众多哲学家们的相关论述中已经产生了很多关于有无相生、对立相化、万物自化、生生不息、循环周始、化无穷极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不同程度地体现着过程论和生成论的复杂自组织思想。  相似文献   

16.
冯契诠释中国哲学史的特色之一是坚持“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的依据:其一,哲学是哲学史的总结,哲学史是哲学的展开;其二,哲学史的创作必须自觉地以某种哲学元理论为指导;其三,中国哲学史著作的创作者必须拥有哲学家和哲学史家的双重身份。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历程,其包括20世纪40年代在西南联大清华研究院当研究生时思想的萌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的探索与著述。冯契以“史”“论”结合的学术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体现在他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智慧”说哲学立场诠释中国哲学史,以“螺旋式圆圈结构”诠释中国哲学史。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论思想是现代科学有机论思想的重要来源。包括有机论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和科学的发展曾经起过推动作用。它经过马可波罗和莱布尼茨的努力 ,白晋的发现 ,对 19世纪辩证唯物自然观的确立产生了重大影响。本世纪的有机论哲学家怀特海和李约瑟发现了中国古代有机论思想的现代科学价值。当代科学家之所以把目光转向中国古代的有机论思想 ,是因为它对现代科学的研究具有巨大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何瑭,中国明代著名思想家,曾任工、户、礼三部侍郎,南京右都御使,其生平事迹《明史》、《明儒学案》均有记载。何瑭博学多才,对天文、算术、医学和音律都很有研究,然而最富有特色的是他的哲学思想。何瑭哲学思想的突出特色是他的阴阳二元论。他宣称“阳为神,阴为形”,阴阳并立,形神都是本原。何瑭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别具一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中国气论哲学的基本内容(气本、气化、气感)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基本思维模式的影响,并探讨气论由哲学转向美学并逐步确立其体系的过程。作者概述气论哲学对中国古典美学体系的总体影响。气本(以虚无为本)、气化(阴阳交感)、气感(不思而动)直接影响到美学中以气为美、崇虚尚意、天人合一、同气相动以及以阴柔阳刚区分美的类型等基本观点,并以此与百方美学相区别。  相似文献   

20.
先秦“元气”论认为,“气”是宇宙演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和动力,“气”也能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而到汉代“元气”论被发扬光大了,在“元气”论中,哲学与自然科学进一步交融渗透,“元气”论被借鉴和引进到汉代天文学、医学、音乐学之中,“元气”论被王允引入文学理论也就构成了他的禀气论,曹丕将“元气”论和禀气论融入文学批评,构建了他的“文气”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